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賽大學生扶貧和扶誌哪個重要?總結陳詞 我是扶誌
貧困大學生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愛,不能讓壹個大學生失學。但是對他們的關愛,不能僅僅局限在捐助上。大學生作為成年人,理應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並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捐助只能讓部分貧困大學生解決基本生活困難問題,對大多數貧困大學生來說,真正能改變他們命運的不是錢,而是他自己。 wenjiabao總理說過:“扶貧先扶誌,治貧先治愚”。對貧困大學生,不僅要扶貧,更應扶誌。貧困大學生通過勤工助學,不僅靠自己的勞動延續求學路,還積累了社會實踐經驗,邁開獨立生存第壹步。 這種情況下,如果扶貧不重視扶誌,扶貧就難以達到目的,貧困大學生即使壹度脫了貧還會很快返貧。因為“上邊”和“外邊”的錢和物畢竟是有限的,它僅僅能夠為貧困大學生脫貧創造壹定的條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某部門幹部去給壹個貧困生送慰問品時,正在搓麻的主人只是欠了壹下屁股,說:“妳們先坐會兒,這圈還有壹把。”讓走訪的機關幹部好不尷尬。還有壹位貧困生,看著送來的慰問品,不僅沒有感激的表示,反而議論說頭幾天另個單位給誰拿的東西多。不僅躺在政府懷裏心安理得,還攀比扶貧物資,真是缺了脫貧的誌氣。 扶誌,最重要的是幫他們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增強戰勝貧困的勇氣,樹立靠自身努力脫貧的思想。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在扶貧時,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生活,還要了解他們的思想,在物質上幫扶的同時,也要在思想上幫扶。特別是用壹些脫貧致富的典型,給他們樹立榜樣引路。而且這種扶誌又是長期的,要堅持不懈地去幫。而對於那些好吃懶做、遊手好閑的貧困者,則要猛喝,要批評教育,或者選壹些勤勞者帶壹帶。總之,只有把送錢送物與扶誌相結合,才能使扶貧更有效,更長效。 治窮先治愚,治愚才是根本。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它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各式各樣的扶貧幫扶活動,幫助貧困生改善了生產生活和學習條件僅僅是外因,而扶誌才是促進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因。 我市各有關部門扶貧工作的重點,應放在扶誌上,除了送錢送物,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以及為他們出主意,想辦法,強基礎,謀發展,夯實早日脫貧致富的基礎外,別忘了扶貧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要放在扶誌上,要充分發揮內因的作用,即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要加快智力扶貧開發工作,增強貧困生自身脫貧致富的實踐能力才是扶貧工作的真正意義所在。特別是要著力搞好智力扶貧開發工作,為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使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作為貧困生,也應切實改變等、靠、要的思想,窮則思變,創新圖變。除了政策、資金和別人的支持幫助外,自己要埋頭苦幹,發奮圖強,艱苦創業。要內強致富能力素質搶抓發展機遇,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扶誌更重要,未來靠他們自己來改變命運,人的壹生,關鍵時候還是靠自己,誌向高遠的人不會迷茫,生活在困苦中也同樣能樂觀開懷 魯迅曾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扶貧先扶人,扶人先扶誌。”這是李先念生前的囑托。 這種現象啟示我們,精神貧乏比什麽都可怕,很多貧困生之所以貧困,不是他們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脫貧致富的誌氣和勇氣,缺乏勤勞苦幹的精神。這就需要各部門在扶貧幫困中有足夠的思想認識,扶貧必須扶誌,應該把扶貧與扶誌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送溫暖,更要送誌氣。從思想上、精神上幫扶,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鬥誌。貧困生的誌氣壹旦樹立起來了,觀念壹旦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幹勁就自然會水漲船高,他們就不會再坐著等別人送錢送物上門,而是用自己的雙手、自己的聰明才智脫貧致富。這樣的扶貧才是長久的扶貧,真正的扶貧。如果扶貧不扶誌,扶貧就難以達到目的,即使壹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 至於論據 全國第壹位受希望工程資助的博士生張宗友上南京大學時,覺得"自己已經23歲了,再要資助是很丟臉的事",他把社會捐助款壹部分轉給家鄉,壹部分留給系裏,還有壹部分寄給西藏林芝地區壹名家貧的小學生。每月240元的津貼只夠吃飯,他就課余當家教,當計算機房管理員,到南大出版社校對,批閱自考試卷等方式勤工儉學。3年下來,他不僅拿到了學位,而且還資助了上高中的妹妹。他留校任教時帶的72名中學生普遍形成壹種自立自強的觀念,貧困生無壹失學,就連壹些家境較好的同學也在打工,主要是希望得到鍛煉。人窮誌不窮,扶貧先扶誌。