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本詩句 1. 孔孟中關於民本的語錄有哪些,只需原文,謝了
1.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顏淵》)譯文: 仲弓向孔子問什麽是仁。孔子回答說:“出門辦事,如同會見貴賓那樣謙恭謹慎,治理百姓,如同進行重大祭祀活動那樣嚴肅慎重。
自己不想得的東西,不想做的事情,絕不要強加於人。(如果能這樣做,那麽)為國家辦事就沒有了怨恨,處理家裏事也沒有了怨恨。”
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裏仁》)譯文: 孔子說:“富貴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過正當的途徑得到它,就不能夠接受。貧賤是人們都不喜歡的,但不通過正當途徑,也不能隨便擺脫。
君子違背了“仁義”道德,怎麽可能成名呢?君子即使在吃壹頓飯那樣短的時間裏也不能違背仁的原則,流離失所時要這樣做,動蕩變亂時也壹定要這樣做。”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譯文: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沈靜。
聰明智慧的人常樂,有仁德的人長壽。”4. 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譯文:孔子說:“誌士仁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5.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譯文:子遊問什麽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孝順,總說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但這卻是很不夠的,因為)對狗對馬,也都能做到飼養它。
如果對父母(只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麽區別呢?”6.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人要是沒有誠信,那就沒有什麽值得肯定的了。
就象牛車、馬車上沒有車轅與橫木相接的部分,牛車、馬車怎麽能夠行走呢?”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8.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裏仁》)譯文:孔子說:“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9. 子曰:“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譯文:孔子說,“品德好呀,顏回啊!壹竹筒子飯,壹瓢水,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裏,壹般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學樂善)的快樂。品德好呀,顏回啊!”10.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麽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
11.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論語·述而》)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近況,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妳為什麽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為了追求壹個崇高的理想,)經常發憤得忘記了吃飯,高興得忘記了憂愁,連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他就是這樣壹個人啊!’”12.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譯文: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麽稱‘文’呢?”孔子說:“他才思敏捷而又喜愛學習,不以向低於自己的人學習為羞恥,這就是叫他‘文’的原因。”13.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學而》)譯文: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奉承,富裕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麽樣呢?”孔子說:“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仍然快快樂樂,富裕而愛好禮義的人。”子貢說:“《詩經》說:要像加工骨頭、牛角、象牙、玉石壹樣,經過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端木賜呀,我可以開始同妳談論《詩經》了。
告訴妳已經發生的事,妳就可以知道未來的事。”14.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2. 《論民本》的原文翻譯全篇
《論民本》原文: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幹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
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誌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
《詩》雲:”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論民本》譯文: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於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壯的,谷物是清潔的,又是按時祭祀的,然而還是幹旱水澇,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說:“桀和紂失天下,是由於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於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
人民歸向於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壹樣。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
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麽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現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如果平時不積存,那就終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誌在仁上,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詩經》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只有壹塊兒淹死了。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
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裏的(壹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麽辦。
考察鄰國的政務,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並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並不增多,這是什麽緣故呢?”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壹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
(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壹百步的人,那怎麽樣?”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後面的逃不到壹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壹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壹定的時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麽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麽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後)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此文出自戰國時期·孟子所寫的《論民本》擴展資料寫作背景: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
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他去楚國經過宋國時見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他從楚國回來又在宋國見到孟子。孟子說:“世子疑吾言乎?夫道壹而已矣。”
意思是說,只要好好地學習“先王”,就可以把滕國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回到鄒國。
《梁惠王下》記載說,鄒國同魯國發生了沖突。鄒穆公問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回答說:“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
他說,這就象曾子說的那樣:妳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將怎樣回報妳。現在,您的百姓可得到報復的機會了,您不要責備他們吧!“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兩次到鄒國來向孟子請教怎樣辦理喪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來到滕國。
作者簡介: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壹,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3. 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
1、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壹句所表現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正是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
2、原詩欣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3、作品賞析: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幹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裏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
4. 論民本的原文翻譯全篇
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於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
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壯的,谷物是清潔的,又是按時祭祀的,然而還是幹旱水澇,那就改立土谷之神。”孟子說:“桀和紂失天下,是由於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於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強加給他們。人民歸向於仁,就像水流向低處、野獸奔向曠野壹樣。
所以,為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為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為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麽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
即使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現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
如果平時不積存,那就終身得不到。如果不立誌實行仁政,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詩經》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只有壹塊兒淹死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官員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沒有壹個肯為長官效死的。
殺了他們吧,無法殺盡;不殺吧,又恨他們看著自己的長官死難而不去救,怎麽辦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饑荒年頭,您的百姓,年邁體弱的填屍溝壑,壯年人逃往四方,將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糧倉裏糧食滿滿的,庫房裏財物足足的,官員們沒有壹個向您報告(這些情況),這就是對上怠慢國君,對下殘害百姓啊。曾子說過:‘警惕啊,警惕啊!妳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同樣回報妳的。
’百姓從今以後可以反過來這樣對待他們的長官了。您不要責怪他們了。
(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長官,願為長官赴死了。”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卻能保持壹顆恒定的向善之心,只有士人能做到。
至於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隨之就沒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如果沒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就會胡作非為,壞事沒有不幹的了。
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就用刑法處置他們,這是在坑害百姓。哪有仁德之人在位還用這種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賢明的君主要規定的百姓的產業,壹定要使他對上足夠奉養父母,對下足夠養活妻兒,好年成就終年能吃飽,壞年成也能免於餓死。
這樣之後引導他們壹心向善,百姓也就樂於聽從了。“而現在規定的百姓的產業,上不夠奉養父母,下不夠養活妻兒,好年成也還是壹年到頭受苦,壞年成還避免不了餓死。
這(就使百姓)連維持生命都怕來不及,哪有空閑去講求禮義呢?大王想行仁政,那麽何不返回到根本上來呢?五畝的宅地,(房前屋後)栽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狗、豬等禽畜,不要錯過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壹百畝的田,不要占奪農時,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對待學校教育,反復說明孝順父母、敬重兄長的道理,頭發白了的老人就不會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
老年人穿上絲棉吃上肉,壹般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還不能統壹天下的,是從來不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