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 範仲淹詞選講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 範仲淹詞選講

範仲淹

作者簡介

範仲淹(989 — 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兩歲時,父親去世,母親迫於生計改嫁朱氏,長大後,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立誌發奮苦讀。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進士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仁宗朝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並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帶兵壹同抵抗西夏,維護了國家西北邊疆的安寧。慶歷三年(1043)被召回朝廷,拜樞密副使,改任參知政事。範仲淹提出了許多改革政治的措施,主持了著名的 “ 慶歷新政 ” ,但很快就失敗了,被守舊派排斥出朝廷。其歷任各地方官,卒於徐州。謚文正。詞作僅存數首,而風格多樣。其詞清麗而豪健,氣勢恢弘。有《範文正公詩余》壹卷。

漁 家 傲

秋 思

題解

《漁家傲》,不見於唐五代人詞,至北宋晏殊、歐陽修則填此調獨多。《欽定詞譜》卷十四雲: “ 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 ‘ 神仙壹曲漁家傲 ’ 句,取以為名。 ”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範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等職,守邊四年,抵抗西夏侵略。他治軍有成效,當地民謠曰: “ 軍中有壹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 範仲淹對邊地生活有親身體驗與真實感受,以 “ 塞下秋來 ” 為首句,作《漁家傲》數首。此詞極寫邊塞的蕭條景色和將士們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思鄉懷歸等復雜矛盾的心情。境界蒼涼雄渾,壹反晚唐五代香軟濃艷的詞風。

塞下 [1] 秋來風景異,衡陽 [2] 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 [3] 連角起。千嶂 [4] 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 [5] 歸無計。羌管 [6] 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範文正公詩余》)

註釋

[1] 塞下:邊塞險要的地方,這裏指西北邊疆。

[2] 衡陽:在今湖南南部,舊城南有回雁峰,相傳秋季大雁南飛,至此而止。

[3] 邊聲:指邊塞悲涼的聲音。漢李陵《答蘇武書》:“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4] 千嶂:千山如屏障而立。

[5] 燕然未勒:尚未能破敵立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和國境內的杭愛山。《後漢書·竇憲傳》載竇憲破匈奴,深入漠北,“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裏,刻石勒功,紀漢威德”。

[6] 羌管:指出自古代西部民族羌族的壹種笛子。

集評

〔清〕先著、程洪《詞潔輯評》卷二: “ 壹幅絕塞圖,已包括於 ‘ 長煙落日 ’ 十字中。唐人塞下詩最工、最多,不意詞中復有此奇境。 ”

蘇 幕 遮

懷 舊

題解

《蘇幕遮》,唐玄宗時教坊曲名,來自西域,後用為詞調。此詞寫旅次鄉愁與兒女之情、相思之恨。整首詞格調綿麗細密,通篇即景生情,融情入景。 “ 麗語 ” 中見 “ 柔情 ” , “ 遂成絕唱 ” 。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1] 。

黯鄉魂 [2] ,追旅思 [3]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範文正公詩余》)

註釋

[1] “ 芳草 ” 兩句:芳草壹望無際,漫無邊際。樂府古辭《飲馬長城窟行》: “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 南唐李煜《清平樂》詞: “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

[2] 黯鄉魂:對家鄉的思念讓人黯然銷魂。南朝江淹《別賦》: “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

[3] 追旅思:羈旅的愁思纏繞著詩人。追:糾纏,纏繞。

集評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 “ (酒入愁腸二句)鐵石心腸人,亦作此銷魂語。 ”

〔清〕端木 埰 《續詞選批註》: “ 希文、君實兩文正,尤宋名臣中極純正者,而詞筆婉麗如此。論者但以本意求之,性情深至者,文辭自悱惻,亦不必別生枝節,強立議論,謂其寓言某事也。 ”

其他作品

禦 街 行

秋日懷舊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 敧 ,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學生佳作賞析

