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1648 ~ 1718)清初詩人、戲曲作家。字聘,又字季重,東唐人,岸堂人,又是聽雲山人。曲阜(今山東)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父親孔振□,崇禎六年(1633)舉人,博覽群書,多才多藝,崇尚清廉,終身不仕。
孔是孔子的後代,他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和學術,從小註重禮樂、兵書、農事等知識,還對音樂規律進行了研究,為以後的戲曲創作奠定了音樂知識基礎。
20歲左右,孔被縣政府錄取為學生。後來我參加了年度考試,沒有被錄取。但孔並沒有放棄當官的想法。他賣掉了家裏的土地,把錢捐給了壹個“案監”(郭子勝)。31歲,在縣北石門山,讀書寫字,談過去,議現在。孔少年時在石門山讀書時就關註過南明的興衰。在此期間,他曾從親友處取經,從各種記載中提煉史實,準備寫壹部反映南明興衰的傳奇。這是《桃花扇》創作的醞釀期。
康熙二十壹年(1685),35歲的孔應公爵孔之邀,外出研究族譜、闕歷誌,教授禮樂子弟,采訪教師,監制禮樂禮器,為康熙帝第壹次南巡做準備。次年,康熙親自到曲阜祭拜孔子。這是清朝統壹全國以來,第壹份最引人註目的祭奠孔子的禮物。孔任尚被選為禦前講師,撰寫經學講義,在康熙面前講授《大學》,並介紹康熙觀看孔琳的“聖跡”。因為講學和導遊可以稱旨,康熙就提拔他為國子監博士。突如其來的恩惠,頓時激發了他對清朝統治者的感激之情。他對“不期而遇”受寵若驚,準備了“狗會報答馬,前途無牙”,充分體現了這位儒生對新統治者的依附態度。
康熙二十四年(1658)初,孔進京,正式走上仕途。他還沒來得及施展他的儒術和經濟學才能,七月初,他就奉命和工部侍郎孫壹起前往淮陽,幫助疏通黃河河口。孔期望成為壹名朝廷官員,這意味著“清華想要天津”,但現在他感到失望,壹旦他旁邊的漁民,並與海鷗和蒼鷺作伴。孔在淮陽生活了四年,有背井離鄉、被官吏囚禁、受盡折磨的感覺。他目睹了河道治理的險峻重復,官員的揮霍腐敗,人民痛苦的哀號,寫下了630多首詩,編成《湖海集》。這些作品擺脫了早期宮體詩、娛樂、贊美聖人的不良傾向,深刻反映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認識。
淮陽地區是明清之際政治軍事鬥爭的重要地區。在這裏,孔把停在了南明河以北的河防之地。爬揚州梅花嶺,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他路過了明故宮,參觀了明陵,遊覽了秦淮河,登上了燕子磯。他特地去了棲霞山的白雲寺,參觀了壹番。
道士張耀星,被寫進桃花扇。這說明孔正在積極探索《桃花扇》的創作。此時,他還結交了聚集在這些地方的明遺民,包括與明末政治鬥爭關系密切或與清政權不合作的毛祥、黃雲、鄧漢儀、許、龔賢、石濤等。他們談論過去和現在,他們走得太近了。有時候,“他們說的壹切都變了”,但他們保守秘密,而不是“當外人”。《淮陽四年》既是孔對現實認識的深化期,也是《桃花扇》創作最重要的思想和素材的準備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孔回京,開始了10年的在京為官生涯。前五年還是國子監博士,三十四年(1695)升任戶部主任,受命監督寶泉局鑄幣。三十九年三月(1700)任住建部廣東司外交部長,同月被免職。在此期間,雖然他結束了在湖和大海中的生命,但他總是受到冷遇,他不能充分發揮他自稱的嚴觀拯救時間的能力。在10年間,他寫下了《岸堂稿》、《長留集》(與劉合著)等詩篇,並壹直感嘆自己窮而有成就。“彈指十年尚冷,過門弄堂是芒果鞋”,這是對他10年官場境遇的總結。毫無疑問,這些哀怨並沒有擺脫個人仕途變化的感覺,但有些詩卻加深了其思想深度,如否定君主的“造化”,揭露官爭,指出“盛世”即“濁世”,都表現出對康熙在逆境、險惡的官場動蕩、黑暗渾濁的現實等時代所謂報恩的更清晰的認識。所以他在東陸出生的時候,就裝作“在燕市,壹個人唱的時候不叫”,可見他難以抑制的憤怒。
