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揭秘:明朝是壹個社會福利相對較高的時代。

揭秘:明朝是壹個社會福利相對較高的時代。

從明初的社會制度來看,進入明朝做壹個普通人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艱難的。但其實不管是明朝前期還是後期,做明朝老百姓也有幸福的壹面——福利好。在中國封建社會,明朝是壹個社會福利相對較高的時代。

首先應該感謝朱元璋這個農民,他特別關註民間疾苦。他吃夠了零食,也出臺了各種政策讓百姓不再受苦。他的三項福利政策是“養老院”、“漏袁澤”和“惠民藥房”。所謂的“療養院”是城裏孤兒的福利院,而漏袁澤是國家公墓。

朱元璋甚至規定,如果在城市中發現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或者發現生活不能自理、沒有他人照顧的殘疾人,那麽當地官員將被追究責任,從免職、調查,到監禁。就連朱元璋也曾經嘗試過“經濟適用房”的政策,下令在南京進行試點,在郊區修建公房,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這壹政策雖然受到封建時代經濟條件的限制,未能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但也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

除了這些福利機構,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很不錯。以“陽濟醫院”為例。凡是被收留的,每月給三鬥米,壹個庫布。所以很多生活貧困的騙子,假裝窮人上當了,還呆在那裏。遇到水旱災害,明朝免費贈送稻種和牛,給無家可歸的人十五畝地。在明英宗和朱祁鎮統治時期,明朝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養老制度——養老贈金,即國家會對70歲以上的老人授予爵位,並按月發給生活補助。毫不誇張地說,明朝在當時是壹個全民福利的國家。

這種國民福利也造就了明朝三個世紀的凝聚力。即使在很多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的年代,明朝人民依然表現出對國家的深厚感情。比如在土木堡後的北京保衛戰中,不僅明軍三軍浴血奮戰,甚至在開戰前,北京人民就自發捐款捐物支援朝廷。戰鬥打響後,北京周邊壹些人跳上城頭,自發參加戰鬥,並以石塊為武器投擲瓦拉騎兵。

雖然明朝中後期武備懈怠,但明朝北部邊民經常與駐軍聯手,保衛孤城,擊退強敵,這是眾所周知的佳話。尤其是嘉靖年間的右玉保衛戰,韃靼軍圍攻小右時,只有幾千軍民。但是,右玉人回答,我們世世代代虧欠國家,今天開了城,就留下千古罵名。

結果橫掃草原的韃靼人阿裏坦汗被右玉八個月的防守打得壹敗塗地。

在全盛時期,大明是壹個強大的國家,經濟繁榮,凝聚力很高,盡管存在腐敗等問題。晚明之所以以滅亡告終,固然是因為軍事裝備薄弱,但真正的原因是腐敗的明朝失去了民心,最終被拋棄。

而如果穿越到明朝做個老百姓,混農村還是混城市,效果就不壹樣了。

明初實行“重農”政策。具體來說,稅收相對較輕。除江南賦稅較重外,其他地區的賦稅並不高。農民的土地,多少畝小麥,多少畝果樹,多少畝桑麻,都是國家指揮的,擅自種植更是要受處罰的。這種具有明朝特色的“計劃經濟”在明初發揮了巨大作用。國民經濟快速恢復,糧食儲備直線增長。《明史》記載,朱元璋統治後期,國家倉庫中的糧食較多,有些甚至因為常年存放而腐爛變質。

作為明初的農民,雖然管很多事,但只要努力工作,發了財,也有機會做官。明朝依靠豐厚財產的農民被稱為“富民”,這也是明朝朱元璋開國後延續的傳統。這樣做的好處是:壹是可以拉近* * *與百姓的距離,體現朝廷親民重農的意圖,二是有助於調和官民矛盾,尤其是在富人執行國家政策的時候,與百姓的矛盾會少得多。

