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愛蓮說原文和譯文

愛蓮說原文和譯文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愛,陶後鮮(xiǎn)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水陸草木之花1,可愛者甚蕃2。晉陶淵明獨愛菊3。自李唐來4,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5而不染6,濯清漣而不妖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8,香遠益清9,亭亭10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11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12也;牡丹13,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14者也。噫15!菊之愛16,陶後鮮有聞17。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18眾矣。

註釋

1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說”,是古代論說文的壹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壹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他獨愛菊花,常在詩裏詠菊,如《飲酒》詩裏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4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壹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裏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裏說:“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壹本(壹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5淤泥,池塘裏積存的汙泥。

6染:沾染。

7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並不顯得妖媚。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裏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8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

9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更加。

10亭亭:聳立的樣子。亭亭凈植,筆直的潔凈的立在那裏。

11褻(xiè)玩:近前把玩。褻,褻瀆不尊重.

12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汙,便隱居避世。者:~~的花。

13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4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富有真氣的人。

15噫(yī):嘆詞,相當於“唉”。

16菊之愛:對於菊花的喜愛。

17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18宜乎:宜,應當,這裏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

水中、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受人喜愛者特別的繁多。晉朝的陶淵明惟獨喜愛菊花。自從唐代以來,世上的人們都很喜愛牡丹。我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成長出來,卻不受汙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並不顯得妖艷。蓮花的葉柄中間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就越顯得幽香;筆直地挺立在那裏,只可以在遠處看,而不可以在近處玩弄。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人;蓮花,是花中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後就很少有聽聞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壹樣的還有什麽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賞析

“說”,古代文體之壹,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誌。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誌的文體中壹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壹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沈的慨嘆。

文章的前壹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壹個“潔”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汙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裏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裏如壹、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壹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壹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誌的自明,關於這壹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於象他壹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壹文體的***同特點,即托物言誌。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壹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壹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在文章結尾,作者壹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練,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余的無用之語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古人寫文壹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壹句話,都有二層意思,壹層喻物,壹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麽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汙。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壹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著自己的壹份誌節。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沈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裏的之壹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裏糾纏,只是直接縮景,壹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壹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誌,可謂壹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嘆為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壹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壹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壹體,不著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壹言直接指責。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己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從這壹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沈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壹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壹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壹份純凈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範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裏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精短,鋃鋃上口,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壹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於文中的誌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編輯本段蓮花的美麗別稱

(1)芙蓉:《爾雅》:“荷,芙蕖,別名芙蓉。”

(2)芙蕖:《爾雅·釋草》:“荷、芙蕖。……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

(3)藕花: 唐張籍《送從弟之蘇州》詩:“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

(4)水芙蓉:《群芳譜》:“荷花亦稱作芙蕖、水芙蓉。”

(5)草芙蓉:杜詩註雲:產於陸者曰木芙蓉,產於水者曰草芙蓉。”

(6) 水花:李時珍《本草綱目》:“蓮花”釋名:“芙蓉、芙蕖、水華。”

(7)凈友又稱凈客。蓮花潔凈不染,因此人們稱其為凈友。

(8)水芝:普崔豹《古今註》下“草木”:“芙蓉壹名荷華,壹名水目,壹名水芝,壹名水花。”

(9)澤芝:《類聚》郭璞《爾雅圖贊 ·芙蓉贊 》雲:“芙蓉麗草,壹曰澤芝,……”

(10) 靈草:吳閔鴻《芙蓉賦並序》:“乃有芙蓉靈草,栽育中川。”

(11)玉環:《本草經》載:“荷花又名玉芝。”

(12)君子花:北宋周敦頤著《愛蓮說》,謂蓮為花中君子,蓮又稱“君子花”。

(13) 水宮仙子:因蓮生水中,蓮花亭亭玉立於水面,好似仙女飄然而行,故名。

(14) 菡萏:《爾雅》:“荷,芙蕖……其華菡萏。”