漂泊羈旅,濃濃思鄉情

—— ?範仲淹《蘇幕遮·懷舊》賞析

秋天來臨的時候,天高雲淡,落葉滿地,湖水清澈,湖面上騰起冷冷的薄霧。山襯著斜陽,壹齊倒映在河水之中;枯黃的野草向遠方伸展。回首故鄉,黯然失色,旅人心中惆悵萬分,長夜難寐。登上高樓,望著明月,借酒澆愁愁更愁,醉意更深地觸動心中的離愁,化作點點相思之淚滴落。

這首詞抒寫的是作者的鄉思旅愁,作者為北宋重臣,本是錚錚硬漢、鐵石心腸之人,卻把這首詞寫得有幾許淒婉的味道,也不乏黯然銷魂的詞語,可見作者感情之真摯,筆力之深厚。

上闋寫景,展現了天地之際的蒼茫秋景,意象選取很闊達,意境很深遠,“碧雲天”是取上面的景,“黃葉地”是取下面的景,壹上壹下,壹俯壹仰,是視點的變化,也體現天地之遼闊,使得開篇很有氣勢。“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短短壹句中有很多的意象。“湖水”“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壹幅色彩斑斕的畫面。“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境,而離別情緒已隱寓其中,“芳草”歷來是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意象之壹。參考壹些文獻,我們可以得知“芳草”可以化作“故鄉”來理解;其二,也可以用草的纏綿,喻情絲不斷,如《飲馬長城窟行》有“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宋代謝逸《蝶戀花》也有“獨倚闌幹凝遠望,壹川煙草平如剪”的句子。詞人登樓遠望故鄉,卻只能看見天邊的芳草,壹如漫無邊際的離愁。

下闋抒情,寫出了作者縈繞於心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這些心頭上的鄉愁在壹片月景之中洶湧地傾瀉出來。“黯鄉魂”理解為“想念家鄉,黯然銷魂”;“追旅思”,漫漫旅程壹直伴隨著這思鄉之情。“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的意思是“只有在美好的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說明舍此別無可能,但是闊別家鄉,身在異處,在茫茫天涯之中,何談“好夢”,既然“好夢”難得,鄉愁也就無計消除了。“留”字用得好,還是留給別人吧,體現無奈之情。“明月樓高休獨倚”,夜間思念家鄉成疾難以入眠,便想登上高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是看到壹輪明月當空,自己卻只身壹人,便覺得更加惆悵。“休”字用得好,理解為“不要”,突顯作者無奈之情更加強烈,情感洶湧而出。“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作者心中想的是“還登樓遠眺什麽,連那空中的月兒都是團團圓圓的,自身還是孤身壹人,還是喝酒消愁吧”,想到這,眼淚流了出來。

這首《蘇幕遮》給我們描繪了壹幅動人的秋景。範仲淹用他的筆寫出了他心中最真摯的羈旅之情。

(張博赟 20104222 2010級對外漢語1班)

簡評

結合《飲馬長城窟行》和謝逸的《蝶戀花》來分析 “ 芳草 ” 意象,獨到、深刻。逐字逐句地剖析《蘇幕遮》的娓娓深情,細致入理。

芳草無情

—— ?範仲淹《蘇幕遮·懷舊》賞析

清明的藍天,浮雲飄動。淡黃的落葉鋪滿大地,水波蕩漾,寒煙繚繞,虛幻縹緲。遠山灰蒙,斜陽映射的光輝呆滯地在山間緩緩移動。河水奔流向遠方,與天際相接。芳草更是無情,在斜陽之外,即將朽死。

遠方的故鄉在心頭縈繞,令我沈迷銷魂,而蕭瑟的秋景讓我在現實面前痛苦掙紮。羈旅愁思在心間難以拭去,美夢也不能將我永留。短暫的時光帶給我心靈的慰藉無法留存。難以入眠而登高樓,明月映照我孤獨的背影,不諳寂寞。想故鄉的明月壹樣皎潔,不知是否有人如我壹般望月獨飲?烈酒入腸,知音難覓,剎那間,我的雙眼早已濕潤。

