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朋友邀請,有幸去參觀了古老的鹽田。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洋浦半島鹽田村,距離我所在的東方市八所鎮106公裏,車程約1小時40分鐘。
簡單的早餐後,我們趁著天氣涼爽出發了。那天天氣很好,壹路上的樹木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綠紅相間,讓人心曠神怡。我想大聲唱歌,但我害怕打擾和平與安寧。
我的朋友非常了解我的心,汽車音響適時播放著陶笛大師宗次郎的《故鄉的原始風景》。在彌漫著溫暖濕潤海風的車廂裏,我偶爾會聽音樂閉目養神,偶爾會凝視窗外的山山水水,偶爾會在車子駛入濱海大道,看到不遠處“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時候發脾氣。我只是俯身把頭探出窗外,對著大海大聲呼喊...身心完全放松,壹路無憂無慮。
車子行駛了大概100分鐘,在環島高速進入儋州市白馬井鎮後,開朗的朋友們開始聊了起來。他先問我:“海鹽是哪裏來的,是海水還是泥漿?”
我知道朋友是故意問我,就用我淺薄的常識不以為然地回答他:“鹽是從海裏來的。”話音壹落,只見朋友嘴角壹歪,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朋友馬上輕描淡寫地說:“鹽是從泥裏幹出來的。”我的嘴笨拙地張開成“O”形。
說話間,車過了楊浦大橋,右轉200多米。看到壹個“千年古鹽田入口”的指路牌,知道目的地快到了。果然,車只停了兩分鐘多。
下車的時候,我正在樹蔭下找避雨的地方,朋友卻拉著我,指著前方300米的地方,說是“千年古鹽田”。正如我的朋友指出的,除了海灘和岸邊的幾艘漁船,什麽都沒有。我試著給他看了壹眼,想找到亮點,但僅僅過了幾秒鐘,我就對大片大片的厚重印象大打折扣,沿途美麗壯觀的千年古鹽田,歡樂的熱度壹下子降了好幾度。還好身邊有朋友熱情帶路,我來了也要安全跟著。
頭頂烈日,仿佛水汽從腳下的濕地蒸發,滲透到衣服裏,滲透到皮膚裏。只走了100多米,就感覺額頭掛著汗,光著身子濕漉漉的,有點辣,刺痛。但在斯裏蘭卡土生土長的朋友們,不顧烈日,依然熱情不減地走著,向我介紹著古鹽田幾千年的歷史。
我們眼前的古鹽田有750畝,歷史超過1200年。據說是福建莆田移民過來的鹽工做的。65,438+0,200多年前的晚唐時期,福建莆田的壹群鹽工,不知什麽原因,遷到了當時海南島西部的古爾縣,在洋浦半島的海邊挖山采石,建造家園和鹽田。他們建造的鹽田非常獨特。它把海邊的大塊天然火山巖切掉壹半,在石頭頂部留下凸邊,把中間部分磨平,做成石槽。通常是將經過海泥過濾的海水註入這些石槽中(漲潮時海水會自動移入這些鹽槽中),優質食用鹽被陽光曬幹。由於這種方法開創了高產“曬鹽”的先例,而且曬鹽味道鮮美,對多種疾病有效,清朝乾隆皇帝聞訊後,禦書“鄭德”贈給這些鹽田人,後人稱之為“千年古鹽田”、“新迎古鹽田”。
至今,古老的鹽田裏還保留著千百年來原始的民間制鹽工藝。目前,有65,438+0,000多個形狀各異的硯型鹽槽密布在沙灘上。鹽田村有30多名鹽工,每天都在這片鹽田上遵循著1200多年的古老工作方法。
古鹽田周圍的風景非常美麗。最常見的植物是仙人掌和野菠蘿,不遠處就是著名的洋浦港,這裏到處都是施工的場景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貨輪。然而,這裏古言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影響,依然平靜而悠閑。孩子們在古鹽田旁的池塘裏嬉鬧,老人們在村邊的古榕樹下靜靜地納涼。古鹽村人迎人送物,從容淡定。
聽朋友指著壹塊石頭給我介紹後,我低頭壹看才知道,我和其他壹些遊客踩的那塊石頭非常不起眼,上面刻著奇形怪狀的圖案和奇怪的文字,竟然是千百年來價值連城的文物。有朋友說,戰爭年代,有人出壹大筆錢,以高於鹽田村的價格買下其中壹塊石頭,遭到全村人的強烈反對,被武力驅逐。出於對文化遺產的自覺保護,我立刻從腳下刻有象形文字“福”的大石頭上跳了下來,再走的時候小心翼翼地避開這些寶石。
40分鐘的參觀很快結束。準備離開的時候,我回頭看了壹眼鹽田,手裏拿著壹個涼棚。壹個制鹽工人的奶奶光著腳拖著耙著深色的海泥。幾縷陽光從島上特有的老“光棍樹”的枝頭鉆了出來,照在奶奶衣衫襤褸的背上。我清楚地看到奶奶藍色的舊衣服上染著像鹽壹樣白的細密花紋。圖案是那麽清晰可見,仿佛被歲月吞噬,但字體依然清晰可辨,承載著壹代又壹代鹽工的心血和智慧,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