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很快從處理後的衛星圖像中分辨出了印度洋西北部的壹個發光區域,面積約為15000平方公裏,與美國康涅狄格州大小相似,距離索馬裏海岸280公裏,亮度比月光還要暗。
六個小時後,“利馬”號駛出“海印”區,沒有任何危險。令人興奮的是,這艘英國商船的船長在隨後的報告中描述的“銀海”的位置和大小與衛星拍攝的照片中顯示的位置驚人地壹致,而且這種“銀海”奇觀是衛星在1995、65438+10月26日和65438+10月27日的夜晚連續兩天拍攝到的。換句話說,這種神奇的光最終持續了3個晚上。這真的是傳說中的“銀海”嗎?
自17世紀以來,“銀海”現象大多存在於海洋時代的民間傳說中,而在此前的數百年間,壹些船只的航海日誌中就有關於“銀海”的記載。水手們描述在“銀海”中航行時,有的說是在茫茫雪原中穿行,有的說是在雪白的雲朵上滑行。雖然水手們的描述各不相同,但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這壹切都發生在沒有月光的漆黑夜晚。1854年6月,在爪哇島南部遭遇“銀海”的美國快船“流星”號船長金曼這樣描述他看到的“銀海”:“整個海面像壹片白雪覆蓋的平原,天宇幾乎沒有壹絲雲彩。然而,天空看起來很暗,好像頭頂上有壹場暴風雨在肆虐。整個場景籠罩在壹種令人肅然起敬的莊嚴氣氛中:大海的磷光在閃耀,星星在後退,天空倒掛在無邊的黑暗中。眼前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整個自然界正在醞釀壹場即將毀滅這個物質世界的末日災難。”
雖然“銀海”現象流傳已久,但實際記錄的時間只有1995 65438+10月25日,而這壹海洋奇觀的真正成因,科學界從未認真探究過。目前最流行的解釋是,這種不尋常的自然景觀是海洋中發光細菌集體發出的生物發光造成的。我們知道,鞭毛蟲(壹種海洋單細胞生物)、海浪的反射和船只經過時船體閃光的尾流都需要壹定的物理條件才能發出短暫的明亮閃光。顯然,這些短暫的閃光與水手們看到的連續不斷的“銀海”奇觀並不相同。另壹方面,海洋中的細菌只有在適當的條件下才能繼續發光。
以上解釋最重要的部分是這句話的屬性,即“在適當的條件下。”科學家認為,只有當細菌的密度達到非常高時,特定的化合物才能富集到可以持續發光的激發態。然而,許多專家認為,在自然條件下,細菌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濃度。有科學家認為,哈氏弧菌是最有可能造成“銀海”現象的發光生物。有報道稱,在印度洋的壹片發光的海水中檢測到了這種細菌,並且這種細菌達到了相當高的密度。因此,在能夠直接從“銀海”現象發生的海域提取水樣進行定量分析之前,科學家們只能根據推測或估計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極個別的情況下,在非常有限的特定地理區域內,特殊的環境因素可能導致壹片片細菌密集發光,從而產生“銀海”的奇觀。
海洋中還有壹種大家熟悉的現象——海洋“赤潮”,是海洋浮遊生物或細菌在特殊條件下爆發式繁殖而產生的。此時,這些海洋生物在海水中的密度超過正常狀態的1000倍。據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海水中的營養物質、水溫、含氧量等因素重合並形成特別有利的條件時,可能會出現發光細菌導致的海中“藍潮”現象——“海印”的光輝有時被描述為白色,但實際上它應該是藍色的,只是因為人們總是在夜間看到“海印”,而人們眼睛中的桿狀感光體在夜間觀察事物時很難識別顏色差異。
1995 65438+10月25日,衛星首次拍攝的“銀海”首張照片公之於眾,這要感謝美國海軍實驗室的史蒂芬·米勒先生和他的夥伴們。他們將同壹地點白天和晚上兩張不同的真實雲圖,以及衛星拍攝的層次感明顯的地球照片拼湊在壹起,復合成了我們看到的照片。圖片中的“海印”經過了色彩增強,其顏色接近發光細菌發出的自然光譜,因為衛星上的微光傳感器只能感知並形成灰度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