據說,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凈飯王處。凈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象天仙壹樣美麗,性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壹個人騎著壹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鉆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壹頭白象入胎。日後,身懷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艷的綠色領口花邊象壹片蓮葉,她的臉兒象壹朵綻開的蓮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裏的花木都壹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像車蓋壹樣的蓮花。佛祖壹出世,便站在蓮花上,壹手指天,壹手指地,並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不僅如此,蓮還與佛教醫學有著密切關系。蓮花含有豐富的營養,既可食用又可藥用。古代女子常采清晨帶露的蓮花敷面美容,或服食蓮花以養顏。蓮花含有皮素和木樨素,能潤澤膚色。初放鮮嫩的蓮花用開水泡飲,其汁翠綠清香,有清暑解熱和生津開胃之功效。蓮的地下根莖稱為蓮藕。相傳佛祖的十大弟子之壹舍利弗患有肺結核,目犍連來探望他,並得知舍利弗喜歡吃蓮藕,就帶些新鮮蓮藕讓舍利弗吃,舍利弗吃蓮藕後果然病愈。後來,佛祖弟子經常用蓮藕作為藥用來治病,並發現了蓮藕的許多藥用價值。

編輯本段蓮花的美好品質

在千古第壹詩人屈原的代表作 《離騷》中有這樣的詩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詩人為了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要穿上用蓮花做成的香氣馥郁的衣服。在這裏,蓮花這壹形象,不僅象征著詩人高潔的品質和美好的修養,而且表現了詩人濃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以及《離騷》這首不朽傑作的浪漫主義特色。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是漢代樂府民歌中的壹首極為清新優美的小詩。在這首小詩中,“蓮”既指實物花卉蓮花,又是愛憐的“憐”諧音,以魚戲蓮葉隱喻男女之間的愛情,極其生動形象。在秀美的江南水鄉的大背景中,采蓮的男女主人公搖著小舟,自由地歌唱著純潔美麗的愛情,該是壹幅多麽清新的圖畫!

周敦頤(1017—1073)

中國宋代思想家、理學家。原名敦實。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先生之手,吏不敢決”。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曾遊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為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於此,並將原在故裏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於廬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頤卒,亦附葬於母親墓旁。以後子孫世居江州,後裔綿衍。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壹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壹動壹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聖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壹境界。在以後的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範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後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誌”,胸懷灑脫,有仙風道氣。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並將兩個兒子——程顥、程賾送到他的門下,後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註解。張(木加武字)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謚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性情樸實,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雖在各地作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的積蓄給了故裏宗族。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於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余丈,中間有壹石臺,臺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壹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後不斷興廢,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境,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巡道崔掄奇復修煙水亭建立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壹。九江市區現在還有濂溪路、濂溪居委會等。

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後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周敦頤是把世界本原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討論的起始者。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壹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余飯後,他或獨身壹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並寫下了壹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壹年以後,周敦頤由於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講學。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壹直為後來者珍視。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並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於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 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裏不尋常; 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 賞析《愛蓮說》,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古人寫文壹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壹句話,都有二層意思,壹層喻物,壹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麽難。

周敦頤(1017~1073)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誌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他們後來都成了南宋壹代著名的理學家。

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並自號“濂溪先生”。因他壹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建造了壹座愛蓮堂,堂前鑿壹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的心誌。先生講學研讀之余,常漫步賞蓮於堂前。後造就壹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

編輯本段君子

1.理想的修身人格——君子

“仁”是儒家思想倫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實到個人的具體修養上,“君子”則是其理想的人格典範。曾參強調“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試圖以君子的成立來輔助仁的修養的實現或者是將仁的高標準落實到具體的實踐——君子人格上。?

