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揭秘古代宮女們如何為帝王守陵 真相驚人

揭秘古代宮女們如何為帝王守陵 真相驚人

把守陵作為制度始於西漢。不僅皇帝死後 要命令那麽多宮女去陪著他,有時候皇後、太後單獨下葬,也會安排壹定數量的守陵宮女。西漢初年,呂後妒恨劉邦的寵妃,在高祖駕崩之後,呂後便把那些沒有生 育子嗣的嬪妃打發到陵園去居住。漢武帝後宮人數膨脹,他死後,守陵的嬪妃宮女人數更多。

西漢成帝的 班婕妤,為了避免趙飛燕姐妹的加害,主動到長信宮侍奉太後以求避禍。在成帝死後,班婕妤就到陵園守陵至死,死後葬入陵園。《漢書》卷97下《外戚傳》: “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園陵。”傳中還錄有班婕妤的壹篇賦,其中寫到:“永終死以為期,願歸骨於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

西漢的皇後獲罪被廢,也被送到陵園。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在成帝暴亡之後過了幾年被廢,遣往延陵守陵,她不堪受辱,於是自殺。東漢皇帝駕崩,“諸園貴人” 即隨“大行皇帝”靈柩遷徙陵園。所謂“諸園貴人”,《漢書·安帝紀》註雲:“謂宮人無子,守陵園者也。”因為沒有子嗣被安排去守陵的宮女就叫“諸園貴 人”。

而所謂“無子”者,可能根本就沒有被皇帝臨幸過,可能臨幸過但是沒有懷孕,也可能曾經生育但孩子不幸夭折。另外,壹些女子在後宮 爭寵鬥爭中失敗,得罪,於是也被派去守陵。據《東漢會要》卷2《諸園貴人》,和帝葬後,宮人入園守陵,在妃嬪中地位頗高的貴人也在其列,如馮、周兩位貴 人。

曹操在建安15年(公元210年)於鄴城(今河北臨漳)修築銅雀臺,臺上有屋120間,鑄大銅雀於樓頂,為其 晚年宴樂之所。據《文選》卷60,陸機《吊魏武帝文》引《魏武遺令》:“妾與伎人,皆著銅雀臺,於臺堂上施八尺床繐帳,朝晡上酒脯粻糒之屬。每月朝十五, 輒向帳前作妓。汝等時登臺,望吾西陵墓田。”曹操立下遺囑,命令在他死後他的小老婆和宮中的歌舞伎定期要對著他的墳墓歌舞。

在唐代,這種被安排守陵的宮廷婦女也有很多,據《資治通鑒》卷249,《唐紀·宣宗大中十二年》胡三省註引宋白雲:唐制,“凡諸帝升遐,宮人無子者悉遣 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櫛,治寢枕,事死如事生。”韓愈《豐陵行(順宗陵也,在富平縣東北三十裏)》:“設官置衛鎖嬪妓,供養朝夕象平居。” 守陵的宮人要在山陵伺候死後皇帝的日常起居,把死人當作活人伺候。

雖然很多詩歌別有寄托,但是詩人畢竟對守陵後宮女性的不幸命運寄予普 遍而深切的同情,對如此殘酷的制度也進行了壹定程度的抨擊。在唐詩中有近百首反映守陵宮女生活的作品,怕諸位看得頭大,把好不容易整理出來的詩句先刪掉十 分之九。守陵的宮人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向死者表演歌舞。歐陽詹《相和歌辭·銅雀妓》:“妝容徒自麗,舞態閱誰目。惆悵繐帷前,歌聲苦於哭。”“繐帳”、 “繐帷”指的是靈帳、靈幔。唱得比哭得還慘。

鄭愔《相和歌辭·銅雀臺》:“舞餘依帳泣,歌罷向陵看。”歌舞之後對 著陵墓掉眼淚,不是為死去的皇帝哭,是感嘆自己命苦。張氏琰《相和歌辭·銅雀臺》:“君王冥寞不可見,銅雀歌舞空裴回。”唱的再好,跳的再好,那已經閉眼 的君王也看不到了。郭良驥《鄴中行》:“只今惟有西陵在,無復當時歌舞人。”陵寢雖在,但當年那些對著曹操的西陵表演歌舞的美女們早就化作塵土了。世事無 情呀!功業安在呵!

詩中除了寫到這些守陵宮女強作歡笑表演歌舞,還強調她們過的是壹種生不如死的生活。羅隱《銅雀臺》:“只合當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哪怕當時為君 王以身殉葬都比這種守陵命運要好,沒有人身自由,守陵到死,花都雕謝,人也憔悴。張氏琰《相和歌辭·銅雀臺》:“青苔無人跡,紅粉空相哀。”幾乎沒有人到 陵園來,極度寂寞無聊,美女們相對傷心,終究枉然。

杜牧《奉陵宮人》):“相如死後無詞客,延壽亡來絕畫工。玉顏不是黃金少,淚滴秋山 入壽宮。” 即使有錢有貌,買不到大才子司馬相如為陳阿嬌寫的詞賦,也難以賄賂毛延壽把畫像美化,不得不流著眼淚去守陵。詩人們對守陵的宮人寄予無限同情,亦借古諷 今,對造成這種悲劇的當權者進行婉諷,乃至譴責。

古代帝王陵墓中十二大陪葬寶物帝王陵墓內有千奇百怪的陪葬 品,除了金銀財寶之外,還有壹些陪葬品也是價值連城。可能當初的墓葬主人沒有想到隨他入墓的物品有多大價值,但是對於後人來說,這是了解當時歷史狀況的重 要依據。例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是研究重要的商周歷史的重要依據;例如,碑刻、字畫、瓷器、陶器,這上面附錄的文字,隨時都可能透露出重要的信息。前段時 間河南安陽出土的“曹操墓”,其判斷依據之壹就是墓內石牌上面的“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銘文(這壹觀點目前遭受質疑,本文對此不做評價)。當然還有壹些陪 葬品為我們所不齒,鮮明的例子就是用活人陪葬,這應該算最為昂貴的陪葬品。

