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羅浮山·“南土蓬萊”

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羅浮山·“南土蓬萊”

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羅浮山·“南土蓬萊”

“南粵名山數二樵”。西樵山以幽雅秀麗聞名,東樵山則以山勢奇特雄偉見稱。東樵山又名羅浮山,地處東江北面,橫跨博羅、增城、龍門三縣,縱橫廣袤500裏,計有大小峰巒四百三十二座。主峰飛雲頂,海拔1296米。從高空往下眺,整座山脈宛如壹朵千瓣蓮花,昂首怒放;前後左右的山巒,如拱如抱,恰如壹片片花瓣。史家司馬遷雲:“名山五千,五嶽作鎮,羅浮括蒼輩十山,為之佐命。”可見早在漢代,就以羅浮為五嶽之外第壹名山了。羅浮山兼備西樵的幽雅秀麗,丹霞的陡峭峻拔,鼎湖的山光水色,因而“五嶺眾山皆拱附”,素有“嶺南第壹山”、“百粵群山之祖”美譽。

羅浮山還是揚名海內外的宗教聖地,道教稱之為“天下第七洞天、第三十壹泉源福地”。這裏有羅漢、滴水、通天、伏虎等七十二個石室幽巖;有蝴蝶、夜樂、桃源、水簾等十八洞天;有沖虛、九天、黃龍、白鶴、酥醪五個道觀;還有華首、延禪、寶積、明月、龍華五個佛寺。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尊崇的宗教地位,吸引著眾多文人雅士登臨題詠。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考羅浮始遊者安期生;始稱之者陸賈、司馬遷;始居者葛洪;始疏者袁宏;始賦者謝靈運。”蘇東坡《初食荔枝》詩,漾溢著熱愛羅浮山的 *** :《“南土蓬萊”》古詩句出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後漢書·郡縣誌》載:“博羅有羅山,以浮山自會稽浮來傅之,故名羅浮。”《羅浮記》也雲:“浮山乃蓬萊之壹島,堯時洪水所漂,浮海而來,與羅山合而為壹。”民間有浮山泛海嫁羅山傳說。東海龍女與南海龍子私定終身,兩龍王盛怒之下,將龍女囚禁於蓬萊孤島,置龍子於羅山下古井中。海底巨靈龜馱著孤島漂向羅山,龍女緊抱龍子,剎那間天崩地裂,浮山與羅山合二為壹,成了羅浮山。有詩歌吟此故事:“浮山泛海自東來,嫁與羅山不用媒;合體真同夫與婦,生兒盡作小蓬萊;四百三十二兒孫,上界飛雲勢並尊;浮嶽不將羅嶽去,白雲長鎖洞天門。”

從地質成因來看,羅浮山形成於約七千萬年前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天崩地裂的燕山地質運動使地殼地層褶皺斷裂,巨大的花崗巖體受擠壓隆起,再經過幾萬年風雨侵蝕,逐漸形成奇峰突兀、洞壑處處的羅浮山。

沖虛古觀話葛洪

羅浮山原有九觀十八寺,寺、觀建築宏麗整齊,享有“神仙洞府”雅譽,宗教影響遠及東南亞壹帶。不過西面的白鶴觀、黃龍觀,北面的茶山觀、酥醪觀等多已破敗不堪,只有沖虛古觀仍矗立於參天古木林中,依然昭示著羅浮山昔日顯赫的宗教地位。

沖虛古觀,建於東晉鹹和年間,它坐北朝南,北倚獅子峰、南臨白蓮湖,初名南庵,是東晉葛洪煉丹、修道處。葛洪曾到廣州拜南海太守鮑靚為師。鮑靚推重葛洪才華學識,將女兒鮑姑許配給他。葛洪夫婦***討道教要旨,煉丹制藥,並熱心為當地群眾采藥治病。後葛洪回故鄉江蘇。晉元帝司馬睿時,葛洪被任為丞相,賜爵關中侯。但葛洪醉心於尋仙訪道,得知交趾出丹砂後,便棄官偕鮑姑再次來廣州,為廣州刺史鄧嶽挽留,居於羅浮山,在南庵修道煉丹、采藥濟世、著書立說,開創了嶺南道教聖地。405年,晉安帝義熙初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寶年間擴建為“葛仙祠”,宋元祐二年(1087)哲宗賜名“沖虛觀”,壹直沿襲至今。沖虛古觀歷代香火鼎盛,唐宋尤為興旺。據傳杭州西湖的黃龍洞和香港九龍的黃大仙觀,均為其分支。

沖虛觀歷代屢經兵燹,壹再重修。現存殿宇為清嘉慶年間修葺。門口有楹聯:“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及“玄景空不空,四百峰巒朝紫府;尊躬上不上,五千道啟玄門。”觀內有“長生井”,相傳壹千六百多年前,葛洪曾從此井取水煉丹,有詩曰:“傳聞地獻寶,靈液出鳳草,每日汲三升,何必安期棗?”盛贊該井水甘冽清香,經常飲用,不用吃安期棗這“仙果”也可長生永世、屍解成仙。

沖虛古觀左邊,是羅浮十八洞天之首的朱明洞。朱明洞乃道教稱呼,意為“朱明耀真之天”。據屈大均《廣東新語》介紹,秦時,道教安期生最早抵此;後朱靈芝、葛洪等先後來朱明洞修道煉丹。明南京禮部尚書湛若水(增城人)以九十多歲高齡,在朱明洞精舍講學,“從遊者三千余人”,逐漸為嶺南道教聖地。

