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誰的散文,寫得好美。我來翻譯下吧。 翻譯得好辛苦,加點分吧。
庚午年春天三月,因公出差到江村,寓居在韓家的宅院。這個地方離石門山很近,謝靈運曾經遊玩過,書中記載的《登石門最高頂》這首詩就是當時寫下的。想去遊玩,主人邀請我說:“離這裏四五裏有個華嚴洞,王羲之的書法帖子裏有‘近得華嚴石硯頗佳’的句子,就是指這個地方,何不先遊覽這裏?”於是乘坐竹肩輿沿村向西行走,籬笆之間野花彌漫,鳥兒嘰嘰喳喳,新出的竹子剛剛冒出籬笆外,非常宜人悅目。走了壹裏來路,看見壹道高高的山嶺,小路好像細蛇壹般。上下起伏,往下看,田地都在山半腰。當時下完小雨,剛剛放晴,新秧苗從水田中冒出來,參參差差,壹望去,滿眼碧綠,宛然壹副圖畫。逾過嶺去不到半裏,便是平地,主人告訴我說:“從這裏去就是華嚴路了。”遠遠看去亂山紛雜,林木蓊蓊郁郁,又走了壹裏多,松樹杉樹夾著山路的石蹬,非常崎嶇,肩輿已經不能通過,於是徒步找路上去,倚靠著山石略為休息,隱隱聽到鐘磬之聲,但藤蘿密布,看不到路,主人為我引路,穿過曲曲折折的石級,忽然看到壹個洞,圍徑有五尺左右。俯身進入,約數十步,豁然開朗,日光照射在人身上,石壁如用刀削成壹般陡峻,竹林樹木環繞。沿著山壁走去,才看到寺院,寺名為“玉泉”,以石壁上孔穴出泉水得名,有嵌在石壁間的三層樓房,想起杜甫的詩句“縣崖置屋牢(10)”以及“上方(11)重閣晚”,真是為這樣的妙境而吟詠的。寺院裏僧人邀請客人坐下,奉上清茶。山水從屋檐上落下,如跳動的珍珠,如灑開的碎玉,風聲、雨聲、琴聲、築聲,壹時間混雜壹處。檻外峰巒如拱手,如作揖,高高低低沒有壹定的形狀,東角上遠路江岸,澄澈深廣,波光蕩漾,如同壹面明鏡。從樓旁邊的小路進入,有兩個巖洞、壹個井,泉水橫流,淹沒小路,拉起衣擺才能通過,寺中僧人堅持邀請我前往,我大概不能相從了。於是告請主人回去,此時夕陽已經落在山頭。主人問我:“昔日謝靈運喜好遊山,曾經於石門住宿,華嚴洞離石門不遠,而遊人罕至,難道當時並沒有開辟出來,或是山神有有私心,讓石門顯赫,而讓華嚴隱晦嗎?”我笑他道:“今日的遊覽難道不可以彌補謝靈運的缺憾麽?”主人請我寫遊記記錄勝景,於是寫下這篇文章,交給寺中僧人。
2. 《遊南中巖洞記》翻譯桂林石山奇怪偉,東南所沒有。韓退之說:“山如碧玉簪。柳宗元說”:“拔地陡峭起來,林站四周。”黃魯直說:“公平地蒼忽然嶒峨。“近代型叔治說:“環城五裏都奇石,懷疑是虛無海上山。”都極其形象,然而,這只是說石山而已。至於暗洞的怪異,尤其不能詳細說明,相傳和九疑相通。範石湖曾遊覽了,蠟燭盡興而返。
我曾經隨桂林伯趙季仁遊其間,列火把數百,隨著以鼓吹。集市上的人從他們的人數以千計。隨後進入,申而出。進入從曾公巖,出現在棲霞洞。進入像深夜,出是白天,恍如隔在不同時代。季仁要我寫詩紀的,大概是說:“瑰麗恣意搜討,貝網青瑤房。方隘懷疑永巷,高大寬敞如華堂。玉橋橫跨溪流技巧,瓊戶正對著窗戶。仙人佛祖像仿佛,鐘鼓鏗擊撞。贔贔左看烏龜,大聲嘮叨想叫龐。丹龜高儼還安然無恙,芝田藹生香。咬千怪聚集,五色光彩絢麗燦爛。再沒有壹個灰塵在宛,只是覺得六月涼。玲瓏穿過幾路,彎曲與三湘。鬼神妙鑿刻,乾坤真混模糊。進入到深夜黑暗,出是明日光。恍惚隔世懷疑,國外很難揣量。”但始終不能完全描述的。
又曾在容州勾漏山洞天,四面的石山圍繞,中平野幾裏。洞在平地,不需要攀登,外略寬敞開闊,中的壹個暗溪穿進,因同這些,令結小木筏,蠟燭坐在上面,命令篙師撐到,曲折而行,清水無底,兩岸山石如同虎豹猿猴玃,陰森森的想要撲。走了壹裏左右,擡頭看見壹顆大星燦爛,仔細壹看才石穿壹個孔,透進天光像星星壹樣。溪水不可窮盡,於是返回。洞對面高高的山崖上,夏季中間看見荷葉田田。但不可到險峻,士人說:“有人見過荷花,那壹年壹定會大豐收。”
