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泊船瓜洲古詩

泊船瓜洲古詩

泊船瓜洲

求助編輯

百科名片

泊船瓜洲,著名詩篇,由北宋著名詩人王安石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抒發了詩人思戀家園的感情。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壹直為人所傳頌。詩中“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壹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編輯本段

註釋譯文

註釋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1、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蘇省鎮江市,長江的南岸。

3.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立足點)

4、壹水:這裏的“壹水”指長江。

5、間:要註意讀要讀壹聲,不是動詞“間隔”的“間”。根據本詩平仄格律、“間”字固有的詞義,以及古人語言習慣,此“間”字必須為平聲。“壹水間”為體詞性偏正詞組,內部結構與“咫尺間”、“幾步間”、“壹瞬間”、“壹念間”相同,中心詞為“間”,限定成分為“壹水”。整句的意思是說京口和瓜州就壹條(橫向的)河的距離之內。按古人文言的說法,即所謂僅“壹水之遙”。王安石是想說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說它們之隔離。

6、鐘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7、隔:間隔。 

8、數重:幾層。讀shù chóng

9、綠:吹綠了。

9、何時:什麽時候。 

10、還(huán):回到

譯文

從京口到瓜洲只隔壹江,從京口到鐘山也只隔幾座山而已。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何時才能照我回到家鄉啊!

編輯本段

王安石《泊船瓜洲》賞析

賞析壹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壹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麽近,就壹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

《泊船瓜洲》

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泊船瓜洲》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

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它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裏江岸壹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壹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壹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賞析二

這首七絕觸景生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繪,表現了詩人此番出來做官的無奈和欲急切回歸江寧的願望。頭兩句記敘北上的行程。詩人前往京城,卻偏偏回首江寧,表現不願赴任的復雜心理。後兩句以景寫心,既有變法給自己帶來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詩人回首江南,大地壹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著這照著瓜洲渡口,也照著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很有余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於景,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修辭上的錘煉。據洪邁《容齋隨筆》說:“春風又綠江南岸”壹句原稿“春風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註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真達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實詩人不僅僅在煉字,也是在煉意,這才符合詩的情境。

賞析三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這樣評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詩:“首句‘京口瓜洲壹水澗’,以愉快的筆調寫他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壹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以依戀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顧,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的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諧合,‘春風’壹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他希望憑借這股溫暖的春風驅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變法的新局面。‘綠’字還透露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表達了作者希望早日辭官歸家的心願,這種心願,至結句始明白揭出。”--如此強化政治色彩來解析《泊船瓜洲》詩的詩意,是很有代表性的。但這樣的解析,卻存在著無法自圓其說的自相矛盾處:詩人既想早日辭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於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辭官的想法,這二者猶如水火,是難以相容的。也有論者斷言,詩人此次復出還政,可謂春風得意,大喜過望,那所謂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戀鄉情緒,不過是虛晃壹槍的矯情之詞而已,是不可以認真對待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骨子裏說的是對皇恩的感激,是對新法實施前景的樂觀描繪,是詩人內心的還朝施政喜悅的移情於景,詩的感情基調是歡快的,樂觀的。

上述兩論,是歷來解讀《泊船瓜洲》詩的論點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該詩作為政治抒情詩來解讀,是既不符合詩人作詩時特定的際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詩作自身建構的藝術形象的內蘊的。《泊船瓜洲》應是壹首純粹的鄉愁詩,它的感情基調應是憂郁傷感的,是毫無輕松、喜悅、樂觀的色彩可言的。