對君子的含義要求,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講得比較 廣泛,只是講言行中各個方面的總的原則。曾參則進入了更具體的要求。他說:“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樂,鐘磬琴瑟不在其中……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壹樂也;有親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少而學,長而忘之,此壹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友而中絕之,此三費也。。”(《韓詩外傳集釋》)另外,《曾子立事》篇還有大量的對君子的嚴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往,亦可謂知矣。”又說:“君子入人之國,不稱其諱,不犯其禁,不服華色之服,不稱懼忄冒 之言,故曰:“與其奢也,寧儉;與其倨也,寧句。”

顯然,對君子的定義大大超過了“九思”的具體性和嚴格性,雖然並未超出“九思”的範圍要求。在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這種師徒相承的樣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於曾參學派對“君子”的要求過分嚴厲,所以有時又不免流露出壹些道家者流的味道。《曾子立事》篇還說:“君子不絕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茍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也。”這種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態度,雖其要求基本上還是在儒家的範圍之中,但用道家的邏輯來要求君子,其消極避讓的傾向已很明顯。這種傾向,也許是曾參當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發展,形同其他許多人能參與其中的事情壹樣,進行到壹定程度之後,便會出現自身難以把握的變形。曾參對君子修養的要求中 。

2.現代人的觀念

原創:何謂君子

又要借用古人的比喻:

孔子罵人,就徑呼之為“小人”,還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名言。最古老的君子的

含義,主要指受過教育且有良好品德的人,而壹般百姓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因而也跟那些無

德之人被並稱為“小人”……

何謂君子?

借用壹位朋友的說法:

飯局時,談論起“何謂好男人”,我問朋友,妳認為妳自己是壹個好男人嗎?

他想了想,說到:“我不知道好男人的定義為何,但是我自己是壹個言出必行的人,可以稱之為“君子” 因為君子的定義是,有責任感,而且不輕易作出承諾,但是絕對講得出做得到,當然所謂言出必行,也要斷定事情的關鍵性。現代社會,面對負責種種人際關系和角色,是壹件難事啊……。"

我也想了想,回答到:“其實不單止言出必行,壹個守時守候,不輕易放鴿子,不輕易任意妄為的人,例如”借酒行兇“之類,也可包括在君子和好男人之類吧!”

其實,我們女生天天在喊,要找個好男人,要有君子的氣度,大將的風度。其實我們要求不是很高。可惜,對於男人來說,也許很難。因為背受君子名稱的人,他們壹定是很顧及身邊人的感受,照顧家人,可惜對於君子而言,已經習慣了的生活細節絕對是帶給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灑脫的包袱。

君子的好處

現在時髦說法:男人不壞,女人不愛

有些男人喜歡偽裝成“君子”,對待喜愛女性千依百順,使女人掉入溫柔陷阱之後,壹百八十度大變。

女人天性是好奇的動物,就會為此感到莫名其妙,窮追不舍,匪夷所思,又愛又恨!

其實細心敏銳地去觀察壹個男人並不靠單純表面的君子風度,更應該多了解他的生活狀況,待人接物,是否人人平等,千萬別去相信,天下只愛妳壹個,討妳壹個歡喜,只要他對妳好,就什麽都不考慮了。

君子的壞處:

如果妳真的愛上了君子,奉勸妳要有適當的心理準備去陪伴他承擔壓力,因為他會很多朋友,很多應酬,甚至逢場作興。

這個時候,敏感的女性就會有壹種很酸溜溜的滋味,背地裏認倒黴,天下男人那麽多,為何偏偏要選擇君子,讓自己為他默默地付出。

不過我相信,人心肉造,君子們壹定懂得感恩之足,也充滿期待和美好的幻想,因為他們的世界裏,他們是最完美的,所以壹直期待完美的妳出現與他***同進退,白頭偕老。

君子=執著

由於君子對待事情和事物的處理往往是特當體面,因此是壹種意識驅使他堅持,我們可定義為“執著”

執著的人,會感性對待生活,而且凡是追求完美。因為君子的美名都是絢麗和光鮮,我充心祝福這樣的人能夠脫潁而出,尋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屬於自己的壹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