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喜歡聽戲,暢音閣是她在宮內的戲院,光緒十七年曾有修葺;而德和園是她在郊外離宮的戲院。除了這兩座大戲臺,宮內和頤和園還有幾處戲臺,包括宮裏的長春宮和頤和園聽鸝館。那些都是只能聽小戲的,大戲還是要在大戲臺演出。
前面曾說過,頤和園帝後院北門遊廊可以直通德和園,因此,這座德和園是和長廊相通的,也算是長廊上的建築吧。這個位置在清漪園時期是怡春堂,當年是皇上的便殿。怡春堂緊鄰帝後院,可以方便地從東廂房穿堂門走進玉瀾堂或者宜蕓館。老乾曾親擬《怡春堂》小詩壹首:“壹元斡旋候,萬物發生時。無氣不含煦,有情皆覺熙。太和方醞釀,麗景豈稽遲。設問怡春處,書堂自不知”。妳看,他是把怡春堂和宜蕓館聯系在壹起的。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農歷申辰龍年,黃歷上說是“九紫離火”之年,多災多難。大清在“嘉道中衰”中已經開始日落西山,又剛剛在道光二十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中受辱簽下《南京條約》。到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教,李蓮英初入人世,這都是大兇之兆。做為年運之報,頤和園裏著了壹場火,仁壽殿北的怡春堂被焚毀。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開始重修頤和園,在怡春堂廢墟上新建了壹座大戲樓,至二十壹年完工,這就是德和園。
從東宮門進頤和園,妳看完仁壽殿如果從南墻下往西走,那就是去往皇上太後的寢院,也是我這個集子敘述的路線。妳如果看完仁壽殿又看了那口延年井,然後順著北墻下向後走,就可以看見坐北朝南的德和園院門。
"德和”壹詞最早出自春秋時期的《晏子春秋》,這是齊國上大夫晏嬰言行記。晏子與齊景公論述和與同之差別時曾說:抑揚頓挫、五聲六律的音樂“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詩》中所說德音不瑕是說聲譽無暇,晏子所說心平德和是說心意和平、品性調和。慈禧題此園“德和”,就是說來這裏聽戲陶冶情操。
做為頤和園中規模相當大的壹座院子,德和園的大門比其它園中園低調多了,它就是壹座普通的廣亮大門,不像其它地方都是屋宇式大門,或者幹脆就是壹座穿堂殿。這座大門的皇家風格體現在它那些貼金裝飾,雀替和椽頭都有貼金,還有前檐柱橫枋上那幅華麗的官樣蘇式金線彩繪。大門下面有三尺高基座,貫通東西,說明院子裏的地面比院外高三尺。
進了這座大門,迎面是壹座木影壁。
其實這個不能叫影壁,而是門扇不能開的屏門,僅作裝飾用的。木制紅門框,上面是灰瓦卷棚懸山頂,下面還有壹對花崗巖報鼓石門礅。墨綠色門扇就是屏門的屏,四角上有金漆蝙蝠岔角,中間的盒子是金漆“五福捧壽”。
德和園院子裏周圍壹圈不是圍廊,而是廡房。
轉過屏門就可以看見那座大戲樓。
