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鈿是古時婦女臉上的壹種花飾。起源於南朝宋,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制成花形,蔽於發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壹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在唐代,花鈿除圓形外,還有種種繁復的形狀。花鈿,是將剪成的花樣,貼於額前。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說韋固妻“眉間常貼壹鈿花,雖沐浴、閑處,來嘗暫去”。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紙、魚腮骨、鰣鱗、茶油花餅等多種。剪成後用魚鰾膠或呵膠粘貼。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
花鈿是唐代面部裝飾的壹大特點。這種在臉部額間貼上花鈿進行裝飾和點綴的方法,在唐時十分盛行,尤其是唐的後期更為時尚,並且有多種效果,這在王建的詩中記得十分詳細:“膩如雲母輕如粉,艷勝香黃薄勝蟬。點綠斜蒿新葉嫩,添紅石竹晚花鮮。鴛鴦比翼人初貼,蛺蝶重飛樣未傳。沈復蕭郎有情思,可憐春日鏡臺前。”從詩句中我們能體會到當時花鈿視覺效果如何,從而知道花鈿的質地是薄而輕的,色是膩而艷的,樣式有鳥、蟲、花葉等。這在當時的壁畫、絹畫上都有反映。唐代化妝的順序是:壹敷鉛粉,二抹胭脂,三塗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
花鈿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古代婦女化妝時貼在眉間或臉上的壹種小裝飾。?
最簡單的花鈿僅是壹個小小的圓點。復雜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種花朵形狀,其中以梅花最為多見。這可能是承壽陽公主梅花妝的遺意。五代後蜀孟昶妃張太華《葬後見形》寫“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鈿”,詩中的翠鈿是用翠鳥的羽毛制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異錄》中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