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次銅山途中先寄溫州韓使君
亂山滄海曲,中有橫陽道。
束馬過銅梁,苕華坐堪老。
鳩鳴高崖裂,熊鬥深樹倒。
絕壑無坤維,重林失蒼昊。
躋攀寡儔侶,扶接念輿皂。
俯仰栗嵌空,無因掇靈草。
梯窮聞戍鼓,魂續賴丘禱。
敞豁天地歸,縈紆村落好。
悠悠思蔣徑,擾擾愧商皓。
馳想永嘉侯,應傷此懷抱。
註釋“橫陽”,在福鼎市北向,即今浙江省蒼南、平陽兩縣及泰順的部分地。周武則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從江南道溫州安固縣(縣境包括今浙江平陽、蒼南、瑞安、文成、泰順)析出復置,以其地有陽嶼即橫嶼故名。
“銅山”,即今福鼎市。宋以後寫作“桐山”。《福寧府誌》卷四上《地理誌·山川·福鼎縣》:“桐山,即今縣治,平坡寬曠。舊多桐,故名。左右兩溪夾岸,亦名桐川。”然而,據陳陶這首詩,所謂“桐山”,系“銅山”之音詐;名“銅山”,因該地石色如“銅”,或色如銅的石梁橫亙在溝壑上,而不是“舊多桐”;唐人所說的“銅山”,也不是單指今福鼎“縣城所在地”,而是詩人翻山越嶺,遵海而南,過了“橫陽”,從而進入有“銅梁”的那片山區的地名,即相當於今福鼎全境。銅是淡紫紅色或紅色,今福鼎市和霞浦縣大部在唐時又合稱為“赤岸鄉”(詳見拙作《空海是在霞浦赤岸村入唐嗎?》,載1999年9月15日《閩東日報》)。由此可見,“赤岸”壹名的由來,與福鼎這地方的石色有關。
在唐代,從今福州前往京城長安的行走路線,主要有兩條。壹條是直線,即由福州出發,經南平、崇安,越武夷山,進入江西,順江而下入彭蠡湖,出湖口入潯陽江;逆水上溯至漢口,再沿漢水直上,由商州越秦嶺抵長安。壹條是曲線,即由福州出發,經南平、浦城,越過仙霞嶺,進入浙江的江山,壹路直下杭州;經江南河,北上渡長江,由山陽瀆轉淮河、汴河,經開封、洛陽,到達長安。如今,有了陳陶《旅次銅山途中先寄溫州韓使君》等詩作證,我們可以大膽地宣布:從福州前往唐都長安,其實還有“第三條”的行走路線,即經連江、寧德、福安白馬港(晚唐稱黃崎港)、霞浦楊家溪、福鼎分水關壹帶,而通浙江平陽、溫州、樂清,此後便是當時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的著名的“唐詩之路”了。 2.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翻譯唐軍將士誓死橫掃匈奴奮不顧身,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
真可憐呵那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還是少婦們夢中相依相伴的戀人。
賞析《隴西行》***四首,這是第二首。首二句寫將士忠勇,喪亡甚眾;末二句寫犧牲者是春閨少婦日夜盼望歸來團聚的情人。全詩反映了唐代長期征戰帶給人民的痛苦和災難,表達了非戰情緒。三、四兩句,以“無定河邊骨”與“春閨夢裏人”比照,虛實相對,宛若電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詩情淒楚,吟來潸然淚下。
首二句以精煉概括的語言,敘述了壹個慷慨悲壯的激戰場面。唐軍誓死殺敵,奮不顧身,但結果五千將士全部喪身“胡塵”。“誓掃”、“不顧”,表現了唐軍將士忠勇敢戰的氣概和獻身精神。漢代羽林軍穿錦衣貂裘,這裏借指精銳部隊。部隊如此精良,戰死者達五千之眾,足見戰鬥之激烈和傷亡之慘重。
