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認為:“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這裏的“先勝”是指在戰爭之前就使自己具備取得戰爭勝利的條件。壹是要知彼知己。孫子高度重視彼己雙方優劣強弱這壹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基礎,深刻指出在戰爭指導上,關鍵是“知彼知己”,才能“百 戰不殆”。知彼知己不僅要從戰略高度上了解和把握“五事”、“七計” ,而且要了解了掌握作戰全過程中敵對雙方不斷變化著的各種具體情況。這是貫穿全書的壹個基本思想,也是這部兵書的精髓所在。《孫子》所以強調知彼知己, 目的是為了先勝。孫子的這壹理論,充分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的思想方法,至今仍是科學的真理。
自從孫子揭示了知彼知己的原則以後,古往今來;,無數鐵的事實壹次又壹次的證實了它的正確和偉大。任何壹個戰爭指導的勝利者,總可以從他們的行動中找到“知彼知己”的經驗。相反,凡是違背這壹軍事原則者,平時就不可能做好戰爭準備,戰時則必然打敗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們提起蘇東坡的著名詩句,便會想起三國時期吳蜀聯軍在赤壁長江所點起的熊熊烈火。正是這把火把曹操的數十萬大軍燒的人仰馬翻、灰飛煙滅,燒成了壹個三國鼎立的 局面,也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思考。諸葛亮、周瑜等統帥的吳蜀聯軍人雖不多,但他們善於“知彼知己‘,抓住了曹軍最大的弱點: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北方官兵不習水戰,戰船千只,縱橫連環。於是,他們借助於幾只草船,壹陣東風,導演了這驚天動地的壹幕歷史。
正是這無數的正面經驗和反面教訓,告戒中外軍事家不可以忘記孫子的教誨。
二是進行“廟算”。 所謂“廟算”就是中國古時候凡國家遇及戰事,都要告於祖廟,設於明堂,是壹種分析形勢,制定戰略的儀式。《孫子兵法:計篇》中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廟 算”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戰略概念。孫子認識到,是不是很好地進行戰前的戰略分析,直接影響到戰爭勝負。因此,要根據掌握的敵我雙方的情況,立足於已有的物質條件和戰爭潛力,從道、天、地、將、法 等方面進行系統比較,分析形勢,對軍事行動產生的各種可能性進行充分估計,制定預案,作出決策。
(三)“五事七計”——孫子的戰力論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內容的戰略預測思想和運籌理論,是《孫子兵法》全書的核心思想之壹。它全面地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是孫武用兵規律的高度概括。
何謂“五事七計”呢? 孫子在《計篇》中說:“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壹曰道,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它們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而“七計”是由“五事”演繹而來的。從七個方面分析對此敵我雙方的情況。主要意思說就 是要看哪壹方政治清明?哪壹方將帥高明?哪壹方擁有天時地利?哪壹 方法紀嚴明?哪壹方武器優良?哪壹方士卒訓練有素?哪壹方賞罰公正。
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權衡比較,看清雙方戰鬥力的強弱, 了解彼己勝負的情狀,才能得出“吾以此知勝負”的結論。構成戰爭勝負的要素還 包括經濟因素和外交因素等方面。
孫子以五事七計為中心的戰略預測思想和運籌理論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這方面的事例非常之多。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夕的軍事預測和戰略運籌,可謂真正理解和運用五事七計的成功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