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登黃雀樓的詩句是什麽

登黃雀樓的詩句是什麽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白話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沈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裏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壹層城樓。[1]

創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壹。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寫作手法

動靜結合

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壹個極短暫的過程,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

加暗淡,可稱為靜景,為靜怡之美;黃河向海而流,這不是所謂“定格”,而是奔騰咆哮、滾滾南來,東流入海,充滿了無限的生機,雄壯氣勢存於永恒的運動中。兩句動靜結合,形成壹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又瞬息多變的壯麗圖畫。

虛實結合

首句著筆遠景,天空壹輪白日西沈消失在萬山叢中,次句由樓下近景奔流的黃河延伸,直至遠方的海洋。這樣,西邊的落日和東邊的流水,把看得見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結合起來,把當前景與意中景巧妙溶合為壹,由遠及近再及遠,使畫面無邊的寬廣和深遠,這樣著墨也為後兩邊詩詞安排了無窮的遐想。

景入理勢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強調“景入理勢”,意思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說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純粹的哲人以說教者的姿態出現,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詩人以朋友的身份說話,就足以使人感奮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