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臘八節作文600字左右

臘八節作文600字左右

 每年過年之前,還有壹個臘八節,這個節日我們也是不能忘記的,在這天我們要喝臘八粥,要祭祖祈求平安。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臘八節作文600字左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臘八節作文600字左右(壹)

 我小的時候,家境雖不很富裕,但我的母親仍會把每壹個節日都過得豐富甜美。

 記得臘月初八的前壹天晚上,母親安頓我們幾個兄妹:明天是“臘八”,要早些起來吃“臘八粥”。母親說著,像變戲法壹樣拎出壹包紅棗,我們高興得如饞貓壹般,在炕上打著滾,嘴裏還“噢噢”地叫著,想要幾粒打打牙祭,母親卻在這叫鬧中把幾顆最大的紅棗悄悄塞給了我,哦,那壹瞬間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兒了……母親準備好了薏米、小米、大米、紅豆等東西,為翌日的工作做好充分準備,然後再壹次叮囑我們早起,並說否則會變成“紅眼睛”的。

 當然這壹說法源於何處實在無處考證,因為我第二天還沒見過某個人因在“臘八”這天沒早起就變成“紅眼睛”的。“臘八”這天,母親總是起得很早,當我們還在香甜的酣夢中就隱隱聽到了那“呼噠,呼噠”的拉風箱的聲音,“呼噠,呼噠……”聽來是那麽悠揚,那麽綿長,那麽溫馨……

 天還沒有放亮,但紅彤彤的竈火將屋子映照得燦爛美麗,當濃濃的香味在屋子裏彌漫開來,母親便開始喊我們起床。當我們洗漱完畢懷著喜悅的心情端坐在炕桌前等待著母親把那香味撲鼻,色澤鮮艷的“臘八粥”盛到碗裏時,我們激動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會敞開腮幫子大嚼大吃,因為粥燙得歷害,“吸吸溜溜”的聲音響成壹片。

 哥壹邊吃壹邊還不安分地將碗裏的粥用力拋向空中,而最讓我佩服的是那被拋起來如球壹樣的粥竟每壹次都準確無誤落回到他的碗裏,簡直像耍雜技,而我學了幾次不是把粥拋到炕上就是拋到後腦勺,逗得壹家人笑不成聲。母親端著碗坐在壹邊也不管我們,只用那充滿了愛的目光凝視著我們。

 這時節,屋外往往是寒風呼嘯、冰雪嚴寒,而屋裏的我們卻沐浴在母親溫暖的目光裏,津津有味地吃著香噴噴、熱騰騰的粥,那是壹幅多麽幸福的情景啊!

 如今時過境遷,“臘八粥”已不再是孩子們垂涎的美食了。雖然現在臘八粥用的料已與以前大相徑庭,什麽桂圓、蓮子、枸杞、蜜餞等既營養又保健,十分講究,但我吃來卻總感到少了幾樣味道……哦,當我在紛繁俗塵的生活中壹身疲憊時,我多麽想沐浴在母親那溫暖的目光裏再吃她做的壹碗“臘八粥”喲!

臘八節作文600字左右(二)

 臘八節(陰歷十二月初八日),中國老百姓有吃臘八粥的傳統習俗。

 “臘八粥”又叫佛粥、福壽粥、五味粥和七寶粥。據《辭海》“臘八粥”條中雲:“十二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實造粥以供佛。其後民間亦相沿成俗。”

 相傳中國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是傳自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見到眾生受盡生、老、病、死痛苦的折磨,復不滿神權(婆羅門)的統治,因而出家修道,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這壹天,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釋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壹麻和壹米,後人不忘他所受苦難,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當日吃粥作為紀念,故“臘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各地佛寺的浴佛會、誦經等儀式,也都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用香谷、或麻、米等造粥供佛,稱“臘八粥”。

 並將臘八粥贈送門徒及善信分享,此後,臘八節吃臘八粥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據載,中國有的寺院在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金本盂,到處沿街(途)化緣,將收集的米、粟、棗、麻、果仁等材料造成臘八粥,分發給民眾,吃了據說會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人們叫它做“佛粥”。xx有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而名剎天寧寺,內有壹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寺僧每日把化緣得來的剩飯曝幹,積壹年到臘月初八煮粥,供信眾享用,稱為“福壽粥”。

 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粟等做粥,謂之‘臘八粥’。”從此,民間也稱它為“五味粥”。觸摸傳媒

 古時有些地方,偏僻窮困,民間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加,才加入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或百合等,故又稱為“七寶粥”。

臘八節作文600字左右(三)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壹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在民間,壹直流傳著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俗。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有著壹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雲遊四海。有壹天,他因饑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壹放牧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於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羅在壹起,加上壹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壹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壹口壹口地餵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後,很快蘇醒過來,並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

 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壹天,寺廟裏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後,再分給窮人食用。

 後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壹種習俗。詩人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臘八粥作為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壹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每年的臘月初八,母親都會給全家人熬壹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那時的生活很清苦,沒有太多的東西用於做粥的配料,可是母親卻總會想盡辦法給我們做上熱騰騰的臘八粥。母親把事先煮熟的紅豆、綠豆、花生和淘凈的大米、小米、黏米、芝麻壹起倒入大鍋中,蓋上鍋蓋,在竈裏架好火。待開鍋後,母親隔壹段時間用飯勺攪幾下,防止粘鍋,隨著鍋裏咕嘟咕嘟冒起的泡泡,臘八粥的香味頓時溢滿了整個土屋。

 手捧著盛滿香噴噴臘八粥的大碗,心裏感覺幸福極了。急不可耐地吃上壹口,甜甜的粘粘的滑滑的感覺讓我愛不釋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暖和溫馨,給全家人平添了壹種過年前的節日氣氛。

 那時我只是覺得臘八粥好吃,而沒有想得太多,直到之後離開了家,才越發感受到這其中承載著母親太多的辛勞,太多對子女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