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城下寄杜甫的詩意
《沙丘城下寄杜甫》
作者:李白
原文: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註釋:
1、沙丘:指唐代兗州治城瑕丘。沙丘城壹說為位於今山東肥城市汶陽鎮東、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對岸。而根據1993年出土於兗州城東南泗河中的北齊沙丘城造像殘碑(又名沙丘碑),兗州古地名為沙丘,又名瑕丘,於唐代為魯西南重要治所,李白應於此居住。由於此重大考古發現,學術界基本上認同兗州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2、來:將來,引申為某壹時間以後,這裏意指自從妳走了以後。竟:究竟,終究。
3、高臥:高枕而臥,這裏指閑居。《晉書陶潛傳》:嘗言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
4、夕:傍晚,日落的時候。連:連續不斷。秋聲:秋風吹動草木之聲。
5、魯酒兩句:古來有魯國酒薄之稱。《莊子胠篋》:魯酒薄而邯鄲圍。此謂魯酒之薄,不能醉人;齊歌之艷,聽之無緒。皆因無***賞之人。魯、齊:均指山東壹帶。空復情:徒有情意。
6、汶水:魯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稱大汶河,其源有三:壹發泰山之旁仙臺嶺,壹發萊蕪縣原山之陽,壹發萊蕪縣寨子村,流經兗州瑕丘縣北,西南行,入大野澤。耿元端說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裏處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聯想到汶水,不能認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參見《百家唐宋詩新話》)。
7、浩蕩:廣闊、浩大的樣子。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壹說南征指南流之水。
詩意:
我來這裏終究是為了什麽事?
高枕安臥在沙丘城。
沙丘城邊有蒼老古樹,
白日黑夜沙沙有聲與秋聲相連。
魯地酒薄難使人醉,
齊歌情濃徒然向誰。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
汶水浩浩蕩蕩向南流去寄托著我的深情。
賞析:
李白與杜甫的友誼是中國文學史上珍貴的壹頁。在李白傳世的詩歌中,公認的直接為杜甫而寫的只有兩首,壹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另壹首就是這首詩。
沙丘城,位於山東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魯中的寄寓之地。詩人送別了杜甫,從那種充滿著友情與歡樂的生活中,獨自壹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覺友誼的可貴。此詩就是抒發了這種情境之下的無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詩人壹開始用很多的筆墨寫他自己的生活,住處的周圍環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詩的前六句沒有壹個思字,也沒有壹個君字,給讀者以山回路轉、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詩的結尾才豁然開朗,說出思君二字。詩中無壹句不是寫思君之情,而且是壹聯強似壹聯,以至最後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煙雲,都成了後二句的烘托。這樣的構思,既能從各個角度,用各種感受,為詩的主旨蓄勢,同時也賦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濃郁的詩味。
詩劈頭就說:我來竟何事?這是詩人自問,其中頗有幾分難言的惱恨和自責的意味。這會引起讀者的關註,並造成懸念。高臥沙丘城,高臥,實際上就是指詩人閑居乏味的生活。這句話壹方面描寫了眼下的生活,壹方面也回應了提出上述問題的原因。詩人不來沙丘高臥,原因就在於懷念杜甫這位友人。這淩空而來的開頭,正是把詩人那種友愛歡快的生活消失之後的復雜、苦悶的感情,以壹種突發的方式迸發出來了。
壹二句偏於主觀情緒的抒發,三四句則轉向客觀景物的描繪。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眼前的沙丘城對於詩人來說,像是別無所見,別無所聞,只有城邊的老樹,在秋風中日夜發出瑟瑟之聲。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這蕭瑟的秋風,淒寂的氣氛,更令詩人思念友人,追憶往事,更叫詩人愁思難解。別離有相思,瑤瑟與金樽。然而,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尋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無法忘憂。魯、齊,是指當時詩人所在的山東。不可醉,即沒有那個興趣去痛飲酣醉。空復情,因為詩人無意欣賞,歌聲也只能徒有其情。這麽翻寫壹筆,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時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發源於山東萊蕪,西南流向。杜甫在魯郡告別李白欲去長安,長安也正位於魯地的西南。所以詩人說:我的思君之情猶如這壹川浩蕩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緊隨著妳悠悠南行。詩人寄情於流水,照應詩題,點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絕的意境,更造成了語盡情長的韻味。這種綿綿不絕的思情,和那種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的開闊灑脫的胸襟,顯示了詩人感情和格調的豐富多彩。
在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中,古體先於律體。但是,律體的盛行對於古詩的寫作也不無影響。例如李白的這首五古,全詩八句,中間四句雖然不是工整的對仗,但其中部分詞語的對仗以及整個的格式,卻可以見到律詩的痕跡。這種散中有對、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發了詩人純真而深沈的感情,也使得全詩具有壹種自然而凝重的風格。
杜甫 寄韓諫議《寄韓諫議》
作者:杜甫
今我不樂思嶽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鴻飛冥冥日月白,青楓葉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鬥,或騎麒麟翳鳳凰。
芙蓉旌旗煙霧落,影動倒景搖瀟湘。
星宮之君醉瓊漿,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聞昨者赤松子,恐是漢代韓張良。
昔隨劉氏定長安,帷幄未改神慘傷。
國家成敗吾豈敢,色難腥腐餐楓香。
周南留滯古所惜,南極老人應壽昌。
美人胡為隔秋水,焉得置之貢玉堂。