戲樓是坐南朝北的,進了德和園是從南面看,這是後臺化妝間,就是扮戲樓。宮裏暢音閣後面的二層扮戲樓不是和戲樓同期建造,德和園的這座扮戲樓是和戲樓主體同期建造的,表現出嚴絲合縫的壹致性。扮戲樓和戲樓坐在同壹座五尺高青磚臺基上,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南面有三間出廈,帶封閉檐廊。出廈的明間和次間各開四扇五抹隔扇門,這次不是“工”字形欞花了,而是步步錦。出廈前出階,兩層三路垂帶踏跺。扮戲樓是二層閣,鬥拱擡梁結構,灰瓦卷棚歇山頂。二層出平座,有暗層。紅柱紅門窗,枋梁上是貼金雙龍和璽彩繪,皇家氣派。扮戲樓南面是演職人員進出的門,也修得很氣派,讓那些演藝明星們看看什麽叫皇家氛圍,這些明星包括老相聲裏提到的三慶班譚鑫培和其義子楊小樓。
看看扮戲樓的隔扇窗。
雖然有壹些貼金裝飾,但那不是鉛鍛面葉,所以不能叫“金鎖”。
扮戲樓兩邊有廡房,把院子隔成若幹進。廡房中間的穿堂就算是進入下壹進院的院門,這座廡房臺基比東西廡房高得多,幾乎和扮戲樓臺基壹樣高。
過了廡房穿堂門,進入二進院。走到側面看看戲樓。
戲臺的臺基只有四尺,說明二進院地面比壹進院高壹尺。戲樓是三層閣,開間非常大,進深也非常大。說明舞臺很大,孫悟空的筋鬥雲也翻不出去。走到戲臺正面看看。
這個戲樓的建築形式和宮裏的暢音閣壹樣,規模也壹樣,都是樣式雷的手藝,比聽鸝館戲臺大得多。三層樓閣式,壹層三面開放,便於觀戲;每層雖然是歇山檐,卻是翹角,也可以叫做翹角重檐三層。這是三明二暗五層閣,鬥拱擡梁灰瓦單檐歇山頂,每層戧脊居然有七只脊獸,和仁壽殿壹樣,沒有仙人騎雞。檐下枋梁上雖然還是貼金雙龍和璽彩繪,柱子卻是紅綠相間。古人有壹個高大上的詞形容這樣的樓,叫做“崇臺延閣”,崇就是崇高;延就是長大。南陳蕭愨(念卻)有“崇臺高百尺,迥出望仙宮。畫栱浮朝氣,飛梁照晚虹”。
看看戲臺內。
這座戲臺屬於三面觀戲臺,三開間寬;進深也是三間,前面二進是前臺,後面壹進是後臺。前後臺之間帳幕上是金繡花飾,中間是“五福捧壽”,那個“壽”字上還有“卍”,這是“萬”字符號,表示萬壽無疆。周圍天上有系著綬帶的各種好東西,吉祥得不得了。“出將”、“入相”是演員上下場的門。小嘍啰們站在帳幕上面的二層平臺上搖旗吶喊,打架的時候就從兩邊樓梯上下來加入戰隊。過去可以上臺看究竟,還能上樓。現在不行了,只能派鏡頭過去看了。看看下場門及其周邊。
壹層上面是貼金“五福捧壽”平棋天花,很華麗。中間那個方洞算是天井,直通最上層,上面每層在洞口四周有欄桿和門。最上層有壹套人力卷揚機,我多年前上去的時候還見過。這卷揚機可以吊著天兵天將從上層下來打妖怪,還可以把成仙的老道從下層吊到天上去。
德和園大戲臺上層叫做福臺,中層祿臺,下層壽臺,福祿壽俱全。戲臺壹層中間對著天井的地方有壹個地井,裏面有真的水井,還有水池。劇情需要的時候,可以打開地井蓋往外噴水。菩薩也可以坐在蓮花上從地井裏升上來發功。總之,戲臺上安裝了當年最高 科技 的裝置,表演壹些科幻片兒,尋常百姓沒得看。
這座大戲臺是完全拷貝宮裏的暢音閣大戲臺,光緒蓋德和園的時候,圓明園清音閣已經沒有了,避暑山莊清音閣又太遠,所以拷貝了宮裏的暢音閣。
妳剛才看見戲臺壹圈立柱上的柱頂枋梁都相當粗大,再探頭往裏面看壹眼。
柱間還搭了同樣粗大的轉角桁,這是中式框架結構的加強筋,增加天花板的承重力。
