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實詞
1.壹詞多義
(1)壹
①六王畢,四海壹(統壹)
②楚人壹炬,可憐焦土(數詞)
③黃鶴壹去不復返(壹旦)
④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全,都)
⑤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專壹)
⑥合從締交,相與為壹(壹體)
⑦壹鼓作氣(初次,第壹次)
(2)愛
①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愛)
②使秦復愛六國之人(愛護)
③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
④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
(3)取
①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奪取)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提取)
③今入關,財物無所取(拿)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著,助詞)
⑤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采取)
⑥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同“娶”)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類)
③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④族皰月更刀(壹般的)
⑤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指筋骨交錯集結的地方)
(5)使
①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叫、讓,使令動詞)
②使六國各愛其人(假使,連詞)
③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派遣,動詞)
④人皆得以隸使之(使用,驅使,動詞)
⑤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使者,名詞)
2.古今異義
(1)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鉤心,指各種建築物都向中心區攢聚。鬥角,指屋角互相對峙,好像兵戈相鬥。文中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常用它的比喻義,指人各用心機,互相排擠)
(2)壹日之內,壹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裏指“天氣”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是指壹個地區的氣象概況)
(3)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收藏,用法與現代漢語相同。經營,與現代漢語用法有區別,現代漢語是籌劃、計劃或組織的意思。這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精英,用法同現代漢語壹樣,但現在也用於指出類拔萃的人)
3.詞類活用
(1)六王畢,四海壹(數詞用作動詞,統壹)
(2)驪山北構而西折(方位名詞直接做狀語,向北……;向西……)
(3)輦來於秦(“輦”古代壹種人拉的車子,名詞。這裏活用為動詞,即:乘輦車)
(4)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名詞用如動詞,當做鐵鍋;當做石塊;視作土塊;視作瓦礫)
(5)後人哀之而不鑒之(為動用法,為……而哀;意動用法,以……為鑒)
二、虛詞
(1)焉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助詞,……的樣子)
②或師焉,或不焉(語氣助詞)
③且焉置土石(代詞,哪裏)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怎麽)
⑤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在那裏)
⑥猶且從師而問焉(相當於“之”)
(2)而:
①驪山北構而西折(並列連詞,又)
②不敢言而敢怒(轉折連詞,卻、但是)
③誰得而族滅也(表修飾)
④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表假設,如果、假使)
⑤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代詞,妳)
(3)夫
①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語氣助詞,表感嘆)
②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語氣助詞,用於句首,引起議論)
③予觀夫巴陵勝狀(指示代詞,那個)
④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稱)
三、句式
(1)判斷句:滅六國者,六國也。族秦者,秦也。
(2)被動句:戍卒叫,函谷舉.(意念上的被動,舉,拔,攻占。此處為被攻占的意思)
(3)介詞結構後置句:多於市人之言語。 用之如泥沙。
四、其他
1.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使用了“互文”修辭格)
2.使六國各愛其人;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這兩句中的“人”即“民”,即:百姓。此處用了諱飾手法,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
重點提示
1.從內容上看,《阿房宮賦》是壹篇怎樣的文章?
2.本文是怎樣做到描敘、議論有機結合的?
3.作為壹篇文賦,本文充分發揮了賦體在語言方面的長處:既采用比興,又運用了鋪陳,熔賦、比、興於壹爐,兼得諸家之長;尤其在句式方面,或長或短、或整或散、或常或變,運用自如,恰到好處。請以文章的第三節為例,說壹說句式與所表達的內容之間的關系?
