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許墨林《大佛的沈思》原文

求許墨林《大佛的沈思》原文

《大佛的沈思》

夜宿嘉州賓館,窗外江聲浩蕩,攪得人難以入夢。信步走上陽臺,夜色是那麽誘人:黛色如帶的峨眉,已進入夜的帳幔養神安息。大渡河上的木排,帶著幾點燈火,從上遊緩緩漂來。月色透過籠罩的薄雲,輕輕地灑在岷江、青弋、大渡河三江會合處。東面的淩雲山,像個披著蓑衣的老翁,端坐江邊垂釣。濤聲時而重,時而柔,時而近,時而遠,久別重逢的三江姐妹在傾心聚談,像有說不完的話,談不盡的沿途見聞。頃刻,又手攜著手,搖曳著波光閃爍的長裙,向東去朝拜大佛。我的心魂也尾隨他們去了。

樂山大佛,白天是在人語喧嘩、遊人擁擠中匆匆參見的,除了慨嘆它的雄偉、神奇,並未仔細地端詳它的風貌。這座高達71米的佛像,歷經千年滄桑,依然那麽完好。妳看他背靠淩雲山座,慈眉善目,巨手安放在膝蓋上,胸襟豁達,安詳地靜坐江邊,年年月月,朝朝暮暮,看雲海月色,觀三江風濤,哪壹條木筏上的號子他未聽過?哪壹頁檣帆上的風雨他未見過?人世間的歡和笑,苦與樂,呼及號,大千世界的混沌開化,潮流變革,戰雲燹火,都收在他的眼底、藏在他的心間,然而他不動聲,不動容,依舊坐在那裏思考。幾千年過去了,誰也沒有見到他眼角上添壹絲皺紋,尋遍他的1021個發髻,也找不到壹根白發,而肢體上的每個部位都是那麽巨細和諧,骨肉亭勻。我想,無論哪壹位學識淵博、閱歷深廣的長者,站在他的面前,恐怕也只能稱是人生的稚童;無論哪壹個青春如花充滿活力的黃金少年,和他相比,也都會感到自愧不如吧。是的,大佛壽比天地,壯存千古,除了為壹代壹代的後人瞻仰,為騷人墨客吟唱,為那些風流倜儻的人物留影之外,總該還有些留在人們心靈上的東西的……

於此,我不禁想起白天在海師洞裏所見的驚心動魂的壹幕。海師洞,位於大佛之後,綠樹掩映,苧蘿紛披的山徑上人如潮湧。我原以為這裏是鐘乳林立的洞天奇景,踏進洞門壹看,占地僅十多平方米的山洞呈穹隆形,洞壁濕漉,巖縫裏不斷滲出水珠,岸石上長著褐綠色的蒼苔,除此之外,並無幽深之感。但洞裏卻籠罩著異樣的肅穆氣氛。洞中盤膝坐著壹位高僧,似在閉目參悟,雙手托著壹只化緣缽,缽中盛滿清油,幾根燈草挑出缽外,壹團火苗雖不十分亮,卻把和尚暈染成壹片金身。周圍站滿了前來朝拜的人群,有的在點香,有的拎著油桶細心地往和尚手裏的托缽中加油;年老的雙手合十,心地虔誠;年輕的也壹改嘻笑縱情的常態,默默地站著,凝神觀看。同行的樂山市的小黃輕輕地推推我說:“妳上去看看,那缽裏是什麽?”我擠上去壹望,頓時心裏壹震:竟是壹顆人的眼珠!燈芯正好放在眼珠的瞳孔內,燈火常明,等於是眼珠放射的光彩。周圍的氣氛不容許我發問,只能在心裏疑惑,為什麽要把眼睛放在缽裏呢?又為什麽要用眼珠來點亮這盞長明燈?人世間的事情竟是這麽古怪!