題記:文章結合作者的詩,以詩描寫景色,以文學敘事。引用前代賢人的詩,形容山的奇特,吟詠自己的詩,洞的怪異形狀描述。而以前者為後者鋪墊,用山偉襯洞奇。同樣是寫洞景,棲霞洞就用詩描摹畫其開敞、晶瑩如仙境;勾漏洞則用文字刻畫了曲折、陰森森的水道。詩文相互輝映,補充相處得更加明顯。
雙語對照
3. 遊顏洞記文言文答案《遊顏洞記》徐霞客 原文及譯文供參考:原文: 臨安府顏洞凡三,為典史顏姓者所開,名最著。
余壹至滇省,每飯未嘗忘鉅jù鹿也。遂由省中南過通海縣,遊縣南之秀山。
上壹裏半,為灝hào穹宮。宮前巨山茶二株,曰紅雲殿。
宮建自萬歷初,距今才六十年,山茶樹遂冠南土。又南抵臨安府。
城南臨瀘江;此江西自石屏州異龍湖來,東北穿出顏洞;而合郡眾水,亦以此洞為泄水穴也。 於是覓壹導遊者於城東接待寺。
顏洞大道,當循城而南,渡瀘江橋;導者從寺前隔江東北小路行,遂不得渡瀘江,東觀三溪會合處。由寺北循塘岸東行,塘東皆紅蓮覆池,密不見水。
東北十五裏,渡賽公橋。水自西北來,東南入瀘。
又五裏,上山,為金雞哨。哨南瀘江會諸水,由此東入峽。
峽甚逼,水傾其中,東抵洞口尚裏余。望洞頂石崖雙劈,如門對峙,洞正透其下,重岡回夾之,不可得見。
求土人導入,皆曰:“水漲流急,此非遊時。若兩月前水涸,可不橋而入;今即有橋,亦不能進,況無橋耶!”橋非壹處,每洞中水深處,輒架木以渡。
往例按君來遊,架橋費且百金,他費亦百金。 土人苦之,乘普酋兵變,托言洞東即阿迷境,叛人嘗出沒此,遂絕官長遊洞者。
余必欲壹至洞門,土人曰:“須渡江南岸,隨峽入,所謂瀘江橋大道也。”始悔為導者誤,乃舍水洞,覓南明、萬象二陸洞。
從哨東下坡,復上山登頂。東瞰峽江環峽東入,洞門即在東峽下。
余所登山處,正與其上雙崖平對,門猶為曲掩,但見峭崖西向,湧水東傾,搗穴吞流之勢,已無隱形矣。東北三裏,逾嶺脊下山。
二裏,則極東石壁回聳,如環半城,下開洞門北向。余望之有異,從之直下,壹裏,抵峽中。
壹又壹裏半,抵東壁下。稍南上,洞門廓然,上大書“雲津洞”,蓋水洞中門也。
遊顏洞以雲津為奇:從前門架橋入,出後門,約四五裏,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門延景,其上又絕壁回環,故自奇絕。余不能入其前洞,而得之重崿絕巚間,且但知萬象、南明,不復知有雲津也,誠出余意外。
遂瞰洞而下。洞底水從西南穴中來,盤門內而東,復入東南穴去。
余下臨水湄,徑之,水闊三丈,洞高五六丈,而東西當門透明處,徑可二十丈。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橋莫能行。
出水西穴,漸暗不可遠窺;東為水入穴處,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繽紛窈窕。復上出洞外,上眺東南北三面,但環壁無可上。
仍西出舊道,北上山。東壹裏,逾嶺,已陟東壁回環上。
嶺埠中東向壹裏,其地南北各起層峰,石崖時突,萬象洞即在北崖上,乃導者妄謂在南崖下。直下者壹裏,抵南崖。
壹洞東向,高四丈,水從中湧出,兩崖角起,前對為峽,水出洞破峽,勢極雄壯,蓋水洞後門也。 又東二裏,抵老鼠村,執途人問之,萬象洞在西北嶺上,即前所從下山處,洞甚深,歷降而下,底與水洞通。
余欲更至洞門,晚色已合,去宿館尚十裏。念此三洞,慕之數十年,趨走萬裏,乃至而叛彜阻之,陽侯隔之,太陽促之,導人又誤之,生平遊屐,斯為最厄阻礙矣!譯文: 臨安府顏洞***三個洞,是姓顏的典史所開辟的,最為著名。
我壹到雲南省,時刻不曾忘遊顏洞的事。於是從省城昆明往南,經過通海縣,遊覽位於縣南的秀山。
上山壹裏半,是顴彎宮。宮前有二棵巨大的山茶,名紅雲殿。
顴彎宮建於萬歷(1573-1619)初年,距離現在才六十年,但山茶樹就已經是滇南第壹了。又往南抵達臨安府。
府城南部臨近滬江;滬江從西邊的石屏州異龍湖流來,往東北穿出顏洞;全臨安府的眾多河流,也是以顏洞為泄水孔道。於是在城東接待寺找了壹名導遊。