詩人寫作此詩時,已是五十五歲的老人了。幾年來,圍繞著新法舊法,朝廷上無休止地爭論和攻訐,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艱難。因而本來就有些消極思想的王安石,在經歷了兩次因推行新法而罷相的坎坷遭遇之後,心力交瘁,對從政產生了強烈的厭倦感。罷官期間,他曾寫下了許多描繪自然風光、抒寫閑情逸趣的詩作。對於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兩次辭官而未獲準。因而他這次的上任,從心情上說,是十分勉強的。而在他上任以後,又多次請求解除宰相職務,並終於在復出後的第二年,如願以償地再度罷相,重又回到家鄉江寧,過起了舒心適意的隱居生活。從這次短暫的復出過程可以看出,重新還朝施政並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熱衷的,相反地他還把復出視為畏途而屢拒屢辭。顯而易見,在這樣的際遇心境下寫作《泊船瓜洲》,也就難免不在字裏行間註滿憂郁、傷感、消沈的感情了,也就難免不對即將遠離的家鄉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意了,他又怎麽可能會以“春風又綠江南岸”喻皇恩浩蕩,抒發什麽如願以償的為復出而欣喜的感情呢? 再從詩作本身看。詩的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為全詩定下了憂郁、傷感的感情基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詩人對復出還政並無如願以償的喜悅,更無急不可待的熱切。相反,詩人還遠沒有到達京城,家鄉還未從視線中消失,內心裏就已真誠地發出了回家鄉的念頭,這思鄉之情還不深切真摯嗎?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時”送我而還?仕途險惡,吉兇難測,那“何時”二字是詩人發自肺腑的壹聲沈重嘆息,蘊含了詩人對險惡仕途的擔憂,對施行新法前途的顧慮。詩意憂思深切,格調也十分蒼涼,是如聞其聲的壹聲喟然長嘆,是詩人抑郁消沈心態的真實自然的流露。

從結句定下的鄉愁沈重憂切的感情基調反觀,“京口瓜洲壹水間”也不可能是在時間上強調船行之快來寫詩人心情的輕松愉快了,它與“鐘山只隔數重山”壹樣,都是從空間上強調家鄉的山山水水離此時旅次江北瓜洲的詩人距離之近。此時詩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親切的“京口”僅壹水相間,“鐘山”也只隔數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間距離上的近,卻反襯了詩人心理距離上的遠。因為家鄉雖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實遠。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距離還會越來越大,更何況這壹去又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到這家鄉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還會更為悲觀地想到,將來還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鄉。詩人在這裏運用了以近寫遠、相反相成的藝術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現了詩人憂惋深切、無可奈何的傷感心情,展現了詩人心靈深處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獨感。其實,壹水長江,數重大山,相間相隔的空間上的距離也是很大的,詩人反以近寫之,也是為了強調詩人對家鄉的強烈依戀,是戀戀不舍的思鄉愛鄉眷鄉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來輕松愉快的喜悅心情呢?

正因為這首詩的主旨是濃濃的鄉愁的抒發,所以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壹般論者所說的落在了對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繪上,它的語言重心不是“綠”字而是“又”字。而人們之所以特別欣賞“綠”的形容詞用作動詞對春天美景的生動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繪,原因就在洪邁的《容齋續筆》所記載的那壹段膾炙人口的煉字故事上。其實王安石在這裏並不是要刻意描繪江南春景之美麗,他把詩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綠”字上,他要表達的是“春風”尚且有情,還知道壹年壹度“又綠江南岸”,而詩人自己呢,卻不得不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離開江南的家鄉,違心地重登仕途。這壹去,前途吉兇莫測,不知何時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壹個“又”字,融情於景,實在是詩人滿心難以排遣的無限鄉愁的真實寫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於景的層層鋪墊作勢,結句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抒寫鄉愁的淋漓之筆,才水到渠成地直瀉出來,把鄉愁的抒寫發揮到了極致。由此看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並不是壹首政治抒情詩,而是壹首純粹的鄉愁詩。

編輯本段

詩詞評析

這是壹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詩人回首江南,大地壹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著這瓜洲渡口,也望著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體現作者希望重返那沒有利益紛爭的家鄉,很有余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於景,情景交融,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修辭上的錘煉。

其中“綠”字可以體會到詩人用詞的修飾,把吹改為綠,為的是生動,在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改這個字,但最後還是把這個字改成了“綠”。

編輯本段

詩句評析

《泊船瓜洲》屬於七言絕句,全詩押(an)韻。壹年初春時節,詩人王安石從揚州到了瓜州渡口,歸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鐘山的寓所——他因變法失敗而被罷相之後,壹直住在這裏。他打算先坐船橫渡長江,到對岸的京口(今江蘇省鎮江)上岸,然後連夜趕路回鐘山。