秋日的景色總是如此淒涼,觸景生情,思念之愁緒千百年間壹直蕩漾在無數遊子的心田。

詞之上片描寫秋日之景,清冷的寒煙,死沈的斜陽,觸動著詩人的心靈。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無情的芳草遠在斜陽之外,眼前的景色更加破敗。離鄉的遊子怎奈如此之景。詞之下片輕訴詩人的娓娓心語。對故鄉的無限思念,對羈旅之苦的綿綿愁思,撥動著詩人的心扉。借酒消愁而愁更愁,在明月之下卻不得與遠方所念之人團聚,心中悲苦無人可解,酒入肝腸早已無味,相思之淚早已流入心田。

在自然面前,人們是何等的愁苦無奈,望 *** 的秋水,

望不盡的天涯路。自然之景觸動著我們的心靈,因景而生情思,因念情而生悲苦。而主觀的個體卻逃避不了客觀之物的影響,它讓我們的內心靈動而不沈悶。時間與空間的存在,更是帶給我們無限的想象,讓我們在腦海營造另壹片精神天空,安放著我們不安的心緒。

芳草本是客觀之物,不可解人情思,然而卻被抱怨無情。如此看似無理取鬧,卻是主觀的我們對客觀自然的另壹種認知。自然之景啟發了我們的心門,而我們也賦予自然之物人格化的情景。在歲月的流逝中,它們也具有了特有的“情思”,千百年來,撩動了多少人的心靈,美化了多少人的精神天堂。

世間的人們因為芳草之物的陪伴而感知著世間真情,芳草的無情,落花的有意,如涓涓細流,在我們的心間流淌而過,讓我們感知生命的真諦。

(趙振 20122600 2012級軟件1班)

簡評

文章開頭極寫滿目色彩斑斕與內心蒼白之對比,很吸引人。全文圍繞 “ 芳草 ” 意象展開,芳草之無情觸動人內心的那塊蒼涼之境,由此而引申至生命的真諦,別有新意。

孤煙落日,塞下絕唱壹曲

—— ?範仲淹《漁家傲 · 秋思》賞析

康定元年(1040),他戎裝鐵馬奔赴西北,守邊四年,抵抗西夏的侵略。四年壹千四百多個日夜裏,牧馬群嘶的邊草綠了枯了,冷泉上的月輪圓了缺了,身邊的將士來了去了,他心中的熱情滿了溢了,無言地傾瀉在這壹片蒼茫大地上。

城頭鼓聲猶震,長風旌旗高揚。他內心的思緒翻湧如潮以致夜不能寐。披衣起身,在燈下鋪了壹尺宣紙,凝著燭光他沈吟半晌,取來筆墨揮筆而下,壹曲《漁家傲·秋思》躍然紙上: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我們懷著悲壯的心情去讀這壹曲塞下燕歌,無比蒼涼的英雄氣在心中徜徉。西北的風景荒蕪,四面山巒重巖疊嶂,大雁未曾留戀。號角連聲而起,孤城緊閉,長煙彌漫,壹輪夕陽緩緩西下。斟上壹杯家鄉的陳酒品嘗,功名未立也不敢期待回家的年日。又是哪裏吹奏起了幽怨的羌笛曲,月光如霜籠罩在每個人心頭。輾轉反側,細看原來將軍士卒都已有白發,霎時淚盈滿眶。

此詞上闋描繪了邊疆荒涼的景象。壹個“異”字引領全篇,像“衡陽雁去”是由於塞下風景的苦寒,而“無留意”的不僅是南飛的大雁,還有千千萬萬的戍邊將士。此處隱晦地表現征人們對家鄉的濃厚思念之情,也暗含了對戰爭厭倦的復雜之情。之後詞中又寫到連角邊聲、千嶂山巒、長煙落日等意象,都是塞外獨有的風物,簡單的幾個詞將邊塞的風景描繪得淋漓極致,讀來好像壹幅圖徐徐展現在眼前,烽火關山月,黃沙百戰場,令人心生悲涼。