思路指津
第1題
對於這壹問題,應從兩方面去尋求解決途徑:壹是文體特點與時代背景;壹是文章內容。這裏僅從前壹個方面作如下提示:
賦,作為壹種文體,在漢代興盛壹時。不過,漢賦大多成為幫閑文人的應制之作,內容以上阿諛奉承為主體,形式上則艱深枯澀。六朝人寫賦,工於駢偶,走向極端,這種俳偶式駢賦,綺麗浮靡,墮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潭。中唐以後,受“古文運動”影響,文壇出現散文式的賦體,跟漢賦的艱澀大相徑庭,又跟六朝駢賦的浮華迥然異趣,杜牧的《阿房宮賦》是這方面的優秀名篇。
公元825年,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這是壹篇諷時刺世之作。《阿房宮賦》中所著力描寫的阿房宮,是秦皇驕奢的見證,是封建獨裁者的象征。由於唐敬宗大興土木,大建宮室,因而杜牧寫阿房宮,正是借古諷今,體現了較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思想傾向。
第2題
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的巧妙結合,是這篇賦在表達方面的壹大特點。對這壹問題的探究,既要分清文本中哪些是敘述描寫,哪些是議論抒情,更要結合文章寫作的目的和表達的主題,去探尋體會那些融於字裏行間的作者的情感和態度。提示如下:
文章真正的用意在於議論時政。描敘是議論的鋪墊,為議論必備之條件;議論是描敘的歸宿,是描敘必然之結果。作者圍繞阿房宮,反復措敘,多方渲染,極盡鋪張之能事,又畫龍點睛,精當議論,以達到情盡意顯的效果。
文章壹開始點出背景、環境,然後進入對阿房宮形象的刻畫。依據空間位置的順序,先作外景描畫,極力渲染其大;緊接著作內景描摹,盡情點染其美,至此,阿房宮富麗堂皇的形象矗於眼前。由對宮殿的描繪,自然過渡到對宮人的敘寫。寫宮人,寫其飲、食、起、居;宮內的生活,寫歌、妝、梳、洗、焚椒蘭、駕車輦、望臨幸等等。再由敘寫宮人過渡到描寫珍藏。六國的珠寶,都被秦王朝囊括其中,但在宮中卻被視若土石,任意拋置,有奢侈之心,無愛惜之意。此時此刻,作者惋惜底的傾向便逐步外溢;筆前的鋒芒,便漸漸外露。“亦不甚惜”壹句,仿佛已經聽到作者的斥責和憤慨之聲了。
接下來,文章由對阿房宮的堂皇富麗的描敘進入作者議論的中心。宮殿如此豪華,耗費如此浩大,必然給勞動人民帶來災難和不幸,“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而災難和不幸,又勢必激起人民的憤恨和反抗,“戍卒叫,函谷舉,楚人壹炬,可憐焦土。”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卒章顯誌,文末作者的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壹瓢鉆心透骨的涼水。文章突出壹個“鑒”字,引古用於鑒今,述昔借以諷世,希冀唐王朝統治者以秦為鏡,回心轉意,更弦易轍。至此,作者為文之本意才顯現出來。
文章的描敘由宮而起,越是寫得壯觀繁華,後文的議論就越是紮實可信。文章的議論由宮而發,越是議論得精到,就越顯出作者前文描敘的良苦用心。就這樣,全文描敘與議論有機結合,筆墨淋漓酣暢與恣肆汪洋相得益彰,收到了完美的藝術效果。
第3題
文章第三節由描敘轉而為議論,點示為文意旨。先以“嗟乎”領起,有提示註意的作用。“壹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這幾句是散句,用平和的語氣說理,給人留有回味的余地。“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兩句,則變為尖銳的質問,發人深思,為下文的排比議論蓄勢。“使負棟之柱……多於市人之言語”,連用六個排比兼比喻的長句,極寫素的“紛奢”。這些句子大體上押韻,壹氣貫註,成排山倒海之勢,頗具震撼力。“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以散句收束住上面的羅列,並開啟下面的議論。“獨夫之心,日益驕固”,壹變為四字短句,壹語道破,簡捷有力。“戍卒叫,函谷舉”,選用被動句式,節奏驟然加快,莊重而不失詼諧生動。“楚人壹炬,可憐焦土”,采用變式句,語氣雖稍緩,但仍有氣勢,形象地描繪出阿房宮被焚的結局,也暗示了秦王朝的覆滅。
難點解析
1.下列句中兩個“縵”字的意思是否壹樣?
①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②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明確:這兩個“縵”字的意思不壹樣:
“縵”的本義是沒有花紋的帛。在“廊腰縵回”中,“縵”用的正是它的本義。“縵回”是名詞作狀語,修飾動詞的主從結構,意思是像縵那樣曲折回環。教材註:“縵,縈繞。回,曲折。”“縈繞”“曲折”其實都是“回”的意思。在“縵立遠視”中,“縵”當是“曼”的通假字。《說文》:“曼,引也。”段玉裁引《魯頌》毛傳雲:“曼,長也。”教材註:“縵立,久立。”“久”,是“長”的引申義。但此處似以取本義為佳,“縵(曼)立”,即引領而立,伸長脖子站著(等待皇帝寵幸)。
2.下列三個句子該怎樣翻譯?
