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看背景
結合註釋告訴的背景來迅速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如2008年高考詩歌鑒賞題——
春日即事① 李彌遜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註]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這道題中,註釋①告訴我們李彌遜“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第二題問“這首詩表現作者什麽樣的情緒?”,聯系背景答題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關鍵語言(標題、結尾詩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尾詩句和其他壹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
三、看體裁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賞析詩歌語言的凝煉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分析表現手法時則從“托物言誌”角度出發。(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如果是抒情詩,則從寫的景物(具體名詞)中理解詩人抒發的感情,在回答諸如“這樣寫有什麽好處?”、“運用了什麽樣的藝術手法”、“請欣賞這句詩”等問題時,就考慮是否應該答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