漸進黃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馬上可以上岸趕路了,詩人不禁往西邊眺望著,只見峰巒重疊,綿延不斷,伸展到遠方,最後被雲霧所遮裹,看不到夕陽外的鐘山。但它並不遙遠,要知道,從京口到金陵,中間不過隔了幾座山峰而已!船壹靠岸,王安石第壹個跳上岸,忽然壹陣春風吹來,夾帶著壹陣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詩人的腳步正好趕上了春天的腳步,雙腳踏上了江南綠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蒼蒼的暮靄和滾滾的煙波……這時,壹輪明月從東方升起,它將伴隨著詩人連夜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王安石壹時興起,隨口吟出壹首絕句:

京口瓜州壹水澗,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他壹路上反復吟誦著,思考著,總覺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夠貼切。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春風又入江南岸”,咦,這像什麽話?不好!他自言自語著,然後又改為“滿”字——“春風又滿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話了,詩人又拋棄了“滿”字,跑了十多裏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卻總是找不到壹個妥貼的字眼。最後,他忽然想到了“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這句詩,在船上望見的綠色的山、綠色的水、綠色的田野和草木……綠,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嗎? 何不用壹個“綠”字呢?於是詩人大聲吟誦道:

“ 春風又綠江南岸”——好壹個“綠”字!

王安石到此才確定用“綠”字來取代“到”、“過”、“入”、“滿”等字眼。第二天,詩人回到鐘山的寓所,就立即把這首詩抄錄在自己的稿本上。

詩人想用壹個動詞來表現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終選擇了壹個形容詞,將形容詞作動詞用,這就是“形容詞動用”。“綠”不僅表明“綠色”,還有“吹綠了”的意思 ,將春風擬人化,更增添了動態美。“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比喻變法運動將帶給人們美好的生活。本詩是“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的著名例證。

編輯本段

作者介紹

王安石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生於北宋時期。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小字

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又稱臨川先生。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壹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壹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壹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漢族。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鄧家巷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

中文名:王安石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臨川(今撫州) 出生日期: 1021年 逝世日期: 1086年 主要成就:文學家

政治家

改革家 代表作品:《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

編輯本段

相關

京口在哪裏?

京口就是今日的江蘇鎮江市,靠長江邊,瓜洲是對岸的壹個小島(現在已經沒有了),因為這兒也是大運河的長江出口,所以水上交通很繁忙。

鐘山就是南京。南京城內有鐘山

詩的意思是鎮江與瓜州只壹水相隔,南京城也不過只隔了幾重山嶺。

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北郊,是我國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壹。它以中山陵為中心,包括紫金山、玄武湖兩大區域,總面積約45平方公裏。這裏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古跡文物,有著“金陵毓秀”的稱譽。 鐘山為江南茅山余脈,橫亙於南京中華門外,古名金陵山、聖遊山,三國時東吳曾稱它為蔣山。東西長7.4公裏,南北寬3公裏,周長約20多公裏,蜿蜒起伏,拋若遊龍,故古人稱“鐘阜龍蟠”。山上有紫色頁巖層,在陽光照映下,遠看紫金生耀,故人們又稱它為紫金山。山有三峰:主峰北高峰,海拔468米,是金陵最高峰;第二峰偏於東南,名小茅山,海拔360米,中山陵在其南麓;第三峰偏於西南,由於太平天國曾在山上築天堡城,故稱天堡山,海拔250米,著名的紫金山天文臺即建此山頂上。 玄武湖在鐘山以西,南京城北,古名桑泊,又稱後湖。湖光山色,景色佳麗。現建有玄武湖公園,占地面積4.7平方公裏,其中水面約占3.7平方公裏,繞湖壹周長約10公裏,湖中有島,稱為洲,有橋相連。湖水碧波蕩漾,島上綠樹蔥蘢,周圍青山如黛,美景如畫,亦是金陵風光旅遊“寶地”。附近還有古臺城遺址、雞鳴寺、北極閣等古跡名勝。

詳細地址: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北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