站到戲臺正面仰頭觀賞,每層明間都有匾聯。壹層檐下橫匾“歡臚榮曝”,就是歡樂大戲光榮地曝光。檐柱掛楹聯,上聯“山水協清音龍會八風鳳調九奏”。清音就是輕柔的聲音,西晉詩人左思有“非必有絲竹,山水有清音”之句。八風,《左傳》中有“五聲和,八風平”,意指八音,養耳之道也,這裏泛指音樂。鳳調九奏,古代皇家大樂有九韶,稱作“九奏”,《尚書》中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下聯“宮商諧法曲象德流韻燕樂養和”。宮商即中國五聲音階;法曲是九韶之外的壹種大樂;象德:民之行順君之德也。流韻:流淌的音樂,唐代駱賓王有“積彩明書帳,流韻繞琴臺”之句。燕樂即宴樂,佐餐樂。養和即 養生 。
二層檐下橫匾“承平豫泰”,就是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廊柱上掛楹聯,上聯“七政衍璣衡珠聯璧合”。七政是五大行星加上日月;衍就是推演;璣衡:璇璣玉衡,《尚書》中有“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珠聯璧合,《漢書》中有“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下聯是“四時調律呂玉節金和”,和排雲門檐柱楹聯的下聯壹樣。
三層檐下橫匾“慶演昌辰”,這塊匾雖然占了額匾的位置,但它不是宮裏“暢音閣”那樣的額匾。慶演就是慶祝演出,昌辰就是盛世,為慶祝太平盛世而隆重演戲。宋徽宗有《滿庭芳》說“從茲慶,都愈賡載,千歲樂昌辰”。廊柱上掛楹聯,上聯“八方開域皆為壽”,開域就是開疆,此處的壽不能理解為狹義的人壽,而是說的大清天壽。下聯“兆姓登臺總是春”,取意自元代楊維楨“鶯花三月春如錦,兆姓歌謠賀太平”之句,兆是百萬,兆姓是百姓的壹萬倍!“百姓”壹詞在沒皇帝的時候是指貴族,平章百姓。有了始皇帝之後,百姓就說的是平民了,平民百姓。秦國人口二千五百萬;光緒二十七年時,大清國人口四億三千萬,顯然“百姓”就不如“兆姓”更適合形容民脂民膏生產者了。
過去這裏是皇家戲臺,現在沒有戲演了,但是不能說沒戲了。每天吉時壹到,還會有少女出現在臺上,長袖羅衫舞翩躚。
紆長袖而屢舞,翩躚躚以裔裔。合樽促席,引滿相罰。樂飲今夕,壹醉累月。
戲臺對面,坐北朝南,那座殿堂便是慈禧賞戲包廂,也就是觀戲樓。說是觀戲樓,其實是壹座殿。
大殿坐在三尺高青磚臺基上,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前後有檐廊。明間開門,次間、稍間、盡間檻墻檻窗。上面是鬥拱擡梁,灰瓦卷棚歇山頂,戧脊上七只脊獸,枋梁上是貼金雙龍和璽彩繪,富麗堂皇。上前看壹眼明間隔扇門格芯上的裝飾,貼金木刻五福捧壽。
我來的這壹天,不能進去參觀。門口站了兩位宮人,門裏面站著壹個宮女探頭探腦,門外面站著壹個宮男鬼鬼祟祟。
檐下額匾是滿漢雙語“頤樂殿”鬥匾。頤者,養也。樂(念月)乃五聲八音之總名,即音樂。明間門上掛門匾“戴日騰愉”。戴日就是頭戴太陽,宋代劉敞有“含春乍荏苒,戴日尚蕭森”之句。騰愉:歡騰。此匾是說響晴天聽戲,滿場歡騰,臺上手舞足蹈,臺下人聲鼎沸。這就是生拽,堆砌辭藻,屬於水中浮萍,沒有根基。
明間廊柱有壹副楹聯:松柏靄長春畫圖集慶,蓬萊依勝境傑構靈光。靄是雲煙霧氣,在這裏是聚集的意思,宋代秦觀有“靄靄凝春態,溶溶媚曉光”。傑是傑出;構是構造。此聯是說坐此處聽戲莫若人間仙境乎?