下闋寫將士們厭戰思歸的心情。“濁酒壹杯家萬裏”,“壹杯”與“萬裏”相對,是強烈的對照,並與“燕然”壹句壹起包含了太多情感。濁酒勾起人的思鄉愁,可敵未破、壯誌未酬,也只能生出“歸無計”的感慨。而“羌管悠悠霜滿地”壹句承上啟下,此處夜景在時間上是之前長煙落日的延續,在情感上更是啟示下句“人不寐”,因淒切的羌笛聲令人感到淒清悲涼,所以徹夜未眠,憂思國事。最後壹句“將軍白發征夫淚”總收全詞,更是將情感進壹步深化。白發將軍、士卒之淚所表現的除了悲情,還有憂怨不平,還有壯誌難酬的感慨。

範文正公作此詞時,北宋王朝正采用的是重內輕外的政策。正是由於主張守勢,導致對遼和西夏用兵失敗,士兵們不得已久居塞下,愛國、憤懣、憂愁等復雜之情油然而生。縱觀全詞,這種情緒是通過開闊蒼涼的意境、生動鮮明的形象所傳達出來的,加上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讀來更是真切感人。

(江安 20124352 2012級德語2班)

簡評

以敘述故事的筆法把讀者帶入塞外絕景中,排比句的運用更是讓讀者有如邁入時空轉換,置身於範仲淹的詞境裏。此文文筆頗佳。

絕塞絕巔,絕詞絕景

—— ? 賞析範仲淹《漁家傲 · 秋思》

倘若只身屹立荒原,失卻江南的綠樹紅花、柳撫水緩,亦失卻了溫婉女伴、翠帕紅袖,只顧立於大漠荒蕪之中,感受刻不容緩欺壓而來的那份岑寂,那份悵然。只消壹人佇足,壹人思量。壹無所有的偌大荒原上,星星點點的是歸家的希冀與展望,然待妳踱近,卻猛然發覺,橫亙在妳孑然身影之前的,是那細密且宏闊的溝壑,內心的汲汲連同歸家的心且壹道被無情湮滅。燈火闌珊,驀然回首,發現有著不同的知覺。大漠孤煙甚囂塵上,身後有萬千之人受困荒原,只得輕嘆壹聲。此亦是另壹番熱烈了。

初讀、初涉《漁家傲》,最直觀的感觸便是腦海中乍現壹堵墻,抑或是壹整片的昏黃荒原,了無生機,像是涉足其中便墮成囚徒。但實際因果乃是人心之矛盾,所想與現實之對立,詞人無處排解,答案無從尋覓,便留存後世來相望。但最直觀的感受亦須挑明,即是塞外將士外患未除,功業未建,身處邊地,又思鄉懷歸的復繁心緒。而在我覺來,最為深刻的,乃是他的內心煎熬及苦痛,無法逾越人性的堅硬界限。

叨擾了許久,如今我們壹同走進範仲淹筆下之塞外世界。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秋月所至,塞外是甸甸的荒蕪。入秋的塞外,如同不愛打理的獷漢,不修邊幅。連同大雁亦是不甚惋惜地飛將而去,拉下寂寞落單身影。“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環顧四野周遭,淒影渺渺,不絕於耳,層巒疊嶂的四野環圍,戍守之城在飄渺煙雲下,寂然恨長。

上闋極盡。主要便是執筆鋪敘,點蘸、營造壹種氛圍和情趣。寂寥幾筆,便滿滿摹刻出了於妳於我略為面生的西北塞城之景,由景再入情,便似上好的趵突泉,斟上醉人的西湖龍井,妙不可言,而詞人亦是這般行筆。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無論功業怎番難了,每每斟酒痛飲,揮淚之由,仍舊緣從故裏。然而邊地未平,尚未破敵建功,卻也無顏歸歟。乃是這番矛盾心境,叫人無語亦無以釋懷。此處融情於景,於誰而言,皆能感同身受,將此間哀愁視為己出。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歸思無果,夜之惆悵亦無眠,心中所癡念與現實,有過於懸殊的差距,任誰皆不能寐,皆苦於勞命,皆要扼腕,皆要狂嘆。