去顏洞的大路,應當順著府城向南走,過滬江橋;導遊從寺前與大路隔江的小路往東北行,就沒能過滬江,往東觀看三股溪流會合的地方。從接待寺北沿著池塘岸邊往東行,池塘東部全是紅蓮覆蓋,密密叢叢而看不見水。
往東北走了十五裏,過賽公橋。橋下的水從西北流來,往東南註入滬江。
又走五裏,上山,是金雞哨。哨南滬江與各股水流匯合,從這裏往東流入峽谷。
峽谷十分狹窄,江水傾瀉其中,往東流到洞口還有壹裏左右。遠遠看去,洞頂兩邊如刀劈開的石崖,像門壹樣地對峙著,洞直直從門下穿過,被重重的山岡包圍挾持,無法看見。
請求當地人引導我進去,都說:“水位漲,水流急,現在不是遊洞的季節。如果在兩個月前的枯水季節,可以不架橋就進洞了;現在即使有橋,也不能進去,更何況沒有橋呢!”洞裏的橋不只壹座,洞中每壹處水深的地方,都架有木橋。
從前慣例,按察使來遊顏洞,架橋要花費將近百兩銀子,其它費用也要花費百兩銀子。當地人因此苦不堪言,便乘普名勝叛亂的機會,借口顏洞東邊的出口是阿迷州境,叛軍曾經從這壹帶出沒,於是來遊洞的官員才絕跡了。
我決心壹定要去到洞口,當地人說:“必須渡過滬江,到江南岸,順著峽谷進去,就是走所說的滬江橋大路。”我才後悔被導遊耽誤了,於是離開水洞,去尋找南明、萬象兩個陸洞。
從金雞哨往東下坡,又登上山頂。往東俯瞰,峽谷中的江水繞著峽谷往東流進洞,洞口就在東邊的峽谷下面。
我所登上的山頂,正好與洞頂兩邊的石崖平行相對,洞口仍然被曲折的山谷遮掩,只看見陡峭的石崖向。
4. 求張岱陶庵夢憶(梅花書屋)古文翻譯張岱 《陶庵夢憶 梅花書屋》陔萼樓後老屋傾圮,余築基四尺,造書屋壹大間.旁廣耳室如紗幮,設臥榻.前後空地,後墻壇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墻上,歲滿三百余朵.壇前西府二樹,花時積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對面砌石臺,插太湖石數峰.西溪梅骨古勁,滇茶數莖,嫵媚其旁.梅根種西番蓮,纏繞如纓絡.窗外竹棚,密寶襄蓋之.階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雜入.前後明窗,寶襄西府,漸作綠暗.余坐臥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輒入.慕倪迂“清閟”,又以“雲林秘閣”名之.試翻譯:陔萼樓後面的老房子倒塌後,我就將它的地基加高四尺,建造了壹大間書屋.書屋側面的耳房(正房的兩側各有壹間或兩間進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間,如同掛在正房兩側的兩只耳朵,故稱耳房)擴展了壹下,用紗櫥那樣的隔扇隔出來壹個休息間,裏面安放臥榻.書屋前後都有空地,我在後墻墻根那裏栽種了三棵西瓜瓤大牡丹花樹(西瓜瓤是牡丹花品種名,即紅色牡丹),牡丹長得比墻還高,每年都要開三百多朵花.書房正面臺基前種了兩棵西府海棠,開花時,繁茂的花朵仿佛是積聚了幾尺高的香雪,清麗可人.前院四壁有些高,於是就在墻對面砌石花臺,用太湖石樹了幾座假山,旁邊種著枝幹蒼勁古拙的西溪梅花,還有幾株雲南茶花,以嫵媚的花樹來襯托湖石假山.梅花下種著卷曲纏繞如瓔珞花樣的西番蓮覆蓋地面.書屋窗外有竹子搭建的涼棚,就種了很多寶相花(攀援薔薇)把它覆蓋起來.臺階下長著厚厚的青草,草間疏疏地點綴壹些秋海棠.書屋前後窗戶都很敞亮,窗外寶相花和西府海棠長得茂盛後,綠蔭遮住陽光,屋內顯得幽靜涼爽.我消閑休息都在這個書屋裏,不是文才風流的高雅客人,是不允許他進來的.這間書屋本來名為梅花書屋,因為我壹向傾慕倪雲林的書閣“清閟”,所以又用“雲林秘府”來命名它.。
5. 求燕喜亭記的譯文原文:燕喜亭記
韓愈
