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南方偃革的上壹句:人當萬兵城。詩詞名稱:《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本名:張九齡。字號:字子壽號博物。所處時代:唐代。民族族群:漢人。出生地: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出生時間:673年或678年。去世時間:740年。主要作品:《感遇》《感遇》《感遇》《感遇》《望月懷遠》等。主要成就:為開元盛世做成重大貢獻。
我們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朔南方偃革”的詳細介紹:
壹、《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的全文點此查看《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的詳細內容
宗臣事有征,廟算在休兵。
天與三臺座,人當萬兵城。
朔南方偃革,河右暫揚旌。
寵錫從仙禁,光華出漢京。
山川勤遠略,原隰軫皇情。
為奏薰琴唱,仍題寶劍名。
聞風六郡伏,計日五戎平。
山甫歸應疾,留侯功復成。
歌鐘旋可望,衽席豈難行。
四牡何時入,吾君憶履聲。
二、註解
宗臣:世所宗仰的名臣。
廟算:帝王的謀略。這句說,朝廷的策略是要休戰。
三臺:三公,唐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雖無實權,但為大臣的最高榮銜。
朔南:指朔方南邊。
偃革:偃,停,止息;革,指士兵穿的甲胄,此借指士兵。偃革,停止戰爭。
河右:即河西。指黃河以西的地區,相當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壹帶。
揚旌:指發生戰事。
寵錫:恩賜。
仙禁:指皇宮。因禁衛森嚴,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稱。
光華:光彩明麗。
漢京:此指長安。
原隰:廣平低濕之地,此指朔方各地。
軫:盛多。
為奏薰琴唱:《寧夏古詩選註》作“為奏熏琴倡”,此據其他版本改。
聞風六郡伏:六郡,原指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此泛指西北壹帶。伏,降伏。
五戎:即五兵,指弓矢、殳、矛、戈、戟。此借指戰爭。
山甫:仲山甫,周宣王時為卿士,輔佐宣王中興。此借指張說。
留侯:漢初功臣張良的封爵。此亦借指張說。用典。歌鐘,編鐘。旋,很快。
衽席豈難行:衽席,此指臥席,引申為寢處之所。
四牡:《詩經·小雅》的篇名。常用來表示有功大臣的歸來。
君:指皇帝。
履聲:腳步聲。
三、張九齡其他詩詞
《感遇》、《望月懷遠》、《感遇》、《湖口望廬山瀑布水》、《感遇》。四、背景
公元722年(開元十年)舊歷四月,大唐燕國公張說作為首任朔方節度使巡邊。唐玄宗以詩送行,眾大臣奉和應制,張九齡此詩就是其中的壹首。
五、賞析
此詩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壹部分主要寫張說巡邊的歷史背景,“朔南方偃革,河右暫揚旌”說明朝廷是因為邊境發生戰事派遣燕國公巡邊。同時,“寵錫從仙禁,光華出漢京”,寫出了出京時張說的光彩。其實,張說出任朔方節度使,說白了就是貶官,作者把貶官寫得如此榮耀,壹則因為應制詩不能顯出不滿之意,二來這樣寫也是對友人的壹種寬慰。後壹部分主要贊揚張說的政治才能以及對他建功立業的期望。“聞風六郡伏,計日五戎平”,形象地說明了張說的治邊才能。“山甫歸應疾,留侯功復成”,以仲山甫與張良來比喻張說,仲山甫與張良都是古代傑出的輔弼大臣,這充分表明了作者對張說的欽佩。而結聯“四牡何時入,吾君憶履聲”說“吾君”也盼望張說早日凱旋,對張說是壹種莫大的激勵。
此詩還有壹個值得註意的地方,就是張九齡對唐玄宗興戰之心的暗中諷諫。當時唐玄宗送行詩中有“三軍臨朔野,駟馬即戎行”、“戈劍靖要荒”等詩句,表明要耀武揚威,戰服邊疆,與張九齡同時的其他大臣奉和聖制詩,大多順玄宗意,對朝廷興戰歌功頌德。而張九齡此詩開篇高擎“宗臣事有征,廟算在休兵”,指出朝廷開戰的目的不是戰爭本身而是制止戰爭。針對唐玄宗尚戰,張九齡為防微杜漸,希望能以諷諫感悟帝王興戰之心。這在“開元盛世”的背景下,實為難得。
相同朝代的詩歌
《三姑石》、《暖翠》、《贈別徐侃》、《幽恨詩》、《題賈島墓》、《天臺禪院聯句》、《長恨歌》、《憶江南》、《錢塘湖春行》、《暮江吟》。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