此詞境界蒼涼雄渾,較之晚唐五代香軟濃艷的詞風更趨真實與平淡。於我個人而言,較為樂於品讀此類詩詞。卻也並非否定婉約詞,我亦愛柳永、清照輩,然興許正因多讀婉約之詞,於豪放詞更有壹種艷羨。

不覺間有些顧左右而言他了。卻也無妨,範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帶給我太多次的感動與希求。如今遠離江浙千裏,貌似開拓邊塞的將士,奮鬥無果,便歸期難待。川蜀是極妙趣的,但偶然亦會思念故裏。濁酒壹杯,夢裏浮華皆是過往,故裏點滴。

範氏才情,猶若那弱水三千。

我只能取壹瓢飲。

(宋耀町 20125180 2012級傳播1班)

簡評

文章標題既有氣勢又有文采,兼合主題,極佳。開頭雖 “ 叨擾了許久 ” ,卻是直接在開篇就營造出頗為宏大高遠之境,令人心向往之。而後結合自身經歷談感悟,亦頗有心得。

風月易銷,愁思難解

—— ?範仲淹《禦街行 · 秋日懷舊》賞析

秋風襲樹,墜葉滿庭。寂靜的夜裏,只聽得到寒風吹動落葉的細碎摩挲。高樓空空,銀河熠熠,相思人看千裏月,因景觸情,壹發而不可收,壹往而情難卻。愁思滿腹斷人腸,淚深於酒銷人魂。床頭的燭光忽明忽暗,仿佛在訴說心中無限滋味。風花雪月經不起世事銷蝕,愁緒幽思卻總在心底難分難解,範公筆下的離愁,可謂情真意切,景淒境清,情景兩到。

宋詞中的離愁千姿百態,可以是“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落寞;也可以是“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的蒼茫;還可以是“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的蕭條。而範公落筆如冬雨襲葉,孤寂淒清之意油然而生。沒有鉛華,唯有真情,仿佛遺世獨立,在天地間躊躇迷惘。

範公的這首詞,詞牌名為《禦街行》,通過描寫清秋月夜訴盡心中愁苦。整首詞情景交融,雖看似柔情脈脈,卻也透出剛健骨力,剛柔並濟,渾然天成。開篇以寒風吹葉之聲反襯清秋月色的寂靜,“碎”字立顯落葉飛花的細碎明凈,為寒夜平添了幾分詩意。後兩句,景致由下轉上,仰望瓊樓玉宇處,華美雄麗的星河,伴著落葉飛花的聲音,難掩心中起伏波瀾。“空”字突顯樓宇中窗欞通透,月光無所阻礙地穿梭在簾前屏後,更加深了人去樓空的無限寂寥。“天淡銀河垂地”似有“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高遠境界。用如此大氣的筆觸將內心愁索延伸到更為開闊的時空,範公之筆力可見壹斑。“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壹句中,久羈之苦的傷情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懷念千裏之外的人兒,感嘆時光漫漫,縱然月色再美,也難止心中傷懷。

再看下闋,將離愁不快訴之於酒,是騷人墨客古已有之的默契。但有的是“壹飲結百結,再飲破百憂”,有的卻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而範公筆下的離愁卻比之後者更為難消難解。“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飲的是酒,流的是淚,觥籌交錯間,滴滴斷腸淚。若說上闋是落花滿階,月華如練,人在高樓,無言相守,看銀河垂地,天清雲淡的淡淡幽思離索,悲冷淒清;那下闋便是急轉直下,深愁鎖心,肝腸寸斷,以為能用沈醉來忘卻心中的痛苦,但酒還未到唇邊就已化作兩行苦淚。美酒本是銷愁物,怎料尋醉更添愁。想要用酒精來麻痹自己,尋得壹時的解脫,竟也成為壹種奢望。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殘燈明滅,寂寞長夜,孤枕難眠,這是壹種苦澀,也是壹種孤淒。人間世事,難以預料。只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欲飲酒,杯盞在手,人已經泣不成聲。美酒入喉竟似壹刀刀苦痛,如何消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縱然是遊園驚夢,醒來卻仍是孑然壹身。生命就像孤燈壹盞,明滅之處,望穿世事沈浮。末三句最是壹往情深,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即是脫胎於此處。“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愁腸百結,眉頭不能舒展,離魂千回,心事不能遂願。個中愁苦久久縈繞在眉頭心上,不肯罷休。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自古秋日總會掀起壹番離愁別緒,無論是遊子傷,還是離人怨,其中難以排遣的郁結都在這只字片語中被演繹千回。範公之作也是如此,《禦街行》壹詞寫愁緒不流於表面,敘事不虛浮造作,傷懷不陷於綿軟,無關風月之艷俗,只有如畫文意。閱罷,唯嘆壹句“風月易銷,愁思難解”。如此愁情,獨樹壹幟,別有壹番銷魂意。

