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宴客章華臺,請群臣喝酒,日暮酒酣,蠟燭突然熄滅,有人趁機拉美人衣服。這個美人不是好惹的,壹把就扯下此人的帽帶,告狀楚莊王:“有人非禮我,我扯下他的帽帶攥在手裏,趕快點燈,看看誰的帽帶斷了。”
楚莊王說:“是我讓他們喝酒的,醉後失禮是人之常情,怎麽能為了顯示婦人的貞潔而讓臣子受辱呢?”於是大聲說:“大家與我喝酒,不扯斷帽帶的話不盡興。”
群臣百余人都把帽帶扯掉,然後點亮燈接著喝,盡歡而散。三年後,晉楚交兵,有壹位士臣奮勇爭先,五場戰鬥都沖殺在最前面,首先殺敗晉軍,楚軍最終獲勝。
楚莊王感到很奇怪,就問這位士臣說:“寡人德薄,又從來沒有特殊厚待過妳,妳為何這麽奮不顧身?”
這位士臣說:“我罪當死,上次宴會上醉後失禮,大王您隱忍不治我的罪。我始終不敢因為受您德澤而不報答,總想著怎麽為您肝腦塗地,血灑敵陣。我就是當年帽帶被扯下的那個人。”
此事感動了唐代詩人李頎,他專門寫了壹首《絕纓歌》:“紅燭滅,芳酒闌,羅衣半醉春夜寒,絕纓解帶壹為歡。”
之所以歌之詠之,主要是動人。世上事,大都可大可小。楚莊王的這個士臣,敢對國王的女人動手動腳,起碼是“性騷擾”。
如果自由裁量,可以有民事、刑事、政事三個級別選擇。楚莊王大氣,容人之過,不僅不張揚,還小事化了。有的人不怕事大,千方百計把事情搞大,所謂的“毀人不倦”是也。
廣施恩,勿結怨,君臣方能融洽相處。酒桌上不反目,戰場上能用命。楚莊王能廣聚賢才,將楚國打造成超級大國,不是沒有道理的。
後人演繹,那位扯掉壯士帽纓的美人叫做許姬,酒後輕薄王妻的壯士名為唐狡。並稱莊王後來將許姬許配給了唐狡,這泰半就是畫蛇添足打胡亂說了。
壹次婚宴上,壹位中年男士認出了他的中學老師, 便上前恭敬地說:“老師,您還認得我嗎?”
老師仔細看看:“對不起,我記不起來了。”
學生:“老師您再想想, 我就是當年在課堂上偷手表的那個學生。”
老師看著他, 還是搖頭說:“我真的認不出妳了。”
學生:“有個同學丟了手表。當時您叫全班同學蒙上眼睛面向墻壁站著,然後您壹個個搜查我們的口袋。當您從我口袋裏搜出手表時,我想我完了,從此擡不起頭來。
但您繼續搜完全班同學後,叫我們回到座位,把手表還給失主,繼續上課。壹直到我畢業,這事都沒人提起過。老師, 現在您應該記起我了吧。”
老師微微壹笑,說:“我怎麽會記得妳呢? 當時我也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這是壹個無名的老師,在我的印象裏如君王。
孔子曾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上面這個故事,真正地體現了為人師表的道理。壹如《禮記》中所說:“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