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全唐詩》)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征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詩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兩句下字奇險,立意浪漫,於老杜詩中別是壹格.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壹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 欲下星鬥動,天樂壹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全唐詩》)
劉禹錫(772-842), 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這首詩***十六句,每四句壹韻,每壹韻又是壹個自然段落.第壹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發自然;最後壹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情感,略出桃源別後,難再重遊壹意.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隨景而移,有起伏叠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壹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詩》)
此詩作於遠放江州之際,表現了物是人非的情感,於時間的轉換中逗出空的轉換,又於時空的轉換中,透出感情的轉換,昔之樂遊,今之苦嘆,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謫居生涯中的愁悶.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