明間門柱還有壹副楹聯:珠玉九天元音諧樂律;笙簧六籍太室飫謨觴。元音就是大音。六籍是儒家六經書詩、書、禮、樂、易、春秋。太室就是大室,嵩山也。飫(念玉):飽,滿了。謨觴(念魔商),唐代馮贄《記事珠》中說“嵩高山下有石室名謨觴,內有仙書無數”。其實唐代並無馮贄此人,乃宋人杜撰。此聯是說大音之珠玉樂聲上達九天,唱的都是古人聖藉和山中仙書。
走到門前向內觀望。
殿內金磚墁地,上面是海墁天花,墻上貼高級壁紙,蠶絲的。明間擺紫檀地臺,地臺上不是龍椅寶座,而是壹架紫檀羅漢床,靠背上是金漆琺瑯百鳥朝鳳。羅漢床後立著五扇紫檀屏風,也是金漆琺瑯彩繪百鳥朝鳳。它那個貼金鏤空木雕毗盧帽可是太華麗了,這肯定是造辦處在粵海關定做的,顯示出清末嶺南木刻的最高水平。
明間後金柱間裝橫披,上掛壹張“榮鏡登閎”紙匾。南朝劉宋時有壹個謝莊,是東晉鐵血丞相謝安的後代。他在為劉宋孝武帝劉駿追悼會寫的悼詞中有“榮鏡中世,舃奕前古”,這是頌詞。榮鏡是說光耀,舃奕(念戲議)也是光耀,但有延綿之意。謝莊這句酸詞中說的前古僅指劉宋前古,肯定不敢說是古到三皇五帝。
明間是慈禧聽戲的座位,坐累了也可以躺著或者歪著。陪她看戲的女眷們則是坐在東西次間和稍間,看看東稍間。
東盡間是壹個小佛堂,拜不拜佛兩說著,但佛堂是壹定要有的,而且壹定是在正房的左手最遠端房間。西盡間照例是壹間臥室,我估計只有慈禧可以在此睡午覺。
戲臺對面是觀戲樓,東西兩側廡房則是觀戲廊。
廊上各有十間包間,包間裏都有桌椅板凳,聽戲時坐在裏面喝茶吃點心。
走近看壹眼包間內。
這是近年新添的。六部九卿各有壹間,本部尚書做上座,侍郎坐下手。其實應該是王公宗族座左廊,其它臣工坐右廊。
德和園院子比宮裏暢音閣大,看上去就會顯得比較寬敞,不似暢音閣那般糾結。慈禧帶著壹班女眷在頤樂殿聽戲,二品以上王公宗親等男賓就在東西廊中就坐,不能帶小廝入場。那個倒黴的光緒如果被罰陪太後聽戲,可以進入頤樂殿,聽戲幕間不許和女賓打鬧。妳在上面頤樂殿圖片中看見正面踏跺兩邊有看臺,那是偽造的,別當真。頤樂殿前廣場上擺了若幹八仙桌和靠背椅,被賞聽戲的二品以下臣子們在那裏就坐,就是池座。也有熱茶供應,就是喝皇家貢茶;還有東北傳統小吃幹炒葵花子。大戲演出期間如何喊好?未見記載,我估計應該是跟隨太後禦令。慈禧鼓掌便跟著鼓掌,慈禧跺腳便跟著跺腳;男賓可以喊好,女賓不許出聲。
臺上唱的是什麽戲?前面說的那個三慶班是最早進京的戲班,唱的是徽戲,進京是為給乾隆爺賀八十大壽。在這之前,京城時興的是昆曲,那是清初。乾隆時期,昆曲沒落,京腔和秦腔逐漸上漲。徽班進京後,到道光初年,又有湖北漢劇大咖進京和徽班合流。道光到鹹豐年間,徽、漢、京、秦、昆融合形成了京劇。到光緒年間慈禧在德和園聽戲的時候,那個最早進京的三慶班已經是京劇名門了。當時引領潮流的是老生,譚鑫培最牛,大家都學他。慈禧也把他宣進宮裏來演出。除了京劇,皇家娘兒們還聽蓮花落(念烙),蓮花落是河北樂亭(念烙亭)發源的說唱曲藝。這種說唱曲藝通常不用這麽大的戲臺,頤樂殿東稍間就可以唱起來。當時的蓮花落名角趙奎順就常進宮給慈禧演出。
