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類似於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詩句

類似於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詩句

1. 關於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詩句

關於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詩句 1.道不同不相為謀句

道不同不相為謀

出自 孔子《論語·衛靈公》(15.40):“道,不同,不相為謀。”

釋義:

正確的斷句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不同、不相為謀。

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問題,關鍵是把“相”字當平聲, 當副詞了,而這只是“相”的後生義。“相”,去聲,本義是“觀察”,引申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命運”, 然後就有了 “選擇”的意思。這裏的“相”就是“選擇”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選擇”。“謀”, 就是“征求解決疑難的意見或辦法”,引申為“謀劃、商量辦法”等,《論語》後面還有所謂“謀道”、

“謀食”的說法,和這裏的“謀”是壹致的。

道,聖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會去“選擇”的、也不會去強迫“壹致”,是“不相”、“不 同”的。“聖人之道”之“謀”,就是“不同”、“不相”。“不同”,就是“異”,就像“攻乎 異端,斯害也己”所說,對“異”不能攻擊,不能去謀求消滅“異”,否則就不能“不同”,就和“聖人 之道”相違了;

正確的意思應該是孔子對於君子的行為舉止的壹種認知:大道,不同,君子不會刻意的選擇去謀了。這是壹種該怎麽做就怎麽做的豁達浩然君子之氣。

而現代對這句話多用引申義:道不同,指人生價值觀不同。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壹起謀劃。誌趣不同的人就無法***事。

2.道不同不相為謀下壹句是什麽

“道不同不相為謀”下壹句是“亦各從其誌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誌也”意思是:道德見解不同是不能***同謀劃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罷了。

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伯夷列傳》。

節選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誌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譯文:

孔子說:“道德見解不同是不能***同謀劃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罷了。所以他說:“富貴如能追求到手,那麽,即使讓我執鞭為馬夫,我也願意幹。如果不能追求,還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歲月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雕落的。”

整個世道都渾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顯現出來。難道是因為他們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將富貴看得太輕嗎?

擴展資料

《伯夷列傳》是司馬遷創作的壹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卷六十壹·伯夷列傳第壹》。該篇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於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

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後,又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誌,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高節的崇高品格,抒發了作者的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齊善行,和所謂暴戾兇殘、橫行天下的盜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軌,違法犯禁的人和審慎小心、有崇高正義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惡者安逸享樂,富裕優厚,累世不絕;而善者遭遇的災禍卻不可勝數。

從而抒發了天道與人事相違背的現實,有力地抨擊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謊言,對天道賞善罰惡的報應論,提出了大膽的懷疑,充分表現了作者無神論的觀點。

“道不同,不相為謀”在論語中最初這句話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是孔子對於君子的行為舉止的壹種認知:大道,不同,君子不會刻意的選擇去謀了。這是壹種該怎麽做就怎麽做的豁達浩然君子之氣。

是說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壹起謀劃,誌趣不同的人就無法***事。而現代對這句話的意思多指人生價值觀不同,不能走同壹條道路。

典故

1、管寧與華歆割席斷交

《世說新語·德行篇》記載了這樣壹個小故事:管寧、華歆曾壹起在陳球門下學習,所以兩個人是同學關系。管寧之所以割席,表面上只是因為兩件小事:華歆拾金及觀看高官車馬。但管寧從這兩件事中看出了華歆追求功名利祿的心思,這與管寧自己淡泊名利的價值觀相沖突,所以管寧才毅然割席。

無論是管寧的淡泊名利,還是華歆的追求名利,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任何壹個社會,既要有恬淡的君子來樹立道德典範,也要有上進的士人來建立世功。管、華的斷交,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彼此的道不同。

2、嵇康與山濤絕交書

嵇康和山濤都是“竹林七賢”中的人物,他們之所以絕交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壹是兩人的思想傾向不同,二是兩人在政治上的立場不同。

嵇康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山濤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心中仍有入世建功之心。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所以對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集團十分不滿。山濤則先在魏做官,後又成為司馬政權中的重要壹員。

兩人雖然有這些不同,但基本都秉持著“君子和而不同”的態度,所以很長壹段時間裏彼此也相安無事。等到後來山濤想舉薦嵇康來代替自己的職務時,壹下子就刺激到了嵇康。作為魏室宗親,嵇康是不可能投奔司馬氏政權的,作為朋友,山濤應該明白並且理解這壹點的。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嵇康給山濤寫了這封絕交信。在絕交書中,嵇康列舉了自己不能出來做官的理由,所謂“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概括起來,其實就是說自己不想失去本心,希望山濤能夠理解他,不要強人所難。

搜狗百科--伯夷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