①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
②朝歌夜弦
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明確:這三句,機械地照直翻譯不難,但又未必合乎原意,因為它們都是“互文”,必須把相對應的詞看成壹個整體。①句的意思是,歌臺舞殿上的表演有時使人感到熱烈,有時使人感到淒清;②句的意思是,不分早晚(或從早到晚),宮女們都在彈琴唱歌;③句的意思是燕、趙、韓、魏、齊、楚所搜集和收藏的珍貴東西。分開講甚至會鬧出笑話,如第②句講成早晨唱歌、晚上彈琴,就好像是按課表上課壹樣了。
課文閱讀指導
例1下面四句話中的四個“使”字的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A.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C.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D.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答案與分析 本題考查對多義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的理解。答案為C項,該項為連詞,假若,假使;其余三項為使今動詞,叫,讓。
例2從課文中找出與下面這首詩中劃線路子內容壹致的句子。
過驪山作
杜 牧
始皇東遊出周鼎,劉項縱觀皆引頸。
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為道旁窮百姓。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裏函關囚獨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分析 此詩主題思想與《阿房宮賦》相似,也是借古諷今,勸諭統治者不要胡作非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答案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壹炬,可憐焦士。
點悟 既很熟悉課文內容,又能準確理解所給詩句的意思,是解答此題的前提。作答時可註意,詩句中“函關”、“獨夫”、“火”、“作灰”等關鍵字詞,通過聯想、比較,以便從課文中快速篩選出所需句子。
拓展延伸探究
知識拓展
1.寫作背景
阿房宮是秦始皇在渭南營造的宮殿,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動工不到兩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遠未完成,即於公元前206年被項羽燒毀。從此,阿房宮的興滅就同秦王朝的興亡聯系在壹起,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
杜牧也加入到這壹傳統的議論中來。本文寫於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這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搖搖欲墜。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遊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壹文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這是壹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作者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壹個封建時代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2.關於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在陜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後世因稱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晉以來就是名門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所撰《通典》壹書,開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杜牧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軍府任幕僚多年。唐文宗開誠四年(839)回到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員外郎。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後,相繼出任黃州(治所在現在湖北黃岡)、池州(治所在現在安徽貴池)、睦州(治所在現在浙江建德)刺史。在地方任職時,改革弊政,成績卓著。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回長安任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後曾壹度出任湖州(今屬浙江)刺史,又回長安任考功郎中,知制誥,官至中書合人。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鎮擁兵,宦官專權,民不聊生,《阿房宮賦》就是他二十三歲時有感於時政而寫的。杜牧詩歌創作在晚唐詩壇獨樹壹幟。人們將他和杜甫比,因而稱他為“小杜”;又和李商隱齊名,他們又有“小李杜”之稱。李商隱比他約小十歲,很欣賞杜牧的為人和詩篇,在給他的壹首詩中寫道:“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
3.關於“賦”
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產生得頗早的壹種文體。它始創於周末,到了漢代則特別發達起來;此後經過歷代作家的創作實踐,在體制上不斷有所變化。賦壹直是我國古代文學創作中重要的文體之壹,所謂“詩詞歌賦”,“賦”正是其中重要的壹項。
從現在所見資料看,最早寫作賦體作品並以賦名篇的是戰國時期著名學者荀況。繼荀況之後,進壹步發展賦體文學,開漢賦先導的是楚國人宋玉。宋玉可以說是賦體文學的真正創立者、奠基者。楚國是賦體文學的發祥地。而漢賦,就是在荀賦,主要是宋賦的基礎上,廣泛吸收、綜合了“楚辭”、《詩經》以及先秦散文的壹些文體特點和創作手法而發展起來的壹種新文體。
