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立春吃春餅的由來

立春吃春餅的由來

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最早的春餅是與合菜物在壹個盤裏的,稱為“春盤”。關於春盤的記載,可見於周處《風土誌》:“正無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五辛者,所以發五臟氣也。”這裏的五辛盤即春盤。《四時寶鏡》說“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唐宋時,春盤已放在立春日出現。杜甫亦有“春日春盤細生菜”的詩句!

清《調鼎集》壹書中曾記載了春餅的制法:“搟面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應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碾碎,卷春餅切段。”這是清朝的吃法。二十壹世紀的春餅在制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視個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時,有些人喜歡抹甜面醬、卷羊角蔥食用,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裏吃。

最初的春餅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壹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壹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範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壹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立春吃春餅的傳說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壹個有趣的春餅來歷故事:相傳宋朝年間,壹個書生名叫陳皓,有壹位賢慧的妻子叫阿玉,兩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陳皓專心致誌讀書,但常忘記了吃飯。這可急壞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做春餅這個辦法,春餅既能當飯,又能當菜。陳皓邊讀書邊吃春餅,餐餐吃得香,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不久,陳皓赴京趕考,阿玉又制作春餅並用油炸,給丈夫當幹糧。結果,陳皓得中狀元,高興得把妻子做的春餅幹糧,送給考官品嘗。考官壹吃,贊不絕口,頓時寫詩作文,稱之為“春卷”。從此,春卷名聲大振,傳到民間各家各戶,形成家家戶戶都吃春卷的風俗。後來,春卷競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進貢的上等禮品,被雅稱為“玉餅”;皇帝賜食群臣,稱“玉餅瓊肴”,寓意迎春、咬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