太原王弘中在連州,與學佛人景常、元慧遊。異日,從二人者行於其居之後,丘荒之間,上高而望,得異處焉。斬茅而嘉樹列,發石而清泉激,輦糞壤,燔 翳 ①,卻立而視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窪者為池,而缺者為洞,若有鬼神異物,陰來相之。自是弘中與二人者,晨往而夕歸焉,乃立屋以避風雨寒暑。既成,愈請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於古而顯於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謙受之谷”,瀑曰“振鷺②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黃金之谷”,瀑曰“秩秩③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誌其入時也。池曰“君子之池”,虛以鐘其美,盈以出其惡也。泉之源曰“天澤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詩》所謂“魯侯燕喜④”者頌也。於是州民之老,聞而相與觀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無與燕喜者比。經營於其側者,相接也,而莫值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遺其人乎?”
弘中自吏部貶秩而來,次其道途所經:自藍田入商洛,涉浙湍,臨漢水,升峴首,以望方城,出荊門,下泯江,過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嶺。猿狖所家,魚龍所宮,極幽遐瑰詭之觀,宜其於山水飫聞⑤而厭見也。今其意乃若不足。傳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弘中之德,與其所好,可謂協矣。智以謀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儀⑥於天朝也不遠矣。遂刻石以記。
譯文:太原人王弘中在連州任職,與僧人景常、元慧兩人交遊密切。有壹天,他帶著這兩人走到他居所的後邊,在山丘荒地之間,登到高處而望,發現壹處景色異常的地方。他令人砍去雜亂的茅草,壹片樹木就顯露出來;開挖山石,壹股清澈的泉水就噴湧而出;搬掉汙濁的泥土,燒掉枯死的雜樹,然後退到較遠的地方站著觀看。高出的地方突起成為山丘,低陷的地方裂開成了山谷,低窪的地方變成了池塘,缺陷的地方變成了山洞,就好像是有鬼神異物在暗地裏幫助(變成如此美景)。從此以後,弘中與這兩位僧人,清晨就去那裏遊賞,入夜卻忘了回家,於是,他就在這裏建起壹座亭屋來躲避風雨和寒暑。亭屋建成後,我請求他們讓我給這裏的景物命名。那山丘起名叫“俟德之丘”,意思是它先前壹直被淹沒而如今才顯露出來,有耐心等待的涵養。那巖石形成的山谷起名叫“謙受之谷”,石谷中的瀑流起名叫“振鷺之瀑”;谷名是說明其主人的德行,瀑名是說它的外觀。那土壤形成的山谷起名叫“黃金之谷”,土谷中的瀑流取名叫“秩秩之瀑”;谷名是說明它的外觀,瀑名是說明其主人的德行。那山洞起名叫“寒居之洞”,用於說明它合於時尚。那池塘起名叫“君子之池”,意思是池子容量大比喻主人有涵養,聚集了各種美德;池水漫出象征主人能夠排除各種惡行。那泉水的源頭起名叫“天澤之泉”,意思是說明泉水源出高尚,而下流施惠於人。把上述各種景物命名的涵義綜合起來,就給這座亭屋起名叫“燕喜之亭”,這是取《詩經》裏所說的“魯侯燕喜”的句子來頌祝它的主人。於是乎連州百姓中的年長者,聽說此事結伴前來這裏觀賞,他們說:“我們這個州的山水名揚天下,但是沒有壹處能夠與燕喜亭相媲美。在附近生活勞作的人,他們的土地與這裏連接,卻沒有人認識到這塊地方的價值。大概是上天創造出來的佳境而大地把它保藏起來,為了要送給這位應得到他的人吧?
