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首詩詞雖出自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但仔細揣摩,不難發現其在選材立意上的***同之處——寄托了他們懷古的幽情,抒發了自己對歷史人物、事件的獨到見解。兩人都是才華橫溢、誌向遠大,卻仕途坎坷的文人,他們都為自己空有抱負得不到重用而煩惱。杜牧生性倜儻慷慨,喜議論,好談兵,而不為時所用,在任黃州刺史時曾登廣武山,觀黃州赤壁,以《赤壁》詩譏諷周瑜僥幸而成大功,並暗含阮籍當年登此山時發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見《晉書·阮籍傳》)之慨嘆。而蘇軾則因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累被貶黜,仕途失意,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被貶黃州,遊覽黃州赤壁,雖心知其非三國古戰場,但想到三國周郎年紀輕輕就立下赫赫戰功,而自己華發早生,卻功業無成,不免有感而發,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壹詞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同的遭遇,使他們對同壹個歷史人物和事件產生了***同的興趣,並在這壹歷史人物及其事件上悟出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挖掘出歷史給後人的啟迪作用。杜詩言“周郎亦僥幸成功,設當日東風不競,則二喬麗質,將歸銅雀臺中,在宮女分香之列,安得女兒江山,流傳名跡乎?”(見俞陛雲《詩境淺說》),壹吐其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氣。而蘇軾詩,則神遊故國,仰慕英雄,感嘆人生如夢,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憤懣之情。
如上所述,杜牧、蘇軾因***同的人生遭遇又先後在赤壁為官,對同壹歷史事件產生了***同的興趣,但兩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歷史事件的感悟自然不同。杜牧認為周瑜僥幸取勝,出言譏諷;蘇軾對周瑜滿懷仰慕,行文奔放。
杜牧壹反常人所見,別出心裁,從反面設想要是當時沒有東風幫助周瑜,孫劉聯軍敗了,那麽東吳二喬將被曹操鎖進銅雀臺,歷史將會是另壹回事了。短短四句詩,把赤壁之戰時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所起的作用,曲折而形象地表現出來了,見解精辟,發人深省。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對歷史事件的評述中,含蓄地抒發了自己的胸懷,睥睨古今,英氣奪人。周瑜不過僥幸而得東風之助,自己空有曠世之才,卻不得重用。從藝術表現角度看,這首詠史詩從小處落墨,小中見大,匠心獨運,從沈埋在沙中的壹把折戟入手,引發出思古之幽情,巧妙地將詩意引向著名的赤壁之戰,引向這壹重大戰役的主要人物。後兩句設想孫劉聯軍戰敗,則用二喬被捉的小事表達,因為二喬,非但是東吳有名的美女,更重要的是她們分別是東吳政績顯赫的孫策與周瑜的妻子。銅雀臺是曹操於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建於鄴城,曹操晚年攜姬妾歌伎住於其間,二喬鎖銅雀,孫劉聯軍失敗,不言自明。這樣以小見大,貼切而含蓄。也正因為這首詩不同壹般的構思,歷代對其褒貶不壹,評論頗多,宋許凱《彥周詩話》雲:“杜牧之作《赤壁》詩..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孫氏霸業,系此壹戰。社稷死亡,生靈塗炭都不問,只恐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對此清人何文煥批駁說:“詩人之詞微以婉,不同論言直遂也。牧之之意,正謂幸而成功,幾乎家國不保。彥周未免錯會”(《歷代詩話考索》)。
蘇詩在構思上則將寫景、懷古與抒情融為壹體,大開大合,縱橫古今,意境宏闊,氣勢不凡:長江滾滾向東奔流,陡峭錯落的山崖直穿天空,洶湧的浪濤拍打著江岸,卷起了千萬堆雪白的浪花。作者的思緒也隨著這奔騰的浪濤馳向歷史的長河,想起當年的赤壁之戰,想到赤壁之戰的英雄周瑜,聯系自己的處境不禁感慨良多,這些內容,亦如滾滾長江汩汩滔滔,噴湧而出,內涵豐富,無論是寫景還是詠史,都能抓住特征,略加點染,便描繪得栩栩如生,使讀者如聞其聲,如入其境。最值得稱道的是起筆幾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氣勢恢宏,引人遐思,籠蓋全篇,作者把所懷念的歷史人物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下,贊美之情不言自喻。在奔騰的大江、雄偉的赤壁襯托下,赤壁之戰的英雄周瑜登場了,詩人選擇英雄的氣質、風度、才幹等簡筆勾勒,塑造了壹個青年儒將的生動形象。然而,詩人的筆墨卻不止於此,他神遊故國,想到自己空有壹身抱負,壹生幾上幾下,屢遭貶謫、流放的嚴酷現實,怎不慨嘆“人生如夢”!通觀全詩,無論寫景,還是詠史,實質都是為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慨服務的。相比之下,蘇軾的詩遠比杜牧來得直率,來得豪放。難怪古人稱蘇軾的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了。
赤壁 杜牧
折戟沈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文解釋
沈埋在沙中折斷的戰戟還沒有腐蝕,自己拿起來磨洗認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東風給周郎方便,銅臺中深鎖的就會是二喬。
