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清明節是什麽時候?有關起源?

清明節是什麽時候?有關起源?

每年的公歷4月5日,是清明節。

起源: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壹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壹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當時就哭了。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

擴展資料:

清明節習俗:

1、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據考古,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壹種文化傳統。

2、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秋千等,也還有曾盛行壹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

3、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壹部分。

百度百科-清明節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

百度百科-清明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