出洞以後,小黃給我解了這個謎。原來,這位高僧就是當年發起修造這座大佛的海通和尚,這顆眼珠就是海通法師為建造大佛作出的犧牲。沒有海通,就不會有這座大佛;沒有這顆眼珠的代價,也就打不散攔在佛身前面的妖霧魔障。“妳別看它是壹顆眼珠,它是善惡的試金石,魔鬼的照妖鏡!我們這裏的人遇到人生坎坷,事業磨難,心有不平,壹站到這裏看壹看,想壹想,就會心地澄凈。懦弱的會變得勇敢,氣餒的會振作精神,那些歪七歪八、心存不良的家夥,看壹眼這顆威嚴的眼珠,也會感到渾身火辣辣地難受。妳信不信?”壹顆眼珠會有這麽大的威力,我怎能理解呢?小黃見我沈思不答,又神秘地告訴我:“妳信不信?我們這兒信佛的有,不信佛的也有,來到這裏總要壹看大佛,二朝海通。洞沒有人管,但四季香火不斷,終年佛燈常明。奇怪的是那化缽裏的香油總是滿滿的,即使是大雪封山,水隔去路,或者是暴風雨之夜,也會有人來添油。前面的人走了,後繼的人又攀上山來,誰也沒有給誰輪上秩序,挨個班,妳說怪不怪!”聽了小黃的壹番話,更覺得這顆眼珠是如此奇幻莫測,它比起佛門中的那些舍身飼虎的故事更叫人心靈顫動,我當然要尋根究底,問個水落石出了。

壹顆眼珠,引出海通壹段悲壯的身世。海通原籍貴州,家貧如洗,便落發當了和尚。艱難的法門生涯,孕育了他的宏圖抱負,二十多歲時,便北上雲遊,壹路履痕風霜,壹件破舊的袈裟裹走了幾個寒暑,終於來到了山靈水秀的嘉州(樂山古稱嘉州)。可是第壹眼就看到壹場劫難。洪水漫天,青弋、岷江、大渡河像從天庭裏掙脫鎖鏈的青、白、黑三條惡龍,在這裏翻滾廝打,攪得天玄地黃,人心惶惶。壹眼望去,淩雲山像座鐵門,擋住了南下的水勢,惹得三條惡龍暴跳如雷。壹排排浪山拼命想撞開這座山門,壹個個如虎似豹的旋渦使勁要把大山沈入江底,壹只只從岷江上飄來的民船,被惡浪推到了這鬼門關前。船家呼喊著蒼涼的號子,拼搏著,想要躲過這場頃刻即至的災難。站在山崖上的海通,憂心如焚,他雙手合十,背誦大慈大悲的《金剛經》,召喚著佛祖快來超度眾生。“轟———澎———”壹聲響雷落到海通身前,他睜開眼睛壹看,壹只舟船如鳥卵投石,撞在犬牙交錯的山石上,桅斷骨散,飛向半天,江面頓時傳來了落水船家悲慘的呼救。海通急急地奔下山來,沿江追去,可是除了見到幾片漂散的木片黑點,又哪裏尋得到人影?熱淚灑滿了海通的衣襟,壹種難言的痛苦鎖住他的心身。他對著淩雲山看了又看,望著肆虐的江水想了又想。他朝著西邊的峨嵋山,“撲通”壹聲跪倒,指天發誓:“佛祖在上,弟子海通要劈開這座山壁建造聖像。借佛祖威靈,以鎮風濤,普度眾生,夙願不貸,不上峨嵋。願佛祖諒愛弟子壹片誠心!”從此,海通便結茅淩雲山,修身海師洞,著手進行建造大佛的宏業。壹個孑身孤單,僅有壹衣壹缽的苦和尚,要完成這樣壹項偉業,談何容易!且不說工程如何浩繁,耗資如何巨大,就單說這千萬工匠雲集淩雲山,安營紮寨,千車萬船,運輸調度,拿到現代來說,最先進的電腦也要周密地運算幾天。好壹個海通和尚,人所不敢為的他敢為,人所不敢想的他敢想,人所不堪苦的他堪苦,他挑起了這副千斤重擔。