陪葬寶物壹:甲骨

由發掘甲骨而發現的殷墟

甲骨就是中國古代占蔔時所用的龜甲和獸骨。其中龜甲又被稱為蔔甲,多用龜的腹甲;獸骨又被稱為蔔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豬、虎骨及人骨。因而,蔔甲和蔔骨,被合稱為甲骨。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了占蔔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時期的甲骨上還契刻有占蔔的文字——甲骨文。甲骨作為陪葬 寶物,主要是在商朝時期。在商代,宮廷裏會有壹位地位極高的占蔔官,他平時會準備好甲、骨,每當商王要決定壹項活動,或詢問壹件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拿出壹 片甲或骨,在其背面挖上槽或鑿上幾個洞;然後用燃燒的木枝去炙,炙到壹定溫度,甲或骨會“蔔”的爆開壹些裂縫。占蔔官根據這些縫的深淺或走向來判斷天意, 並向國王報告。國王即據此決定壹切行動。事後,占蔔官還要把該事的結果刻在這片甲骨上。這便是甲文,又稱甲骨蔔辭,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

甲骨本身非常珍貴,因為它能預知吉兇,乃至生死,而且甲骨通常與巫術結合,所以商王希望死後也能帶上這些寶物,可以得到鬼神的保佑,另外也是希望自己在未知的死亡世界裏能夠得到安慰和寄托。

甲骨文的發現純屬偶然。1899年,清王朝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從壹味中藥“龍骨”上面,發現了壹種不認識的古代文字。經過研究得知,這種“龍 骨”有的是龜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後來,人們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由於最先發現甲骨文的是王懿榮,因此,他也被譽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但是,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對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以後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 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壹帶。於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先後***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並於 1913年精選出兩千多片編成《殷墟書契》(前編)出版,隨後又編印了《殷墟書契菁華》(續編),為以後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實際上,甲骨文的發現之地——安陽小屯村壹帶,為商之首都,***經歷了八代十二王,歷時273年。後人稱這段歷史為殷朝,因而此地也被稱為殷都。殷都被西周廢棄之後,便逐漸淪為廢墟,後人稱之為“殷墟”。

殷墟占地面積約24平方千米,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壹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城市的布局嚴謹而合理。同時,從其規模及出 土文物來看,它不僅是當時全國,而且是東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千百年以後,商王大墓的陪葬品甲骨,隨著氣候的變遷與時間的推移,才逐漸出現在了農民 耕種的地面上。當地農民發現這種骨頭以後,便認為是古代龍的骨頭。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這種骨頭具有止血等作用,尤其是用這種骨頭的粉末來治療外傷和壹些 婦女病,療效更為顯著。因此,他們便將其收集起來賣到藥店。在被王懿榮“發現”以前,千百年來,被吃掉的“龍骨”——甲骨文不知有多少。

繼羅振玉之後,又有許多著名的學者,對甲骨文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遂形成壹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董作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並稱為“甲骨四堂”,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壹代宗師。

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詳細記載了商王朝的世系和歷史。過去,史學界有許多人對這些記載將信將疑,直到甲骨文的發現,才終於將其看做信史。

半個多世紀以來,殷墟出土的帶字甲骨***約16萬片之多,所用的單字也有4500多個。它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發現自成體系的壹種最古老的文字,與埃及的“聖書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幾乎同時。

甲骨文的發現,對於研究商周時期的歷史卻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長眠於地下的王公貴族們,肯定不會相信,後人對於甲骨的興趣,竟然遠遠大於同期出土的青銅器。

陪葬寶物二:青銅器

曾被炸成20塊的四羊方尊

青銅器,作為商周時期的又壹大陪葬寶物,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也頗多,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同時,在商王的墓 葬中,陪葬有大量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部分是用來祭祀祖先和鬼神,也有的是日常生活用品,比如酒器,等等。又如,在我國西南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就發現了很 多青銅器,這其中包括人面立人青銅器,以及造型奇特的青銅樹等。此外,青銅器的制作還需要高超的合金技術,掌握好鉛、銅、錫的比例,才能鍛造出質量上乘的 青銅器。所以,把青銅器作為陪葬品,壹方面說明了墓主的地位和等級;另壹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對鼎器文化的崇拜。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的青銅器,屬於祭祀用的禮器,也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

四羊方尊,重34.5公斤,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此外,頸部高聳,四 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四角各塑壹羊。其中,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器外,羊身與羊腿則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 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 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壹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範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 掩蓋合範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四羊方尊在地下沈睡了三千多年以後,在1938年4月,被湖 南省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的村民姜景舒發現。由於四羊方尊有著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姜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於是,很快就有源源不斷的人前來參 觀、撫摸。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損壞,姜景舒不得不請當地鄉紳出面維持秩序。只是防不勝防,方尊壹個羊頭的細小的角尖還是被弄掉了,再也沒 找回來。

同年5月,黃材鎮的壹位名為張萬利的古董商以400塊光洋購得四羊方尊。但是,這400塊光洋到了姜景舒手裏,實際只有248塊——中間已經經過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

張萬利買進四羊方尊以後,很快便轉手到了長沙,隨即被當時的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收藏保管。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為躲避戰亂,西遷到湖南西部的沅陵縣。不久,四羊方尊就在日軍的空襲中,碎成二十多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