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學會抒情《黃河頌》《土地的誓言》整合設計

學會抒情《黃河頌》《土地的誓言》整合設計

整合依據:

《黃河頌》是壹首現代詩,確切講是壹首特定時期的歌,是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以頌歌的形式塑造黃河影響,歌頌中國民族的偉大精神。

《土地的誓言》是抒情散文,以傾訴式的語言抒發了作者對淪陷了十年的關東原野的懷念,表達了為其犧牲壹切的決心。

可以說,這兩篇文,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都包涵著作者濃烈的真摯的情感,都體現了家國情懷。而之所以能讓讀者有強烈的情感***鳴,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抒情方式的恰當運用。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有“了解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體會作品的抒情方式”。本單元的寫作指導是“學習抒情”。就此,可以把兩篇文章整合,探究作者是如何抒情的,學生又該如何在寫作中運用。

學習目標:運用朗讀法,讀出感情,讀懂文意

探究兩篇文章抒情方式的異同

在片段寫作中恰當運用

教學過程:

壹、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永恒的主題。可以說,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情感卻是相通的。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的這兩篇文章都是作者飽含深沈、真摯情感的作品,今天就讓我們壹起來學習有著特定歷史背景的兩篇文章《黃河頌》《土地的誓言》。

二、猜讀題目,追問體驗

觀察這兩個標題,任選壹個,說說妳從中讀出了什麽?

1.預設:《黃河頌》就是歌頌黃河吧?好像不應該這樣膚淺,到底在歌頌什麽呢?需要讀課文才知道。

追問:如果讓妳頌黃河,妳會怎樣歌頌呢?

如:直接抒情“啊!黃河,祖國的母親河!是妳……”

再如:先列舉黃河的作用,再來歌頌她的精神

2.預設:《土地的誓言》是說土地會發誓嗎?這樣理解不合適啊?那是不是面對土地,人發出的誓言啊?

追問:那妳覺得發出誓言的時候是怎樣的呢?比如?妳發過誓嗎?妳見到過別人發誓嗎?

如:應該是鏗鏘有力的決心,我壹定如何如何……

再如:表情嚴肅的,舉起胳膊,伸出手臂……

那就讓我們帶著思考走進課文。

三、播放視頻,交代背景

這兩篇文章時代久遠,學生又缺乏家國之痛的經歷和體驗,喚起他們內在的情感尤為重要,所以播放視頻背景,交代作者產生這種濃重情感的原因。

(補充背景資料)

《黃河頌》背景資料:1938年9月,詩人光未然帶領他的抗敵演出隊來到了黃河,來到了壺口瀑布。滔滔的黃河水,在詩人的心中掀起萬丈狂瀾,他揮筆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可以說,當時正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黃河頌》的創作目的是引起大家的***鳴、凝聚人心、創造抗戰的信心。

《土地的誓言》背景資料:1931年9月18日的時候,日本侵略者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壹八”事變,踐踏了這片美麗的土地,許多東北人民被迫背井離鄉,四處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九壹八”事變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華最瘋狂的時候,也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就在這個時候,著名的進步作家端木蕻良為了紀念“九壹八”事變十周年,也為了激發全國人民奮起抗日、保衛家鄉的熱情,寫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四、聽讀課文,初步感知

《黃河頌》《土地的誓言》

1.從聽讀中,妳感受到兩篇文章***同的情感是什麽?

如:澎湃的激情,真摯的熱情,深沈的熱愛,內心的波瀾,對祖國的熾熱深情……

五、朗讀課文,落實題眼(“頌”和“誓言”)

在“頌”和“誓言”中,選擇壹個關鍵詞,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讀壹讀。

《黃河頌》

明確:“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將要在妳的哺育下發揚滋長!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妳的榜樣,像妳壹樣的偉大堅強!”這種風格語言強烈,容易引起人們的***鳴,從而達到作者創造這首詩詞的目的。

《土地的誓言》

明確:“我必定為她而戰鬥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妳必須被解放!妳必須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壹切。”表達了作者熱愛故鄉,思念故鄉的情感,抒發了作者失去故鄉的憂傷、憤怒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願意為故鄉而戰鬥而犧牲的堅定信念。

六、結合內容,探究抒情

試比較兩篇文章抒情方式的異同:

相同:都有直接抒情——呼告式,傾訴式

《黃河頌》整篇都是抒情

《土地的誓言》也有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並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壹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裏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鳴。

不同:

《土地的誓言》除了直接抒情,探究其他的的抒情方式:

明確:

(1)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壹個又壹個畫面,像電影鏡頭壹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白樺林、蒙古狗、紅高粱、黑土地、奔鹿群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壹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2)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3)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願,敘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裏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壹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壹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妳必須站立!”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敘述,壹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接著,是壹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的土地上”到“多麽豐饒”,這壹段話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壹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沈醉之後,卻以壹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鬥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妳必須被解放!妳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致地體會得到。

六、總結歸納,片段寫作

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①直接抒情:指作者直接就某種事物或情況抒發感情,由於是作者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因此抒情時的語言往往有強烈的主觀性色彩.

②間接抒情:指作者不直接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情,通過其他方式來抒發感情,語言比較冷靜客觀.

如寄情於景? 寄情於物(寄情於理)

訓練:合理運用兩種抒情方式,寫個片段,表達出對自己家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