詞語解釋
折戟:指殘破的戟(兵器)。
銷:銹蝕。
前朝:以前的年代。
周郎:吳國的年青將領周瑜。
銅雀:即銅雀臺。
二喬:喬公二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詩文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壹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認為周瑜勝利於僥幸,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國家興亡的慨嘆。有情有致。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壹樽還酹江月。
思想感情
抒發了詞人對昔日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夢”,抑郁沈挫地表達了詞人對坎坷身世的無限感慨。“壹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沈郁,是全詞余音裊裊的尾聲。
講解
這首詞是蘇軾47歲謫居黃州遊赤壁時寫的。通過對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三國的周瑜談笑破敵的英雄業績的向往,抒發了詩人憑吊古跡而引起的自己功業無成而白發已生的感慨。
上片寫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詞壹開始,以壹瀉千裏、日夜東流的長江著筆,給人以突兀崢嶸、震驚耳目的感覺。“大江東去”四字,概括出洶湧澎湃的萬裏長江向東流去的特點。“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隨著時光的流逝,千古以來的“風流人物”和他們的英雄業績已成歷史陳跡;這如同長江的浪花壹樣,帶著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頭。“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故壘”二字,寫出了古代戰場的遺址如在目前。“西邊”壹詞,點明方位,有親臨其境的真實感。“人道是”三字,借人們的傳說加以證實,深化“懷古”的感情色彩,使人倍感親切。“三國周郎赤壁”,由時代、人物、地點三個不同性質的名詞,組成壹幅歷史風雲的畫卷,將“赤壁之戰”的圖景呈現於讀者的面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第壹句寫石,將陡峭崢嶸的石壁直插雲天的險峻,形象貼切地描繪了出來。第二句寫濤,不但寫出了波濤粗野兇暴的性格,而且還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氣勢,同時仿佛可以聽到狂濤拍岸的吼聲,看到它不可阻擋的威力。第三句寫“拍岸”後的“驚濤”所出現的浪花飛濺的奇麗景象。這三句寫景,真是字字珠璣,歷歷在目。“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這兩句是上、下片轉折的樞紐。“江山如畫”,是對上面所描寫的雄偉江山的總括評價。“壹時多少豪傑”,雖贊頌周郎,但包括謳歌歷代的無數英雄在內。詩人在這裏,把“如畫”的江山和眾多的“豪傑”聯綴交織成詞,創造出壹種高尚雋美的意境,使人肅然起敬,並為之向往、傾倒。
下片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這三句描寫周瑜風華正茂的形象。“小喬初嫁了”,這句寫入詞中非等閑筆墨。“小喬”,是喬玄的小女,是當時有名的美人。周郎與她結婚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赤壁之戰的時候,他倆成為夫婦已經10年了。這裏寫“初嫁”,不是詩人的壹時疏忽,而是著意渲染詞的浪漫氣氛,這對塑造“雄姿英發”的周郎形象起著稍加點染、全篇生色的藝術效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手執羽扇,頭戴綸巾,表明他雖為武將,卻有文士的風度,這樣就突出了周瑜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談笑間”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紙背,充分反映了周瑜當年赤壁破曹時那種輕而易舉的神態。“檣櫓”,指曹操的軍隊,含有貶義。“灰飛煙滅”,火燒赤壁的情景和曹操覆滅的慘象逼真地再現出來了,給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心神仿佛遊到三國時代周瑜立功的地方,應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發來了。這三句是詩人抒發的感慨。上面懷古,這裏抒情,這個情是由懷古而派生出來的。“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消極感傷的情調,產生著極不健康的影響,讀時值得註意。同時也應該看到:以酒祭奠江月,這是詩人壹種無可奈何的精神苦悶的反映,是有誌為國而不能施展懷抱的情緒的流露,這當然是封建統治者迫使他以這樣的方式來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損害的心靈的結果,無疑的,多少隱含著對現實不滿的感情在內。“江月”既照應首句,又點明時間,增強了詞的優美抒情氣氛,使詞的情調剛柔相濟、濃淡有度。
詞中所描繪的“亂石”、“驚濤”的赤壁景色,“雄姿英發”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輝,各臻其妙,為歷代讀者所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