更容易取得民眾的信任。明初有很多農民出身並登頂的例子。比如胡光、顏真之等富民,他們被提拔為戶部尚書,掌管整個明朝的財政。蘇州豐富了申傑,也是外交部的官員。此外,明朝初期,各州縣的基層官員甚至胥吏也充當“富民”,好好耕地。在明初,做官甚至大官都不是夢。

“富民為官”現象後來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們大多是淳樸的農民或當地受人尊敬的鄉紳。雖然有很多像顏真卿這樣有能力的大臣,但大多行政能力有限,工作比較辛苦。隨著明代教育的發展,科舉制度逐漸成為選拔官場的正確途徑。富可敵國的官員越來越少了。

明代農民生活變化的最大特點是,從明朝建立到滅亡,農村土地兼並和貧富分化加劇。這種變化不僅限於明朝,而是每壹個封建社會的舊劇本。但在明代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貧富分化。這其實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任何行業,都會有優勝劣汰。但明朝的問題是國家以農業稅為主要征稅手段,土地兼並的發展使得農業稅日益縮水,農民負擔日益加重。

這壹點在經濟最發達的江南地區尤為明顯,該地區的農業稅稅率在明代是最重的。但明代有規定,大士紳家庭有免稅特權,於是壹些自耕農把土地放在大家族名下,以逃稅。這種情況下,大家庭受益,小老百姓也減稅,但國家稅收受損。明朝中後期稅收少的局面就是由此造成的。明朝壹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稅收比例嚴重失衡,而且主要由農民承擔。但到了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繁榮起來,工商業實際上成了國民經濟的大頭。但放到稅收裏,工商業占比還是低的。結果該交稅的少交了,沒錢交稅的多交了,交不起的就起來造反,最後明朝被滅了。

而如果妳穿越到壹個明代的城市,尤其是中後期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那麽妳的生活很可能是豐富多彩的。

明朝的民間文化有多繁榮,看看《明史》裏的描述就知道了。由於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加劇,明代城市也高度繁榮,人口激增,產業混雜,三教九流雲集。在這樣的城市裏,壹個人奮鬥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樣。比如妳是個秀才,科舉失敗,要麽去別的朝代當老師,要麽回家種田,很可能壹輩子窮,但是明朝有很多新人。

走在明朝的大街上,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人,高官顯貴,衣冠楚楚的商人,街頭青樓櫥窗,花枝招展的* * *,甚至女性還有很多新的工作,比如來來往往的官僚小姐家的女幫工。當時來華的許多歐洲傳教士認定,明朝城市的繁榮程度遠在同時代的歐洲城市之上。在外人看來,每個明城都是壹個充滿誘惑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做老百姓,奮鬥的內容也是可選的。比如妳要去城市打工,首先要找當地的“會館”,也就是老鄉開的招待所。在會館註冊後可以免費吃住,然後會館負責給妳找工作。找到好工作後,可以在當地合法自立。但如果不到壹個月就辭職,後果很嚴重:名聲臭了,在當地混不下去。而且明朝壹個城市的工作,當時是五花八門的。除了當工人和仆人,就連青皮混混在城裏也有壹個行業——綠手。這個職業有兩個行當,壹個是打人,比如收錢後修理人,壹個是打人。比如有人犯了罪,想被衙門打,可以交綠手打自己。壹般他們壹頓打收12兩。就算他們沒有膽量打人,只要能咬著牙,也絕對有機會發財。

明朝中後期,這種社會改革,最慘的群體,也包括知識分子階層。今天,我們稱這位學者為窮學者。其實這個稱號是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明初的秀才並不窮。按照國家的規定,所有的進士都得到國家的財政補貼,到了明末依然如此。但300年來數量基本不變,價格卻也漲了很多倍。這筆錢足夠養活明初的士人,卻不夠喝上明末的西北風。

在這種情況下,晚明士人不得不自謀生路,壹些沒有骨氣的人需要窮人的幫助,於是有了“打秋風”這個成語。很多有骨氣的學者也轉行了,大部分轉行做生意。明朝中後期,越來越多的商人出身文人,其中不少人壹時暴富。相比之下,很多商人有了錢之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花錢買見習崗位,以求有個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