除了慈禧太後,光緒帝的瑾妃也喜歡聽戲,她還在自己住的永和宮組織了壹個戲班。她也愛聽蓮花落,因為不能獨自去頤和園聽戲,就把趙奎順招進永和宮唱蓮花落。宣統帝進宮時是隆裕太後照看,隆裕太後死後,就是這位瑾妃負責帶孩子。溥儀稱她太妃。瑾妃愛聽戲,還愛吃,特別是愛吃天福號的醬肘子。五十多歲時,壹次過中秋吃太多,撐死了。葬入清西陵,結果還被壞人盜了個墓。
德和園大戲臺上演出結束的時候,演職員也要像在宮裏暢音閣那樣在臺上站滿三層,壹邊熱烈鼓掌,壹邊眼巴巴地望著慈禧,這是在討賞。慈禧便喊來小李子,讓派人站在臺下往臺上扔糖球,這就是打賞唄。
頤樂殿東西兩邊那不是三間耳房,而是德和園院內的壹圈廡房。像扮戲樓兩邊的廡房壹樣,頤樂殿兩邊的廡房明間也是穿堂屋,兼做二進院和三進院的院門。看看頤樂殿兩邊的廡房。
廡房明間開穿堂門,次間檻墻檻窗封閉,前後有檐廊。上面是鬥拱擡梁結構,灰瓦單檐卷棚硬山頂。廡房的檐廊穿山連接頤樂殿檐廊。
可以看見從東西側廡房到頤樂殿廡房要往上走二級臺階,頤樂殿東西廡房到頤樂殿再往上走二級臺階,這叫步步高。頤樂殿前檐廊穿山門的山墻上都有壹幅畫,看看這幅,和前面在排雲殿山上德暉殿看見的那幅題材壹樣,都是白娘子盜仙草。
德和園內的廡房都壹樣,鬥拱擡梁,灰瓦單檐卷棚硬山頂。檐下枋梁上都是官樣蘇式彩繪,屋內是海墁天花。這些廡房只有頤樂殿東西是帶檐廊的,為什麽?因為頤樂殿前檐廊向西走到頭,在西側觀戲廊北端有壹座門。
這座門出去是這樣的。
對,這就是上次說的宜蕓館北門。這北門兩側連廊通往樂壽堂,慈禧太後順著這座廊可以從樂壽堂直接走進德和園頤樂殿。光緒帝葉赫那拉氏皇後也可以走這裏,如果不下雨,她還可以從宜蕓館東廂房穿堂門出去,走德和園的另壹座門進去。那座門進去是扮戲樓西廡房。
頤樂殿往西是去樂壽堂,往東在東側觀戲廊北端也有壹座門。
這座門出去是德和園外東夾道。
德和園三進院疫情之後不開放了,如果開放的話,妳穿過頤樂殿兩邊廡房的穿堂門就可以走到三進院。
三進院地面比二進院又高壹尺,院當間兒擺了壹塊大石,上面還種著長青松柏。看看三進院的正殿慶善堂。
慶善堂下面是和頤樂殿壹樣高的青磚臺基,因為三進院比二進院高壹尺,所以慶善堂的臺基就只有二尺高。慶善堂雖然沒有琉璃瓦,但還是紅柱紅門窗,所以還可以把它叫做殿。殿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開門,次間稍間檻墻檻窗,四面有檐廊。上面是鬥拱擡梁灰瓦單檐卷棚歇山頂,戧脊上五只脊獸,比前面的頤樂殿低壹級。檐下枋梁貼金雙龍和璽彩繪。殿前擺有壹對銅缸和壹對銅鼎爐。這是慈禧的便殿,相當於清漪園時的怡春堂。既可以聽戲前後在此歇息,也可以在這裏做壹些非正式的便宜之事,比如坐在殿內禦令西洋畫師畫肖像。
慶善堂檐下並無“慶善堂”額匾,不知是丟失了還是維護去了?門上倒是有壹塊門匾“煥焯珍符”。煥、焯(念捉)都是明亮、照耀;珍符就是珍奇的福瑞。宋代郊廟祈雨時唱的歌裏有“真人在禦,來獻珍符”。明間廊柱掛壹副楹聯:天香低度金虬暖,宮殿遙看彩鳳飛。取意自宋代曾鞏的“天香暗度金虬暖,宮扇雙開彩鳳飛”詩句。度是渡,虬是虬龍。
慶善堂兩側有配殿,看看東配殿。
配殿臺基比正殿低半尺,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前面有檐廊。明間開門,次間稍間檻墻檻窗。上面是鬥拱擡梁結構,灰瓦單檐卷棚硬山頂,檐下枋梁上是官樣蘇式金線彩繪。
