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葬花》是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女主人公林黛玉朗誦的古詩。
原文:花雕謝,花滿天飛,紅消香斷誰憐?
遊絲柔飄春亭,落絮輕觸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日黃昏,愁容滿面。
用手把花鋤出繡簾,壹次次忍受落花。
柳榆莢來自麥草,無論桃浮與李飛;
桃李可以明年再送。明年的閨房妳認識誰?
三月香巢已築,梁間燕太無情!
雖然明年可以啄花啄毛,但人去空巢不容易。
花已經枯萎雕零,風讓它漫天旋轉。鮮紅的顏色已經褪去,香味也消失了。誰同情它?柔軟的蜘蛛絲似乎斷了又連起來,飄在春天的樹間。漫天散落的柳絮隨風而來,掛滿了繡花窗簾。
閨中少女如此惋惜去年春光。充滿憂郁,悲傷無處安放。拿著鐵鋤頭鋤著花,我撩起簾子,走到園子裏。花園裏到處都是鮮花。我怎麽能忍受在它們上面走來走去?
輕浮的柳絮,淺薄的金錢,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不管桃花落,梅花飛。來年大地歸來,桃樹李樹又要發芽了。可是明年的閨房,能剩下誰?
新春三月,燕子采花,花香四溢的鳥巢剛剛建好。梁間燕,多少花蹉跎,多無情!明年花開的時候,還可以捧著花花草草。怎麽能指望主人已經死了,老巢已經倒了,只剩下梁空。
《葬花》以遞進的方式展現了林黛玉的內心世界,可以說預示了這個賈家和她自己的命運。它是林黛玉壹生經歷的全部哀歌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塑造黛玉藝術形象、展示其人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擴展數據:
《葬花》詩在風格上模仿初唐宋體,名為詠花,實則描寫人。
全詩通過豐富奇特的想象、淒涼悲涼的畫面、強烈悲涼的情緒,展現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微妙復雜的心理活動,表達了她在生與死、愛與恨等復雜鬥爭過程中對自身存在的焦慮和對人生的迷茫感受。
它把花擬人化,把人和花相提並論,把花的命運和人的命運聯系在壹起,控訴黑暗社會中那些毀花勒死人的惡勢力。把花寫得明明白白,把人寫得實實在在,把人物的經歷、命運、思想感情融入到對景物、事物的描寫中,創造出內涵豐富、形象生動的意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全詩是林黛玉人生觀念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寫照。
全詩抒情精辟,語言如泣,聲音悲涼,字字血淚。全詩每壹個字都不是發自內心的,每壹個字都不是用血淚凝結而成的,表現了林黛玉對自己人生的體驗和感嘆。寫主人公孤傲自大的性格,在幻想自由幸福的時候,不願意被羞辱和玷汙,不願意低頭屈服。是為了它的思想價值。
百度百科-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