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無蹤跡
註音:yǎo wú zōng jì
使用頻度有時使用
產生年代古代
語法結構動賓式
感 *** 彩中性詞
釋義:不僅遠得不見蹤影,連壹點蹤跡都沒有。比喻不知去向,下落不明。杳:無影無聲。
※杳不要誤寫為杏。“杳”上木下曰,音yǎo。
同義:杳無音訊(信)杳無蹤影
示例:“四面搜尋, 杳無蹤跡。”(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二回》)
蔡東藩《明史演義》第16回:“及到寧夏相近,仍然杳無蹤跡,方才回軍。”
典出:“李逵叫娘吃水, 杳無蹤跡,叫了幾聲不應。”(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三回》)
杳無消息:基本解釋:杳:無影無蹤。沒有壹點兒音信
拼音讀法:yǎo wú xiāo xī
使用舉例:魯迅《故事新編·鑄劍》:“我四處打聽,也~。”
近義詞組:杳無音信、杳無蹤影、無影無蹤
反義詞組:捷報頻傳
使用方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出處:明·沈德符《野獲編》:“微聞有浮海行者,蹤跡可疑。乃南至閩廣近海諸地,無不遍歷,杳無消息。”
2.描寫消失的句子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看著看著,就累了,星光也黯了;聽著聽著,就醒了,開始埋怨了;回頭發現,妳不見了,突然我亂了。
見日光依稀,才惦記起時間的方向。只是可惜了有些話,在那些無光的時間,終究如塵埃般,壹無所有地消散。
嘆。殤。別。離合。悲歡。三顆心。兩千年。大夢壹場。再回人間。欲尋舊時事。難續往日緣。愛至濃處轉薄。恨未成時已遠。到如今物是人非。再與誰醉笑百年。
習慣難受,習慣思念,習慣等妳,可是卻壹直沒有習慣看不到妳。
3.形容感情消失的成語情深骨肉:骨肉:比喻至親。
情誼比親人還要深厚。亦作“情逾骨肉” 情深似海:情愛像海壹樣深。
亦作“情深如海” 情同手足:手足:比喻兄弟。彼此感情深厚,好像親兄弟壹樣 情投意合:投:合得來。
形容雙方思想感情和心意都很融洽 情意綿綿:感情心意很深長(綿綿:連續不斷的樣子) 情逾骨肉:情誼深厚超過親人(骨肉:比喻至親) 手足之情:兄弟的情義(手足:喻指兄弟) 含情脈脈:深沈的溫情從眼神中流露出來。多形容女子微含嬌羞而又無限關切的情態 語重心長:話語懇恩重如山:恩情像山壹樣深重。
切而有分量,情意深長。
4.描寫時間流逝的成語時光荏苒、
白駒過隙、
鬥轉星移、
風馳電掣、
曇花壹現、
電光火石、
光陰荏苒、
日新月異、
雷厲風行、
只爭朝夕、
彈指之間、
稍縱即逝、
歲月如梭、
轉瞬即逝、
電光石火、
流年似水、
時不我與、
韶華易逝、
光陰似箭、
事過境遷、
壹日三秋、
日月如梭、
壹日千裏、
恍若隔世、
日以繼夜、
壹朝壹夕、
日暮途窮、
烏飛兔走、
俯仰之間、
銅壺滴漏
5.描寫“突然消失”的詩句有哪些描寫:”突然消失“的詩句:
浪淘沙令
作者: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壹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浪淘沙令:
譯文
門簾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雕殘。羅織的錦被受不住五更時的冷寒。只有迷夢中忘掉自身是羈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時的歡娛。
獨自壹人在太陽下山時在高樓上倚靠欄桿遙望遠方,因為想到舊時擁有的無限江山,心中便會泛起無限傷感。離別它是容易的,再要見到它就很艱難。像流失的江水雕落的紅花跟春天壹起回去也,今昔對比,壹是天上壹是人間。
賞析
此詞基調低沈悲愴,透露出李煜這個亡國之君綿綿不盡的故土之思,可以說這是壹支宛轉淒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敘,先寫夢醒再寫夢中。起首說五更夢回,薄薄的羅衾擋不住晨寒的侵襲。簾外,是潺潺不斷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殘春;這種境地使他倍增淒苦之感。“夢裏”兩句,回過來追憶夢中情事,睡夢裏好象忘記自己身為俘虜,似乎還在故國華美的宮殿裏,貪戀著片刻的歡娛,可是夢醒以後,“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卻加倍地感到痛苦。
過片三句自為呼應。說“獨自莫憑欄”,是因為“憑欄”而不見“無限江山”,又將引起“無限傷感”。“別時容易見時難”,是當時常用的語言。《顏氏家訓·風操》有“別易會難”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說“別日何易會日難”。然而作者所說的“別”,並不僅僅指親友之間,而主要是與故國“無限江山”分別;至於“見時難”,即指亡國以後,不可能見到故土的悲哀之感,這也就是他不敢憑欄的原因。在另壹首《虞美人》詞中,他說:“憑欄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眼前綠竹眉月,還壹似當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復見,“憑欄”只能引起內心無限痛楚,這和“獨自莫憑欄”意思相仿。
“流水”兩句,嘆息春歸何處。張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間何處去,舊歡新夢覺來時”之句,“天上人間”,是說相隔遙遠,不知其處。這是指春,也兼指人。詞人長嘆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國壹去難返,無由相見。
這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壹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正如李煜後期詞反映了他亡國以後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確實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訴說內心的極度痛苦,具有撼動讀者心靈的驚人藝術魅力。此詞就是壹個顯著的例子。
6.形容消失的特別快的有哪些成語曇花壹現、黯晦消沈、化為烏有、稍縱即逝、轉瞬即逝、白馬過隙、雲消霧散、過眼煙雲、浮光幻影、鏟跡銷聲。
1.曇花壹現 [ tán huā yī xiàn ]
釋義:曇花:即優曇缽花,開放時間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了壹下,很快就消失。
出處:《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壹現耳。”
例句:壹位長輩告誡他,不要做“~”式的人物。
2.過眼煙雲 [ guò yǎn yān yún ]
釋義:從眼前飄過的雲煙。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視。後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出處:宋·蘇軾《寶繪堂記》:“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復念也。”
例句:個人名利對於 *** 員來說,不過是~。
3.黯晦消沈 [ àn huì xiāo chén ]
釋義:指湮沒消失。
出處:蔣智由《序》:“凡有絕大之戰爭,往往賴有雄偉之文,淋漓之詩歌,而後其印象日留於國民心目之間。否則,不數年間而黯晦消沈以盡。”
4.轉瞬即逝 [ zhuǎn shùn jí shì ]
釋義:轉瞬:轉眼,形容時間短促。逝:消逝,消失。形容很快就會失去或消失。
出處:劉心武《鐘鼓樓》。
5.稍縱即逝 [ shāo zòng jí shì ]
釋義:縱:放;逝:消失。稍微壹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時間或機會等很容易過去。
出處: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若寬而生玩;則不惟未戒者不戒;即已戒者亦必復食;稍縱即逝;恐不可挽。”
例句:時間~,我們必須分秒必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