(周子軒 20115165 2011級應用心理學1班)

簡評

對仗式標題,比較新穎。從宋詞中的千百種愁引入,突顯範詞中的愁,文采亦是不錯。又把範仲淹的酒和愁與其他詩人的酒和愁進行對比,對詞的分析因此顯得更加深入,涉及面顯得更廣。

壹曲秋日的離傷

—— ?範仲淹《禦街行 · 秋日懷舊》賞析

初讀此詞,便被帶入了那落葉紛飛的晚秋時節。石階散發著落花的香氣,而落葉之音卻淒涼中透著無盡的哀傷。遠處珍珠玉簾卷起,玉樓中卻是已無人跡,夜空清淡,銀河仿若灑向大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詞人不由得生出這樣的感慨。皓月當空,月華如練,佳人友人卻於千裏之外,怎不傷懷?

愁。酒未入愁腸,卻已化作相思淚,道是無醉卻已醉。壹盞孤燈跳動著依稀的火點,忽明忽暗地照著輾轉反側的詩人。此中傷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教人怎能回避?

讀罷此篇《禦街行》,第壹感覺是有些許驚訝,範仲淹給人留下的印象,不單是“長煙落日孤城閉”壹般邊塞大漠的豪情,亦有“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般柔情。範仲淹繪此秋景,融入其深深的離傷,不禁讓人為之傷懷。

細讀作者對景色的描繪,不禁感慨其入木三分的刻畫。首句中,作者便展示了壹幅落葉紛飛的景象,“香砌”壹詞,也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嗅到落英的絲絲香氣。隨後,夜寂靜,寒聲碎。作者此處運用了以靜寫動的手法,而又不乏壹份誇張,讓落葉仿若砸在地上,傳來陣陣瑣碎的聲響,在這寂靜的夜裏劃破星空,直擊人心。此時,作者轉寫玉樓珠簾、天空銀河,用融情於景的手法,把作者對遠方佳人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天淡銀河垂地”,此句雖僅有六字,卻勾畫出秋夜裏浩瀚的天宇,其磅礴之勢直擊人心。“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如此美好的夜空之下,月光皎潔如壹匹白練,卻又誰知,佳人已不在身邊。在這壹幅雄渾壯麗的月夜美景圖下,更顯出了作者的愁思。

轉看下片,壹“愁”字寫明了作者此時的情感。“酒未到,先成淚。”不禁讓人想到其《蘇幕遮》中“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同為借酒消愁,卻別出心裁,更添壹折,愁緒飄入人心。在這樣壹個月色如畫般的美好夜晚,居所內的燈卻忽明忽暗,這兩景對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孤枕難眠的愁緒。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往事縈繞在眼前心上,無法擺脫,讓人想起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同是無奈的思愁。不去回避,卻也無法回避,作者以此淡然收尾,更是加深了他的離傷情懷。

縱覽此詞,範仲淹不但描繪了秋夜美景,同時抒發了自己對故人的離傷愁緒,有他邊塞的豪情,亦不乏斜陽之下的細膩。壹曲《禦街行》,壹曲秋日的離傷,便從範仲淹的筆尖,走進了我們的心頭。

(肖荻川 20121589 2012級電子1班)

簡評

層次清晰地講出了自己讀這首詞的體悟,顯得情感更為真摯。深入剖析了詞人內心的離愁感傷,是這篇文章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