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我要壹首詩!

我要壹首詩!

竹石

(明)鄭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韌,

任爾東西南北風.

解說]

這是壹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首二句說竹子紮根破巖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作者在贊美竹石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常被用來形容革命者在鬥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敵人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古詩今譯

咬住了青山就決不肯放松,根須已經深紮在巖石之中。歷經千萬次磨煉更加堅韌,任憑妳東西南北來的狂風。

名句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佳。既是贊美了巖竹的題畫詩,也是壹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壹步寫巖竹的品格,她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壹身特別挺拔的豐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壹樣剛強勇敢。

墻角數支梅,

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解說]

墻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麽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

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賞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壹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

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

唱。林逋這人壹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壹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

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

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妳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

,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

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

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

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

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七律到韶山壹九五九年六月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鑒賞1911年,毛澤東第壹次走出故鄉韶山到長沙求學。臨行時他還改寫了壹首詩以表達自己的雄心壯誌:“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這壹年他只有十七歲。1959年,毛澤東回到久違的故鄉,又寫了壹首詩抒發情懷,此時他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了。久別回鄉,且有是老大還家,人世滄桑怎能不引起詩人的無限感慨!自古以來以老大還家為題材的詩篇數不勝數,感舊傷時是這類作品的***同基調。而毛澤東作為壹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的心裏裝著億萬中國人民,他所關心的首先是革命事業。這手七律詩就鮮明地體現著他那高遠的思想境界。

首聯“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表明詩人對故鄉懷有壹片深情,也交代自己離別故鄉已經很就了。“逝川”指三十而年前的歲月。“咒”字是對時間流逝之快的感嘆,這個動詞煉得極好,十分新警。

頷聯緊接上文“三十二年前”,是對1927年大革命是的歷史情景的回憶:“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紅旗”和“黑手”,在視覺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力地突出了當時階級鬥爭的尖銳激烈。1926年至1927年,隨著北伐戰爭的進展,農民運動也掀起了高潮,。也就在1927年,蔣介發動了“四.壹二”反革命政變,在湖南也發生了“馬回事變”。壹時間反革命勢力群魔亂舞,向***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大開殺戒。但是無論敵人怎樣囂張,革命者都不會被嚇倒。“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戰友們的犧牲,更加激起革命者對敵人的仇恨和推翻反動統治的決心。頸聯這兩句是全詩的重點,含義深刻。首先,它概括總結了中國革命的歷史精神。數十年來,無數***產黨人和革命戰士為了人民的事業,為了中國革命而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這兩句詩飽含著詩人對烈士們的深切懷念。此外,這兩句詩還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教育和啟迪著當代人:新中國是無數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鮮血換來的,它來之不易,應當倍加珍惜。在寫法上,詩人采用了因果關系的句式來表現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它是議論,也是抒情。“敢教日月換新天”是對上句“壯誌”的具體說明。兩句的重心集中在壹個“敢”字。敢是膽量,是勇氣,是革命精神的具體體現。詩人采用這樣的句式結構,不僅能突出革命者誌向的具體內涵,而且也能突出革命者誌向的崇高偉大。如果說“紅旗卷起農奴戟”是用凝重的筆調描寫了革命者的行動,那麽這浪句就是用高亢的筆調描寫了革命者的精神。

最後,詩人從歷史的萬千追憶中轉回到現實。眼前的現實正是革命者孜孜追求的“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首聯中“咒”字所表達的是詩人對時間飛快流逝的悵恨之情,在這裏已完全被“喜”字的歡快情緒所代替了。“遍地英雄”是昔日農奴的後代,也是革命者的後代,他們繼承先輩的遺誌,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了韶山的豐收景象。他們戰天鬥地,改造山河,理所當然也是英雄。毛澤東親眼看到革命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心裏怎能不激動?

十七歲的毛澤東對世界充滿著憧憬,他的眼前是壹條等待開拓的人生之路。他以年輕人血氣方剛的熱情踏上了征程,他那以四海為家的豪邁情懷顯露著年輕人特有的激進與單純。而年逾花甲的毛澤東重回韶山之時,他已是黨和國家的領袖,他的心裏裝著整個中國和世界,因而,當他重歸故裏而不是乍出鄉關、回首往事而不是憧憬未來的時候,他的詩顯得是那樣的深沈和厚實。他對故鄉的深情,不在對自己親人和往事的留戀,也不在對故鄉風土人情的頌美,而在於對三十二年來故鄉人民火熱的鬥爭生活的重溫和贊揚。盡管1959年,年輕的***和國由於國際國內的天災人禍,正陷入困境,毛澤東對此憂心忡忡,但作為壹位浪漫詩人,他在故鄉、在歷史中尋找到了壹種精神力量。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都能夠不怕犧牲、前仆後繼地去戰勝壹切敵人,現在暫時的困難又有什麽可怕的呢!這給詩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詩人內心充滿了激情。在這種心情下創作的這首詩,也飽含了這種激情。因此,詩以寫實為主,也不乏浪漫的情調。

這首詩寫得大喜大悲,氣勢宏大豪放,。全詩以人民英雄為主角,肯定了人民創造歷史的真理。在內容上可謂博大精深,在藝術上也獨具匠心。它熔記敘、抒情和議論為壹體,同時運用了多種對比的藝術手法,如時間上的昔與今對比,色彩上紅與黑對比,感情上咒與喜對比等等,通過對比在總體格調上形成了從灰暗凝重到明朗歡快的旋律,使詩的境界大為開闊。

呼~~~~~~~累~!就想到這些了,看看能不能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