孔是壹位具有道統思想傾向的學者。他需要依附於統治階級。他曾經對康熙皇帝深懷感激。但他因受挫而對清廷統治派不滿,逐漸對康熙的“知行合壹”表示懷疑。他希望經世致用,施展才華,並不羞於談仕途經濟,但他依然在濁流中保持著自己的感悟,對歷史和現實有著自己的看法。他時而謳歌新王朝,時而思念祖國;有時我依附新富,有時我和老朋友交朋友。清初復雜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形成了他復雜多變的思想立場。這是孔從事戲曲創作時的心態。
康熙三十年(1691),孔買下了唐代著名樂器小。三十三年(1694)與顧材合作完成了他的第壹部傳奇小雷虎。作品以梁厚本購買小雷虎、鄭瑩瑩扮演小雷虎為線索,表現了壹代文人的苦悶,歌頌了鄭瑩瑩不貪富貴、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作品著重描寫皇帝的昏庸,藩鎮的霸道,權臣宦官的跋扈和沖突,反映了唐代元和與程誌鍇之間的朝政腐敗。在史料的選擇上,劇本充分註重重大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許多人物和事件“斑斑點點”;但在具體人物(如梁厚本、鄭瑩瑩)與劇情發展的關系上,正在進行大膽的虛構。該劇是孔創作《桃花扇》之前的壹個探索性成果。為《桃花扇》的創作提供了藝術經驗。
經過10年的苦心經營和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孔完成了他的傳奇歌劇《桃花扇》。壹會兒“王公薦士紳,皆借貸”,壹會兒臺上表演“老無虛日”。它的出現標誌著繼湯顯祖之後,中國戲曲文學的發展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他和洪壹起成為清代最著名的戲曲作家。
郁芳應該是梁羽生的內線。為了避免傷害,郁芳去了淮南,投奔史可法,在那裏擔任軍務參贊。沈嘉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禎自縊,馬士英、阮大鋮等大臣在南京會見斧王,建立南明朝廷。昏君□吾不理國事,求歌舞。馬士英、阮大鋮屢次加害,但堅貞不屈,矢誌不渝,血染桃花,酒席上罵罵咧咧,軟禁在家。回歸正方域
《桃花扇》的思想意義在於,在明朝滅亡後,孔第壹個以戲曲的形式展現了晚明復雜的社會和民族矛盾,評價了南明的歷史,藝術地總結了這壹歷史教訓。但孔由於其階級立場和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歪曲了農民革命與明朝的矛盾,回避了清兵入關南下的暴行,有時甚至為清統治者洗白,損害了這壹總結的正確性和深刻性。但作品揭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敗,暴露了上層統治集團與軍事領袖之間的尖銳矛盾,刻畫了馬士英、阮大鋮迫害清王朝和無辜百姓的猙獰面目,鞭撻了他們在民族危機時刻的投降主義本質。在表現正面人物方面,孔描寫了民族英雄史可法抗擊清兵的決心,表現了他“改朝換代”後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作者贊揚了李關心國家命運、反對惡勢力的可貴氣節,肯定了民間藝人劉敬亭、蘇昆生不惜代價挽救國家危亡的正義感和民族氣節,以及他們與其他妓女、藝術家、書商壹起反對強權、關心國家大事、不順從人民的行為。在正反人物的強烈對比中,人們可以看到明朝的傳承“延續了三百年,對誰,對什麽,對哪壹年,對哪裏?”《桃花扇序》山河陷落、地圖變更的歷史悲劇,喚起了當代人對祖國的情懷,喚醒了潛在的民族意識。
《桃花扇》的藝術成就《桃花扇》取得了許多藝術成就。
在戲劇結構上,孔通過侯、李的愛情線索,特別是通過壹把象征他們愛情命運的扇子,將壹個戲劇性的情節與壹部內容龐大的南明興亡史有機地聯系起來。從給粉絲壹個承諾開始,他們的愛情就被置於明末清朝與閻黨激烈鬥爭的政治漩渦中。由於鬥爭的加劇,侯、李被迫分家,在結構上發展了由朝宗(、)和相連的兩條線索:通過朝宗四處奔走的路線,寫出了南明基層創建、四鎮內訌等重大事件和矛盾。以被欺淩為主線,描寫了、馬、阮等人的腐敗行為。這兩條線索,“爭分奪秒其憂,宴遊飄香。”壹生壹次,就是整個節目,南朝治亂是什麽?“這反映了南明朝廷內外,上下的廣闊歷史畫卷。最後,作者擺脫了生死團圓的刻板印象,以張道師撕範與侯、李入道的愛情悲劇,烘托了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作者以“以離合之感寫興亡之感”的獨特思路,在明代以來發展得很好的愛情劇、時事劇的基礎上另辟蹊徑,成功地將愛情描寫與政治鬥爭結合起來,使戲劇結構精細、宏大、新穎,將傳統的愛情劇、時事劇提升到壹個新的高度。