明間門上橫披掛“春陶嘉月”門匾。春陶:陶春,快樂的春天;嘉月:佳月,快樂的日子。春天來此聽戲,過壹過快樂的日子。明間廊柱掛壹副楹聯:上林萬樹連西掖,北極諸星拱太微。此聯出自明代曾棨(念起)的《新館內直》詩。這是曾棨第壹次在皇宮內值班時所作,就是現在的北京故宮,他值班的地方應該是文華殿南的內閣大堂,所以見到樹多。上林就是秦漢宮苑上林苑;西掖是宮院西側掖門外;太微意指皇宮。
西配殿和東配殿形制相同。
頤樂殿兩邊有廡房,慶善堂兩邊也各有壹座建築,不是封閉的廡房,而是連接正殿檐廊的三間敞軒。上面是鬥拱擡梁灰瓦單檐卷棚歇山頂。進去看壹眼。
檐柱之間上下有楣子,上下欞花不壹樣,上面是步步錦,下面是”工“字。金磚墁地,五福捧壽平棋天花。東西兩端有拐角廊連接到東西配殿前檐廊。
妳可以把這兩座敞軒叫做穿堂屋,那穿過敞軒就可以說是德和園的四進院。我說可以把它叫做四進院,是因為院中東西墻下各有三間值房。
慶善堂後就是德和園的北墻了,墻上開了壹座壹殿壹券垂花門,門內不接抄手遊廊。上面圖片裏可以看見這座門。院子北門用壹殿壹券垂花門非常罕見,因為它的那扇屏門基本沒用。其實只要壹座壹券垂花門就很好了,用不到門內的那壹殿。這座門外是德和園後夾道。
很多年以前,德和園並不單收門票,裏面雖不致破敗,卻很是滿目瘡痍,到處脫漆掉色。我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曾重修過壹次,大戲臺兩側的觀戲廊是展室。開始收票,單獨收五塊錢,通票二十。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大修了壹次,恢復了觀戲廊,就是現在的樣子了。
頤和園內比皇宮寬敞,德和園的布局就不像宮裏暢音閣那般緊湊。頤樂殿觀戲也比在暢音閣的閱是樓舒服,後院還有暢音閣沒有的後殿歇息。所以說起來,德和園比在宮裏還舒服。慈禧愛聽戲,最初是在宮裏太極殿長春宮合並時,把太極殿後殿後延蓋了壹座小戲臺聽小戲。遇有重大節慶,她就招人在暢音閣唱大戲。慈禧住進頤和園時,亂政之余就喜歡來德和園聽戲。鹹豐年間,徽、漢、京、秦、昆五腔合流形成了京劇。光緒年間正是京劇逐漸成熟時期,藝人們常進宮給太後唱戲,也擴大了他們在民間的影響,加快了京劇的發展。慈禧經歷了京劇形成到成熟的 歷史 ,也從皇家角度推動了這個發展進程,所以慈禧太後在京劇發展 歷史 上應該是有壹定地位的。
晚清三大戲臺,之前說了故宮暢音閣,這次又看了頤和園德和園,這二處就是當年的國家大劇院了,暢音閣算是總店,德和園算是分號。承德避暑山莊清音閣因為距京城較遠,皇上舉家去聽戲的次數並不多,現已不存。圓明園清音閣被毀得早,慈禧當年應該去那裏聽過戲,但沒有機會坐正座,那是鈕鈷祿氏皇後的位置。
看了壹圈德和園,耳邊沒有名角之音,傳統戲劇雖未湮滅,也已是當年輝煌不再。
胡謅壹首《德和園偶感》
崇臺矗,金殿簇,紅帳畫枋似如故。廊廡馨,缸鼎新。舊石殘樹,老屋新顧。爍、爍、爍。
笙鼓暗,生凈淡,只余空臺積灰漫。帝後崩,譚乘風。長袖翩躚,往事如煙。過、過、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