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先向我們描述了壹幅“白雲潼關圖”,千山萬壑之中,遠遠望去,壹座關城要塞飛踞半山腰間,清肅無聲,閑雲悠蕩,“終古”說明了關塞歷史的悠久,“高雲”,烘托出關城地勢的險要。不直寫關城高險,而以“高雲”烘托,的確獨具匠心。
壹個“簇”宇,以動寫靜,讓人自然想到白雲朵朵、簇擁高城的奇景。緊接著,作者順筆帶出:“秋風吹散馬蹄聲”,交待了此次經過潼關的時節。
羈旅風塵、名落孫山的愁悵,絲毫沒上這位青年英雄的眉頭、心頭,他詩筆揮處,唯有天高雲淡,氣朗風清;得得馬蹄,直入關城,壹位豪情勃發、揚鞭催馬的青年的颯爽英姿躍然紙上
原詩:
《潼關》近現代: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釋義:
自古至今,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壹任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
奔騰的黃河流入平坦廣闊的原野仍嫌受拘束,連綿的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擴展資料:
這首詩作於清光緒四年(1878)。十四歲的譚嗣同從家鄉湖南瀏陽前往甘肅蘭州探望在那裏做官的父親,途經潼關時,心有所感,作了這首詩。可見,這是壹首少年之作。
作者在更廣闊的背景上攝取潼關周圍最典型的物象,以大氣浩然之筆抒發沖決壹切人生羈絆的豪邁情懷。
詩人佇馬千年雄關,關外便是浪花飛濺的黃河,它壹路奔湧,至潼關外猛然甩頭,直沖三門峽而去,這廣袤無垠的山川大野竟然也難以容下這挾風掣雲的黃河巨龍,它轟鳴著、咆哮著,撞擊山石,拍打河岸,對著壹切阻擋它前進的東西,發出憤怒的狂嘯.縱目四望,青山穿雲,峰巒割日。
尾聯將黃河、群山賦予了更多人才有的的情愫,使用了擬人的手法,表現的是壹種砸碎枷鎖、渴望自由的思想,顯示出譚嗣同不迎命世俗、不取悅權貴的熱血青年的錚錚風骨。
百度百科——潼關 (譚嗣同寫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