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意境最高的壹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誌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這裏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賞析
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汙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麽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壹和諧。
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壹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在那壹刻,似乎有***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壹起奏出,融為壹支輕盈的樂曲。
詩人歸隱之後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東籬邊隨便采菊,偶然間擡頭見到南山。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後還得回歸田園,田園也為己之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