弘中自從由吏部員外郎貶官來到連州,路途所經過的地方依次是:從藍田進入商洛,涉過湍急的浙水,到達漢水,登上峴首山,從這裏能望見方城,然後出荊門山,下長江,穿過洞庭湖,溯湘水而上,走到衡山腳下,再由郴州跨過騎田嶺。所到之處有猿猴為家的大山,有魚龍居住的江湖,賞盡了深水遠山的的種種瑰麗奇怪的景致,照說他對於山水已經是聽膩了看厭了。如今他喜愛山水之意卻仍然沒有滿足。《論語》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弘中的品德,同他的愛好,真可以說是協調壹致了。他因自己的智慧而獲得了燕喜亭這處佳境,因自己的仁德而得以在此居住,我由此而知道他被朝廷起用而離開連州進居尊貴之位的時間不會太久了。於是寫下這篇題記刻在石碑上。
6. 遊張公洞記文言文遊張公洞記
王世貞
由義興而左泛,泊湖。湖者,洞所從首徑也。夜過半,忽大雨,滴瀝入蓬戶。余起,低回久之。質明始霽。從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張生。可四裏許,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張生者,故嘗遊焉,謂余當從後洞入,毋從前洞。所以毋從前洞者,前路寬,壹覽意輒盡,無復余。意盡而穿橫關,險狹甚多,中悔不能達。余乃決策從後入。多列炬火前導,始委身壹竅,魚貫而下。漸下漸滑,且峻級不能盡受足。後趾俟前趾發乃發,迫則以肩相輔。其上隘,又不能盡受肩。如是數十百級,稍稍睹前行人,如煙霧中鳥;又聞若甕中語者。發炬則大叫驚絕。巨萬乳皆下垂,玲瓏晶熒,不可名狀。大抵色若漁陽媚玉,而潤過之。稍西南為大盤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謂床及丹竈①、鹽廩者。稍東,地欹下而濕,跡之則益濕,且益窪不可究,即所謂仙人田也。
回顧所入竅,不知幾百丈,熒熒若日中昧,時現時滅。久之,路幾斷。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過,下上凡百余級。忽呀然中辟可容萬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發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際不接者僅壹發。石狀如潛虬,如躍龍,如奔獅,如踞象,如蓮花,如鐘鼓,如飛仙,如僧胡,詭不可勝紀。余時憊,足益蹇,強作氣而上,至石臺,俯視朗然。洞之勝,至是而既矣。
張公者,故漢張道陵,或曰張果②,非也。道陵事在蜀頗著。許詢貽逸少書稱:“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③漢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豈其壹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竈、鹽米廩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烏言仙跡哉! ”
(選自《王世貞文選》,有刪改)
7. 林屋洞遊記作文林屋洞遊記五壹節,我和爸爸,媽媽去天下第九洞---林屋洞玩。
林屋洞在蘇州太湖西山腳下。當我們剛剛跨進洞口,就覺得寒氣逼人。
洞裏有水,水上有橋,清清的溪水在流動,魚兒在相互追逐,有的地方的水很清很凈,清凈得使有的人不覺得是水,而冒失地踏進去。當我們在洞中漫步的時候,不時有水從頂上的石頭縫裏滴到我的頭上,冰涼冰涼的。
洞裏的石頭千姿百態。瞧!那塊石頭像大象的鼻子,長長的,彎彎的;橋旁的幾塊石頭像秋天隨風飄落的片片樹葉。
當我們沿著光禿禿,滑溜溜的大石頭往上攀登時,石壁上掛著“小心地滑”的牌子。可是還有人摔倒在石頭上,這提醒我們要更加小心,慢慢地,步步走穩。
我覺得這次遊山看洞,好多的景色過去從沒看過。特別是水清得見到底,照見人,如果處處都能這樣,那該多好啊! 我愛這裏的山,這裏的水,愛這裏沒有汙染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