青年時期吃必要的苦未必是件壞事。在接受捐助、申請貸款、勤工助學等多種途徑面前,貧困生選擇哪壹種更有利於自己的鍛煉成長? 相信懸梁刺骨、囊螢映雪的故事大家都懂吧!成功需要什麽?~時間!扶貧可以是壹些人的“東風”,也可能只是壹些人平淡的壹生中淡淡的壹筆。更多的,它能幫助許多人更好的活著,而做好自己本身就是壹種奉獻! 他是壹名孤兒,今年22歲。 他多次笑嘻嘻找到遼中縣主管民政的李素娥副縣長尋求經濟資助,最後上了每年學費8000元的自費大學。 他在大學唯壹壹次勤工儉學,賺到錢後為自己買了壹部手機。暑假裏他沒有打工賺錢,而是選擇繼續向政府和媒體尋求資助。 面對總是笑嘻嘻的他,李副縣長顯得很無奈。“扶貧”還是“扶誌”?李素娥最終選擇了後者…… 8月初,壹名小夥子給今報打來電話,希望媒體幫助他解決學費問題。 他叫倪小新(化名),是壹名孤兒,遼中人,現就讀於大連壹所高校,每年學費8000元。他說,以前壹直都是當地政府在資助他,他想繼續他的大學夢,但昂貴的學費讓他壹籌莫展。 雲南有約20%的畢業生助學貸款違約,遠遠高於該省平均10.45%的貸款風險補償率。其實不只雲南,全國高校普遍存在這樣的情況,高違約率挫傷銀行發放國家助學貸款積極性已是壹個不爭的事實。 助學貸款違約原因在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激烈,畢業生就業不穩定,收入不確定,使得相當壹批獲貸學生短期內無力還貸。此外,由於個人信用監督機制不健全,部分收入狀況良好的畢業生也不願還貸。近幾年,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渠道增加了,國家對貧困學生的幫扶力度加大了,但是國家助學貸款壹直是高校助困幫貧的最主要而穩定的渠道。現在,畢業生的信用危機導致了助學貸款發放難,2005學年雲南約有8000萬元貸款未按期發放,這意味著雲南省約兩萬名貧困生不能及時得到資助。 貧困大學生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愛,不能讓壹個大學生失學。但是對他們的關愛,不能僅僅局限在捐助上。大學生作為成年人,理應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並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為什麽2005年洪戰輝會感動中國,就是因為在貧困的生活中,在艱難的求學路上,洪戰輝靠自立自強撐持著家,盡著當哥哥的責任。改革開放以來,數以十萬計的中國留學生,他們中除了極少數有親屬資助外,大多數經濟上都十分拮據,他們靠打工掙學費以及維持完成學業的生活費用挺了過來,不但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自立。捐助只能讓部分貧困大學生解決基本生活困難問題,對大多數貧困大學生來說,真正能改變他們命運的不是錢,而是他自己。 對貧困大學生,不僅要扶貧,更應扶誌。教育應該走出高分低能的人才培養模式,社會應該創造條件,從自立、自強方面引導貧困大學生獨立完成學業。像天津大學與青島啤酒公司、天星廣告公司等多家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由企業出資在天大設立崗位,先後為貧困生提供校外勤工助學崗位1000多個。貧困大學生通過勤工助學,不僅靠自己的勞動延續求學路,還積累了社會實踐經驗,邁開獨立生存第壹步。 某地領導向壹戶貧困家庭贈送了10對從德國引進的優質長毛兔,目的是想讓這戶貧困家庭通過飼養、繁殖長毛兔,出售優質兔毛和仔兔脫貧致富。不料事隔半年,當這位領導再次走訪這個貧困家庭時,那位戶主竟笑著說:謝謝領導的關心,10對兔子我們都已吃完,味道確實好極了。弄得那位領導啼笑皆非,痛心不已。 開學伊始,為幫助困難學生入學,許多高校紛紛開通“綠色通道”,先辦理入學手續,解決食宿,再通過“獎、貸、補、助、減”予以幫助,徹底解除貧困生的後顧之憂。筆者以為,除了這些必要的經濟資助以外,還應幫扶貧困生樹立自強自立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講,“精神幫困”顯得更為重要。 由於經濟壓力大、日常生活拮據等原因,壹些貧困生在心底潛意識地構築了“保護墻”,更甚者會在心理上走上兩個極端。壹個極端是視學校的物資資助為壹種同情與憐憫,感到自尊心嚴重受挫。他們不願參加同學的聚會活動,不願與人交流,性格越變越孤僻,進而不願接受學校的資助。另壹個極端是,個別貧困生在接受幫扶的過程中,認為資助款來得容易,不知道珍惜,花錢大手大腳,漸漸養成鋪張浪費的習慣。 這就給高校提出了壹個新問題,到底該怎樣幫扶貧困生?是幫助他們解決暫時的生活困難,還是鼓勵他們自力更生擺脫困境? 從貧困生的長遠和未來考慮,要想真正使其擺脫貧困,高校在開展物資資助的同時,最重要的還是開展精神扶貧。高校應該從新生入校開始著手,加強與貧困生聯系溝通,逐步改變其心理及生活狀態。學校不妨開設心理熱線或心理講座,鼓勵他們放下心理包袱,培養其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正視現實,刻苦勵誌;多為他們開展壹些人際交往技巧、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教會他們為人處世和自力更生的本領;積極為其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幫助他們融入新的環境,在渡過難關的同時,增強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成為真正的強者,更好地投身社會,服務社會。 不過謹防對手說 扶貧當然要比扶誌重要。原因很簡單:妳連飯壹天都吃不上,妳會思考自己因該如何樹立信心嗎?物質無論在那個角度都是基礎,連肚子都吃不飽的人是不會有時間去反省自己的思想觀念,價值觀的。 另外,要記得去查壹下貧困的概念,從概念入手,駁倒對方! 小心別用缺失性比較 我們承認扶貧的重要,但是不管怎麽說,記得扶誌更重要就行了 最後 我們贏了, 希望妳們也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