佛門莊嚴,教義恢恢,但我想,從來的佛寺都是占靈山勝地,塑泥像,塗金身,贏得天下善男信女,香火鼎盛,佛門也是壹片心態,“積善行德”“普度眾生”。殊不知天下之大,貧富懸殊,人間魑魅當道,哭的有,愁的有,懸梁自盡的也有,有幾個能超度苦海,到達極樂世界?天下的佛門,愛國的有,匡邪扶正的有,作惡霸道的也不乏其例。更多的是遠離人世,既不理訴訟,也不為民申冤,只是讓妳在晨鐘暮鼓、昏燈煙火中苦行修身,昏昏然,陶陶然,求個自我解脫而已。盡管是教義昭昭,有幾個去幹些實事,造福於民?相比之下,海通和尚以身試教,遵循信仰去努力實踐,他可算是天下第壹等心誠的佛徒了。為了根除水患,布善於世,他以教義去打動民心,調動起千軍萬馬,齊心進行超乎尋常的偉業,可謂又是天下第壹等有魄力、有智慧、有遠見的高僧。

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要在七十多米的山崖上建築壹座完整的佛像,許多人認為是天方夜譚式的神話。斧鑿壹響,各種話都傳到海通耳邊,好心勸慰者,惡意中傷者,嘲諷嗤笑者,解囊資助者都不期而至。海通是善者迎,惡者頂,耳朵不軟,心誠誌堅。嘉州的郡吏,聽說海通積資造佛,有幾十萬兩銀子,垂涎三尺,便頓生歹念,帶兵前來勒索。海通以佛門行善,根除三江水患的道理向郡吏申述,哪知道郡吏臉肉壹橫,把“破壞三江風水,借佛門肥私”的罪名加在海通身上。海通強壓心中怒火,冷冷地回答:“我的眼睛可以剜給妳,但要想吞剝建造大佛的錢財辦不到!”

郡吏看看貌不驚人、形容枯槁的海通,啞然失笑:“有膽量!佛門出言不二,法師不妨試著辦吧!”海通逼得壹無退路,就從容走進凈室,自己動手剜去眼睛,放在托盤裏雙手捧到郡吏面前。石破天驚!權勢威赫的郡吏壹看血淋淋的眼睛和兀立不動的海通,渾身震動,惶恐不安的眼眶中頓時落入無數針芒,疼痛難忍。囁嚅著說:“我……我失言了……”

失去雙目的海通法師,再也看不到正在建造中的大佛,但他心中的佛光卻照耀整座淩雲山。山也靜了,浪也平了,古嘉州舟楫雲集,天下的石工巧匠不召而至,鑿石的星火把通衢四海的三江映得壹片璀璨,不知是佛心感動了人,還是人心感動了佛?

由於工程浩繁,心力交瘁的海通法師壹病不起,徒僧憂心忡忡,石工抱著他的病體痛哭不已,千萬顆心都系在這座未完工的大佛上。海通也清楚知道撐不到那壹天,但他堅信後來者壹定會完成這項偉業。他的精神感動了西川節度使韋臯,在海通死後繼續組織民工開鑿,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九年才完工。前後歷經90個寒暑。

剜去了壹雙眼睛,照亮了壹個世界;倒下了壹位血肉之軀,矗立起壹座信念的豐碑。應該感謝那位無名的雕塑家,找準了壹個最美的光的焦點,塑造了海通的形象,感動了我們千百顆凡夫俗子之心。人,總是有信仰、有追求的,但無論信奉哪壹種教義,都要為百姓幹點實事。站在海通法師塑像前,我捫心自問:我們這些***產主義信仰者,遇到那些妖霧迷障攔在事業的路口,有沒有“自抉其目,捧盤致之”的勇氣?

三江漲潮了,壹聲聲自遠而近,壹陣陣由輕變重,月下的大佛,似乎還在肅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