後世賦體作品的創作經歷了不同時期,在體制上不斷有所變化。明代徐師曾在他的《文體明辨》中,將賦劃為古賦、俳賦、文賦、律賦四類,這大致上可以反映出賦在不同時期體制上的變遷和特點。古賦,主要是指產生於兩漢的辭賦;俳賦,又稱駢賦,是在古賦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出來的壹種新賦體,始於魏晉以後,盛行於南北朝;律賦,主要是適應唐宋科舉考試用賦而產生的壹種既講究對偶,又註重音韻的新賦體;文賦,是受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而產生的。
賦發展到清代,因受八股文影響,從內容到形式已經和制舉文字壹樣,完全走入末流而無足取了。
總之,賦這壹文體是比較特殊的。在其發展過程中,往往受同時代詩文的影響。有時散文成分多,詩歌成分少;有時,詩歌成分多,散文成分少。但它壹直保持著半詩半文的性質,成為我國古代文學中壹種獨立的文體。
西漢的揚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著名論斷。揚雄認為賦的***同特點是詞采華麗,而在內容上卻有著“則”與“淫”的區別。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賦稱為“辭人之賦”,其特點是雕繪鋪陳的泛濫(淫);把註重社會內容、有諷諫意義的賦稱為“詩人之賦”,它在“麗”的同時,也體現了“則”的精神。在晚唐,做到這壹點也是非常不易的。而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正在於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能力遷移
例3 閱讀下面這段文言文,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屬文。大和二年,韋籌榜進士,與厲玄同年。初未第,來東都,時主司侍郎崔郾,大學博士吳武陵策蹇進謁曰:“侍郎以峻德偉望,為明君選才,仆敢不薄施塵露。向偶見文士十數輩,揚眉抵掌,***讀壹卷文書,覽之,乃進士杜牧《阿房宮賦》。①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誦之,郾大加賞。曰:“請公與狀頭!”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請第五人。更否,則請以賦見還!”辭容激厲。郾曰:“諸生多言牧疏曠不拘細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②後又舉賢良方正科。沈傳師表為江西團練府巡官。又為牛僧孺淮南節度府掌書記。拜侍禦史,累遷左補闕,歷黃、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牧剛直有奇節,不為齪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③兵法戎機,平昔盡意。嘗以從兄悰更歷將相,而己困躓不振,怏怏難平。卒年五十,臨死自寫墓誌,多焚所為文章。詩情豪邁,語率驚人。識者以擬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別之,後人評牧詩“如銅丸走阪,駿馬註坡”,謂圓快奮急也。
(選自辛文房《詹才子傳》)
①向偶見文士十數輩,揚眉抵掌,***讀壹卷文書,覽之,乃進士杜牧《阿房官賦》。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諸生多言牧疏曠不拘細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牧剛直有奇節,不為齪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往日我偶然見到有十多位文士,眉飛色舞,擊掌贊嘆,在***同讀壹卷文書,我壹看原來是杜牧的《阿房宮賦》。②眾考生裏有很多人說杜牧性格懶散、放縱不拘小節,不過我照妳的意見辦,不敢再變了。③杜牧生性剛直,有出眾的節操,他從不顯現謹小慎微的樣子,敢於評論軍國大事,指出時政利弊尤為切至。
例4 以我國的自然景觀為描寫對象,仿照下面壹段話,另寫段話。
萬裏長城,猶如壹條騰飛的巨龍,蜿蜒於崇山峻嶺之間,她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東方明珠,好像壹枚待發的火箭,矗立於黃浦江畔,她是我國邁向現代化的見證;中關村,宛然壹座拔地而起的豐碑,坐落於北京大地,她是祖國未來發展的標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解答此題應註意要註意弄清題目要求。明示要求為:a.以自然景觀為對象;b.運用比喻修辭;C.句子結構要與所給例句相同。隱含要求為:選擇的自然景觀,應有代表性,能體現(或象征)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句式結構為:本體(自然景觀)+喻體(具體的、形象化的)+ 喻體的特點(體現精神面貌)+象征的意義。
答案
(參考示例)長江,好比壹位叱咤風雲的武士,壹路翻山越嶺,奔向大海,她是華夏兒女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體現;泰山,好像壹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壹世沐雨經風,閱盡春秋,她是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深沈的標誌;青藏高原,好比壹位慈樣善良的母親,壹生默默無聞,哺育兒女,她是中華民族胸懷廣闊、偉大堅強的象征。
問題探究
本文和賈誼《過秦論》(本冊第17課)都有關於秦朝滅亡的議論,兩文相比較有哪些相似之處?它們的立論角度有什麽不同?
關於秦朝滅亡的議論,本文與《過秦論》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強大,都強調秦朝滅亡是毀於自身,都說明了秦朝滅亡的迅速,都指出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
兩文立論角度的不同主要體現在:《過秦論》從對比的角度說明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阿房宮賦》則從“秦愛紛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滅亡的原因。《過秦論》以秦朝的興盛反襯它的滅亡,《阿房宮賦》則以對阿房宮“寓言”式的描寫,表明秦朝必然滅亡的結局。《過秦論》作為壹篇政論,重在正面說理;《阿房宮賦》作為壹篇文賦,重在諷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