註釋:
1、鴻飛冥冥:指韓已遁世。
2、羽人:穿羽衣的仙人。
3、帷幄未改:帷幄本指帳幕,此指謀國之心。
譯文:
眼下我心情不佳是思念嶽陽,
身體想要奮飛疾病逼我臥床。
隔江的韓註他品行多麽美好,
常在洞庭洗足放眼望八方。
鴻鵠已高飛遠空在日月之間,
青楓樹葉已變紅秋霜已下降。
玉京山眾仙們聚集追隨北鬥,
有的騎著麒麟有的駕著鳳凰。
芙蓉般的旌旗被煙霧所淹沒,
瀟湘蕩著漣漪倒影隨波搖晃。
星宮中的仙君沈醉玉露瓊漿,
羽衣仙人稀少況且不在近旁。
聽說他仿佛是昔日的赤松子,
恐怕是更象漢初韓國的張良。
當年他隨劉邦建業定都長安,
運籌帷幄之心未改精神慘傷。
國家事業成敗豈敢坐視觀望,
厭惡腥腐世道寧可餐食楓香。
太史公留滯周南古來被痛惜,
但願他象南極壽星長泰永昌。
品行高潔之人為何遠隔江湖,
怎麽才能將他置於未央宮上?
賞析:
此詩屬於遊仙詩壹類,隱約含蓄,反復涵詠,始能體味。詩前六句為第壹段,寫懷念韓某遠在洞庭,日月更叠,思念益切。玉京六句為第二段,寫朝廷小人得勢,而賢臣遠去。點出韓某已罷官去國。似聞六句為第三段,寫聽到韓某罷官原因,以張良比之,頌其高潔有才。末四句為第四段,抒寫自己感想,並望韓某再度出山,為國出力。
詩思嚴慎細致周密,寫得隱晦曲折。格調卻清新激昂,鏗鏘有力。
杜甫絕句的詩意杜甫絕句的詩意
《絕句》
作者:杜甫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註釋:
1、西嶺:西嶺雪山。
2、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3、泊:停泊。
4、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5、萬裏船:不遠萬裏開來的船只。
6、絕句是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壹景壹物,抒發作者壹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壹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壹形式寫了壹組詩,***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壹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壹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壹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壹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詩意: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壹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裏迢迢開來的船只。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壹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壹個行為、壹個行動。壹橫壹縱,兩和壹相對;壹橫壹縱,就展開了壹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麽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裏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壹個岷山。門泊東吳萬裏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裏的船只。這樣就形成了壹迎壹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妳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遊去。那麽這個萬裏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那麽這麽壹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壹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麽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壹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壹首詩。杜甫有壹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夜雨寄北的詩意夜雨寄北的詩意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隱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註釋: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裏泛指巴蜀壹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麽時候。
7、***: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同發生的。可譯為壹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裏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詩意:
妳經常問我什麽時候回家,
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
巴蜀地區秋夜裏下著大雨,
池塘裏漲滿了水。
何時妳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妳壹起剪燭夜談;
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賞析:
第壹句壹問壹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麽愁,訴什麽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壹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壹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壹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壹為妻問,壹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壹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壹為歸後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後,化實為虛,開拓出壹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壹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