孔是壹位善於刻畫人物的戲劇家。他善於在重大現實矛盾中展現人物性格,也善於通過壹句臺詞、壹個微笑的細微細節展現人物性格。他善於從人物對同壹事物的不同態度中開發人物的內心世界,善於用濃淡不同的筆墨塑造藝術形象。《桃花扇》中的人物都有獨特的個性,如李崇尚清正廉明,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關心國事,熱心俠義的劉敬亭;施可法,化險為夷,慷慨赴死;魅力四射,妥協無力的侯方域;還有楊龍友,既討人喜歡又世故。他們都有不同的內心世界和笑容。特別引人註目的是,作者不僅塑造了不同類型的人物,還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壹些復雜的人物寫在了同壹個類型裏。作為妓女,李不同於李和邊玉京。作為壹個藝術家,劉敬亭不同於蘇昆生和丁繼芝。作為軍事將領,左良玉不同於高捷和龔德公。作為壹名大臣,阮大鋮與馬士英不同。侯方域、楊龍友等復雜人物的成功,顯示了作者對人物性格的深刻把握和在復雜的歷史條件下描寫復雜人物的傑出能力。在對人物的描寫上,孔力圖將人物的歷史作用與自己的愛恨情仇統壹起來。在對待他們的不同態度中,表現出作者進步的歷史觀。這種鮮明的傾向性,表現手法的多樣性,人物描寫的恰如其分,形成了《桃花扇》人物形象的顯著特點。
《桃花扇》是壹部歷史劇。作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探索歷史的真實性,達到了“政事得失,學者聚散,時地考據,不找借口”的境界。堪稱當時歷史舞臺上的壹部“忠實史”。它的出現極大地發展了歷史劇忠於客觀史實的傳統。但《桃花扇》不是歷史教科書,它的突出成就在於作者從戲劇藝術的要求出發,完美地統壹了歷史與藝術的真實性,史實成為最能體現藝術要求的骨架,必要的藝術加工也更深刻地反映了歷史的本質。如作者為了塑造李形象,虛構了潑扇、染扇、咒宴、入宮等重要情節。,使人物更豐滿,更能反映人民的意願;為了反映國破家亡的悲劇,孔改兩朝出家。他雖然隱瞞了侯方域的行為,但卻概括了明末清初壹些文人的普遍道路。作者對史實的加工和虛構,大多使情節更加凝練,人物更加典型,戲劇特色更加鮮明。
《桃花扇》的語言兼具戲劇性和文學性,實現了戲劇與文學的統壹。作者寫了很多抒情性和個性都很強的歌詞,把嘉賓對話寫得認真細致,這在古代傳說中也是不多見的。這些都使《桃花扇》成為明清傳奇戲曲的代表作。
《桃花扇》手稿出爐9個月後,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孔以“謎”為由罷官。確切原因不得而知。時至今日,人們從《為作歌》作者的詩中推測,官員的免職可能與《桃花扇》的內容有關,如“吾命忽被言恨,口被守口如瓶之人謗”及友人贈詩等。這個推論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由於《桃花扇》演出時間較長,其出版並未被禁止,有人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認為玄機與《桃花扇》無關。真正的原因需要確鑿的證據才能找到。
康熙四十壹年(1702)末,孔悲憤交加,回到家鄉,過著清貧寂寞的生活。其中,他曾在山西平陽、河南大良、湖北武昌等地短暫漫遊,做過侍從,最後在抑郁癥中死於曲阜。
孔任尚的作品中沒有《宮詞》、《顏路》、《呂祿拙見》、《唐吉》、《解庵唐吉》、《安堂文集》、《婉約詞》、《徐階通陸鋒》、《祖庭新記》,但有壹部分流傳下來。現存的詩集有《石門山集》、《湖海集》、《長流集》、《賞金書》、《任銳錄》等。和孔最近的鄰居,是的詩集。戲劇作品全部保留。《桃花扇》有康熙刻本、蘭本、西苑本、暖紅室本和梁啟超註釋本。最近,還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王緝思和蘇煥忠。
文獻學
王偉林編輯。《孔詩集》,中華書局,北京,1962。
《桃花扇》,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62。
袁:《孔年譜》,山東人民出版社,濟南,1962。(趙蔣菊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