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
長相思》陳東甫
花深深。柳陰陰。度柳穿花覓信音。君心負妾心。
怨鳴琴。恨孤衾。鈿誓釵盟何處尋?當初誰料今。
《長相思》林逋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長相思》晏幾道
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
《長相思·雨》萬俟詠
壹聲聲,壹更更,窗外芭蕉窗裏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長相思》納蘭性德
山壹程,水壹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壹更,雪壹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長相思》李煜
(壹)“壹重山,兩重山”
壹重山,兩重山, 山遠天高煙水寒, 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 塞雁高飛人未還, 壹簾風月閑。
(二)“雲壹渦,玉壹梭”
據說大周後回家探親,只三兩天,對李煜而言,漫漫長夜,只好賦詞以消解相思。因而作《長相思》:
雲壹渦,玉壹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長相思》王灼
來匆匆,去匆匆,短夢無憑春又空,難隨郎馬蹤。
山重重,水重重,飛絮流雲西復東,音書何處通。
《長相思》歐陽修
(其壹)
蘋滿溪,柳繞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時隴月低。
煙霏霏,風淒淒,重倚朱門聽馬嘶,寒鷗相對飛。
(其二)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仙劍奇俠傳三·長相思·雪見結局》
花似伊,柳似伊,葉葉聲聲是別離,雨急人更急。
湘江西,楚江西,萬水千山遠路迷,相逢終有期。
《長相思》 莊暢宇
深壹喉,淺壹喉。江柳搖春系客舟,歌平宴未休。
[古意圖]
古意圖
南渡頭,北渡頭。千古離情逐水流,當年燕子樓?
2010年6月13日
《長相思》王少梁
日在想,夜在想,時刻相思白發長,痛苦斷肝腸。
憶難忘,情難忘,生世懷念永不忘,孤獨終老亡。
2010年6月23日
《長相思》郭森
日思伊,夜思伊,人間世道總是離,相逢終無期。
愛是愁,恨是愁,愛恨何時方止休,淚眼點點愁。
李白詩《長相思》 詩歌原文
(其壹)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 微霜淒淒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 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其二)
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
憶君迢迢隔青天。
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註釋譯文
註解
1、趙瑟:相傳古代趙國的人善彈瑟。瑟:弦樂器。
2、鳳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飾鳳凰形狀。
3、蜀琴句:舊註謂蜀琴與司馬相如琴挑故事有關。按:鮑照有“蜀琴抽白雪”句。 白居易也有“蜀琴安膝上,周易在床頭”句。李賀“吳絲蜀桐張高秋”,王琦註雲:“蜀中桐木宜為樂器,故曰蜀桐。”蜀桐實即蜀琴。似古人詩中常以蜀琴喻佳琴,恐與司馬相如、卓文君事無關。鴛鴦弦也只是為了強對鳳凰柱。
譯文
(其二):
太陽就要落山了,花兒好像含著煙霧,壹片朦朧,月光明凈就似潔白的絹,憂愁得無法入眠。剛剛停止彈趙瑟,手放在鳳凰柱上,又拿起蜀琴想要彈奏鴛鴦弦。這首曲子滿含情意,卻無人能傳達過去,願它能隨著春風寄到燕然山。思念妳卻那麽遙遠隔著青天。過去顧盼含情的眼睛,今天成了淚水的清泉。妳要是不相信我相思肝腸寸斷,回來時到明鏡前看看。
本詩描寫了相思之苦。詩人通過描寫人物具體的活動,利用推想等手法,來表達人物的心情。而想用春風寄情更是壹片奇情的表現。全詩充滿了含蓄美,纏綿悱惻,令人感動。
附(韻譯):
夕陽西下暮色朦朧,花蕊籠罩輕煙,
月華如練,我思念著情郎終夜不眠。
柱上雕飾鳳凰的趙瑟,我剛剛停奏,
心想再彈奏蜀琴,又怕觸動鴛鴦弦。
這飽含情意的曲調,可惜無人傳遞,
但願它隨著春風,送到遙遠的燕然。
憶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邊,
當年遞送秋波的雙眼,
而今成了流淚的源泉。
您若不信賤妾懷思肝腸欲斷,
請歸來看看明鏡前我的容顏!