在沖虛古觀前的白蓮湖畔,葛洪建有南庵“都虛”,並於庵左側蓋“煉丹房”,丹房四角掛有寶劍古鏡等物。煉丹竈基座由花崗石砌成八角形,按方位,分別雕有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圖形,以及瑞鶴、麒麟等靈禽異獸嘉樹圖案。據《稚川真人校正術》記載,丹竈四周還按道家五行學說,東南西北中,分別填上青、黃、赤、白、黑五色土。在煉丹竈上置“金鼎”,稱“未濟爐”。其底座為三個鼎足,座上呈罐形,恰似太上老君的葫蘆藥瓢;葫蘆中間,有壹條可轉動的柄,鼎蓋則為荷葉形。這樣的煉丹竈,就當時工藝水平而言,可稱世界之最了。葛洪煉丹時,據《抱樸子·金丹篇》載:“先齋戒百日,沐浴五香,至加清潔,勿近汙穢及與俗人往來;又不令不信道者知之,毀謗神藥,藥不成矣!”同時,還要安心守護,致祈禱之詞。這樣,七七四十九天,九轉丹成,金丹就可煉出。

中國金丹術和古代化學的最大發現,是硫化高錫。葛洪用硫黃、丹砂和錫等多種礦物質煉制成硫化高錫的懸浮液,即“金液”。他的煉丹理論,比八世紀阿拉伯煉丹家吉博早四百多年。

其實,金丹術宗旨,並不單純是冶煉黃金,煉丹的過程,就是化學藥物的制煉過程,而化學藥物的生產和臨床應用,正是我國古代醫藥學的偉大貢獻。葛洪繼承了煉丹家左慈、鄭隱衣缽,在煉丹中逐步掌握了丹藥的藥性,並應用於醫療實踐。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西斯學院院長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我深信,整個醫學化學源於中國”,並認為“公元四世紀早期,道家中產生了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煉金術士抱樸子”,對葛洪的評價是很高的。

葛洪煉丹竈右側有八角形的水池,池旁有壹巨石,即古釣魚臺,上刻清代詩人丘逢甲題詩:“仙人洗藥池,時聞藥香發;采藥仙人去不還,古池冷浸梅花月。”這即是葛洪清洗草藥的地方——仙人洗藥池。據《羅浮山誌》載:“書堂坑南,有石臼三,藥槽壹,乃葛稚川煉藥之遺石。槽亦天成,槽下為壹瀑布。”葛洪有著廣博的醫藥知識,煉丹之余常登山采藥,對各種中草藥進行鑒別,在《抱樸子·仙藥篇》中記述了許多藥物的特性和功效。他根據長期醫療實踐經驗寫成《肘後備急方》和《金匱藥方》二書,均為我國較早的珍貴醫學著作,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仙衣化蝶***翩躚

“蝴蝶洞天”也是羅浮十八洞天之壹。這裏,每到春夏之交,團扇大的彩蝶,成雙成對,翩翩起舞,五彩繽紛,迷人眼目。民間流傳著壹段葛洪屍解、仙衣化蝶的神話傳說:據說葛洪臨死時(363),把流傳了幾代的《靈寶經》、《太平經》、《 *** 經》、《黃白要經》、《枕中五行經》、《白虎符》、《五嶽真形圖》等道家經典以及《抱樸子》、《神仙傳》等著述傳授給弟子安海君、望世等人。然後,寫信給廣州刺史鄧嶽,說是要“遠行尋師、尅期即發。”鄧嶽收信後匆匆趕來與他告別。葛洪沐浴薰香來到朱明洞朝鬥壇上,仗劍面南,默誦真經,“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時年八十壹歲。葛洪仙逝後,“顏色如生,體亦柔軟,舉屍入棺,甚輕,如空衣,世以為屍解得仙雲”。葛洪經年采藥濟世,深受羅浮山民愛戴。當地百姓聽說葛洪要升仙班,紛紛趕來送行。只見葛洪遺下的道袍,頓時化成碎片,變幻成千萬只彩蝶,盤旋起落,好似在向送行者致意。最後,這些彩蝶聚集於雲峰巖下,形成今日的蝴蝶洞。所以屈大均說:“大蝴蝶者,葛稚川之遺衣也,衣化為蝶,蝶化復為衣。”

清冽甘甜卓錫泉

在玉女峰羅漢巖峭崖下,有卓錫泉。其井沿以花崗石砌成六角,寬約2尺,深尺許,旁有九孔以通泉脈。諸泉在石上噴湧而出,水質清冽甘甜,深受蘇東坡推崇,譽為“嶺外諸泉之冠”。據《羅浮山誌》載: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間,高僧景泰禪師來到羅浮山結茅為庵。因當地山中缺水,景泰高僧卓錫(即立錫杖)於地,泉湧而出,故名。又記載曰:泉水無論旱澇,不幹不溢,永齊井口。泉水下註潭中,潭水清澄碧凈,是為錫杖潭。唐中宗李顯時,僧人懷迪於卓錫泉旁建“中閣”,宋初改名寶積寺。宋紹聖元年,蘇東坡遊羅浮山,“飲梁僧景泰禪師卓錫泉,其品味出江水遠甚”。特地撰寫了《書卓錫泉》贊道:“予昔自汴入淮,泛江浙歸蜀,飲江淮水蓋彌年。既至,覺井水腥,惟百余日然後安之。以此,知江水之甘於井也,審矣。今來嶺外,自揚子江始飲江水,及至南江益清,駛水益甘,則又知南江賢於北江也。近度嶺入清遠峽,水色如碧玉,味益勝。今遊羅浮,酌景泰禪師錫杖泉,則清遠峽水又在其下矣!嶺外惟惠人喜鬥茶,此水不虛也。”從此,卓錫泉名聲遠播,揚名海內外。用卓錫泉水煎羅浮茶,芬芳勃發,經宿不消,深得人們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