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意象手法的詩句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的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範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裏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壹種人格的寫照。 宋人陳亮《梅花》:“壹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梧桐則是淒涼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裏,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壹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