詩歌鑒賞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筆力,寫得豪邁奔放,但他也有壹些詩篇能在豪放飄逸的同時兼有含蓄的思致。象這首《長相思》,大約是他離開長安後於沈思中回憶過往情緒之作,就顯然屬於這樣的作品。
“長相思”本漢代詩中語(如《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壹書劄。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六朝詩人多以名篇(如陳後主、徐陵、江總等均有作),並以“長相思”發端,屬樂府《雜曲歌辭》。現存歌辭多寫思婦之怨。李白此詩即擬其格而別有寄寓。
詩大致可分兩段。壹段從篇首至“美人如花隔雲端”,寫詩中人“在長安”的相思苦情。詩中描繪的是壹個孤棲幽獨者的形象。他(或她)居處非不華貴——這從“金井闌”可以窺見,但內心卻感到寂寞和空虛。作者是通過環境氣氛層層渲染的手法,來表現這壹人物的感情的。先寫所聞——階下紡織娘淒切地鳴叫。蟲鳴則歲時將晚,孤棲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寫肌膚所感,正是“霜送曉寒侵被”時候,他更不能成眠了。 “微霜淒淒”當是通過逼人寒氣感覺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羅帳燈昏”,益增愁思。壹個“孤”字不僅寫燈,也是人物心理寫照,從而引起壹番思念。“思欲絕”(猶言想煞人)可見其情之苦。於是進而寫卷帷所見,那是壹輪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詩人心中想起什麽呢,他發出了無可奈何的壹聲長嘆。這就逼出詩中關鍵的壹語:“美人如花隔雲端。”“長相思”的題意到此方才具體表明。這個為詩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卻到底很遠,遠隔雲端。與月兒壹樣,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長嘆”了。值得註意的是,這句是詩中唯壹的單句(獨立句),給讀者的印象也就特別突出,可見這壹形象正是詩人要強調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緊承“美人如花隔雲端”句,寫壹場夢遊式的追求。這頗類屈原《離騷》中那“求女”的壹幕。在詩人浪漫的幻想中,詩中人夢魂飛揚,要去尋找他所思念的人兒。然而“天長地遠”,上有幽遠難極的高天,下有波瀾動蕩的淥水,還有重重關山,盡管追求不已,還是“兩處茫茫皆不見”。這裏,詩人的想象誠然奇妙飛動,而詩句的音情也配合極好。“青冥”與“高天”本是壹回事,寫“波瀾”似亦不必兼用“淥水”,寫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頗有犯復之嫌。然而,如徑作“上有高天,下有波瀾”(歌行中可雜用短句),卻大為減色,怎麽讀也不夠味。而原來帶“之”字、有重復的詩句卻顯得音調曼長好聽,且能形成詠嘆的語感,正《詩大序》所謂“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長聲調歌唱),能傳達無限感慨。這種句式,為李白特別樂用,它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句中“之難”、“之日”、“之水”從文意看不必有,而從音情上看斷不可無,而音情於詩是至關緊要的。再看下兩句,從語意看,詞序似應作:天長路遠關山難(度),夢魂不到(所以)魂飛苦。寫作“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不僅是為趁韻,且運用連珠格形式,通過綿延不斷之聲音以狀關山迢遞之愁情,可謂辭清意婉,十分動人。由於這個追求是沒有結果的,於是詩以沈重的壹嘆作結:“長相思,摧心肝!”“長相思”三字回應篇首,而“摧心肝”則是“思欲絕”在情緒上進壹步的發展。結句短促有力,給人以執著之感,詩情雖則悲慟,但絕無萎靡之態。
此詩形式勻稱,“美人如花隔雲端”這個獨立句把全詩分為篇幅均衡的兩部分。前面由兩個三言句發端,四個七言句拓展;後面由四個七言句敘寫,兩個三言句作結。全詩從“長相思”展開抒情,又於“長相思”壹語收攏。在形式上頗具對稱整飭之美,韻律感極強,大有助於抒情。詩中反復抒寫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這種相思苦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美人如花隔雲端”就不象實際生活的寫照,而顯有托興意味。何況我國古典詩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傳統,如《楚辭》“恐美人之遲暮”。而“長安”這個特定地點更暗示這裏是壹種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詩的意旨在抒寫詩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就此而言,此詩詩意又深含於形象之中,隱然不露,具備壹種蘊藉的風度。所以王夫之贊此詩道:“題中偏不欲顯,象外偏令有余,壹以為風度,壹以為淋漓,烏乎,觀止矣。”(《唐詩評選》)
?這兩首詩,都是訴述相思之苦。 ?其二,以春花春風起興,寫女思男。望月懷思,撫琴寄情,憶君懷君,悱惻纏綿。真有“人比黃花瘦”之嘆。 ?這兩首詩,在李太白詩集中,壹收卷三,壹收卷六。所寫時地迥異,格調也截然不同,實為風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輯為先後,看起來似乎是壹對男女,天各壹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實不然。
作者簡介
李白(七零壹-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壹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壹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壹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壹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壹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