接著,筆鋒壹轉,逼出正意:“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這裏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系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征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知道親人死去,固然會引起悲傷,但確知親人的下落,畢竟是壹種告慰。而這裏,長年音訊杳然,人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認為,此詩化用了漢代賈捐之《議罷珠崖疏》“父戰死於前,子鬥傷於後,女子乘亭鄣,孤兒號於道,老母、寡妻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裏之外”的文意,稱它“壹變而妙,真奪胎換骨矣”。賈文著力渲染孤兒寡母遙祭追魂,痛哭於道的悲哀氣氛,寫得沈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寫家人“設祭”、“想魂”,顯然已知征人戰死。而陳陶詩中的少婦則深信丈夫還活著,絲毫不疑其已經死去,幾番夢中相逢。詩意更深摯,情景更淒慘,因而也更能使人壹灑同情之淚。
這詩的跌宕處全在三、四兩句。“可憐”句緊承前句,本題中之義;“猶是”句蕩開壹筆,另辟新境。“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裏人”,壹邊是現實,壹邊是夢境;壹邊是悲哀淒涼的枯骨,壹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壹個“可憐”,壹個“猶是”,包含著多麽深沈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贊賞此詩後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責前二句“筋骨畢露”,後二句為其所累。其實,首句寫唐軍將士奮不顧身“誓掃匈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寫五千精良之兵,壹旦之間喪身於“胡塵”,確實令人痛惜。征人戰死得悲壯,少婦的命運就更值得同情。所以這些描寫正是為後二句表現少婦思念征人張本。可以說,若無前二句明白暢達的敘述描寫作鋪墊,想亦難見後二句“用意”之“工妙”。 3.贈溫州韓使君
康樂風流五百年,永嘉鈴閣又登賢。
嚴城鼓動魚驚海,華屋尊開月下天。
內使筆鋒光案牘,鄢陵詩句滿山川。
今來誰似韓家貴,越絕麾幢雁影連。 4.閑居寄太學盧景博士
無路青冥奪錦袍,恥隨黃雀住蓬蒿。
碧雲夢後山風起,珠樹詩成海月高。
久滯鼎書求羽翼,未忘龍闕致波濤。
閑來長得留侯癖,羅列楂梨校六韜。 5.贈漳州張怡使君
舊德徐方天下聞,當年熊軾繼清芬。
井田異政光蠻竹,符節深恩隔瘴雲。
已見嘉祥生北戶,嘗嫌夷貊蠹南薰。
幾時征拜征西越,學著縵胡從使君。 6.贈容南韋中丞
普寧都護軍威重,九驛梯航壓要津。
十二銅魚尊畫戟,三千犀甲擁朱輪。
風雲已靜西山寇,閭井全移上國春。
不獨來蘇發歌詠,天涯半是泣珠人。 7.投贈福建路羅中丞
越艷新謠不厭聽,樓船高臥靜南溟。
未聞建水窺龍劍,應喜家山接女星。
三捷楷模光典策,壹生封爵笑丹青。
皇恩幾日西歸去,玉樹扶疏正滿庭。 8.贈江南李偕副使
世祿三朝壓鳳池,杜陵公子漢庭知。
雷封始賀堂溪劍,花府尋邀玉樹枝。
幾日坐談誅叛逆,列城歸美見歌詩。
從軍莫厭千場醉,即是金鑾寵命時。 9.賀容府韋中丞大府賢兄新除黔南經略
蓬瀛簪笏舊聯行,紫極差池降寵章。
列國山河分雁字,壹門金玉盡龍驤。
耿家符節朝中美,袁氏芝蘭閫外香。
烽戍悠悠限巴越,佇聽歌詠兩甘棠。 泉州刺桐花詠兼呈趙使君
仿佛三株植世間,風光滿地赤城閑。
無因秉燭看奇樹,長伴劉公醉玉山。
海曲春深滿郡霞,越人多種刺桐花。
可憐虎竹西樓色,錦帳三千阿母家。
石氏金園無此艷,南都舊賦乏靈材。
只因赤帝宮中樹,丹鳳新銜出世來。
猗猗小艷夾通衢,晴日熏風笑越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