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史料記載,在中國古代,由於幹旱、澇災等原因,地裏往往沒有莊稼,這就決定了當時的百姓會挨餓。在當時各種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百姓只能靠嚼樹皮、吃樹根度過災年。
說到這裏,大家壹定很好奇。為什麽當時的災民不去河裏抓魚,而是吃樹根和樹皮?
其實這壹切都要追溯到古代災害的具體情況。不同地區的人,地理環境不同,受災程度也不同。
第壹,古代災害頻發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科技有限,對於百姓來說,全靠天吃飯。可以說,當時的天氣直接決定了土地的收成。尤其對於以種地為生的人來說,自然災害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問題。壹旦遇到自然災害,他們的第壹個問題就是如何填飽肚子。
相傳古代有災,幾乎每年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災。而這些災難會給當時人民的生活帶來困擾。人們壹年辛勤勞動的成果很可能會毀於壹場大雨或幾個月的幹旱。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壹旦天災出現,就意味著壹年的辛苦白費。不僅如此,他們還要面對不同程度的饑餓。在壹些地區,人們因為自然災害而挨餓,所以他們只能輕松地吃飯。這種做法雖然極其殘忍,但也暴露了古代社會底層民眾的艱辛,這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因為受災,大部分人會去山裏采摘壹些野果等食物充饑。此外,樹皮和草根也成為普通人的食物。這些東西雖然不夠吃,但是也很難吃。最起碼,它們可以維持人類的需求,不至於餓死。
不過話說回來,災區人民為什麽不下到河裏抓魚蝦吃呢?
事實上,這與不同地區的不同災情密切相關。
第二,北方地區
在中國古代,北方地區也是經常受災的地區,北方經常出現大面積的幹旱,導致大面積的稻田顆粒無收。除了幹旱,北方偶爾也會經歷壹些洪水,但洪水在古代北方是非常罕見的。
然而,盡管北部地區有廣闊的平原,但土地非常貧瘠。這些土地本來就不能種植太多的農作物,天氣的幹擾往往導致北方大面積土地歉收。北方人口密集,缺糧必然導致災難。
北方的災難是當時統治者非常關心的問題。畢竟從古至今的政權中心都在北方的中原。為了穩定統治,統治者會派欽差帶糧食進入災區救災。雖然作用不算太大,但也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災情。
很多人很好奇,為什麽災區的人更喜歡吃樹皮和草根,而不是河裏的魚蝦。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眾所周知,北方的江湖遠不如南方。這裏的河流壹旦遭遇幹旱,大部分都處於枯竭狀態。怎樣才能抓到魚蝦?也就是說,只要壹幹旱,北方的河流就要瞎了。
但是因為當時的條件,北方較大的河流根本抓不到。如果沖進去,不僅會浪費體力,甚至會丟掉性命。即使對於災區極度饑餓的人來說,這樣失去生命也是得不償失的。所以北方受災地區大部分人會選擇吃樹皮草根,勉強生存,或者等待朝廷的救災。他們在河裏抓魚蝦是沒有用的。
第三,南方地區
古代南方地區,尤其是江南,有?魚米之鄉?好名字。對於南方人來說,他們比北方人幸福多了。首先,他們不會遇到所謂的幹旱。雖然經常發生洪水,但對南方人民的影響遠不如北方。
值得壹提的是,南方地區氣溫高,光照強,水分充足,這裏農作物壹年可達兩三茬。只要不是常年的災難,對南方地區的百姓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客觀來說,南方人比北方人能吃更多的食物。
如果有小災小難,南方人幾乎可以自己解決。如果發生重大災難,朝廷不會置之不理。
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南方人口少,遠不如北方。即使同樣的災難對南部地區來說也相對較小。
所以南方地區的人,即使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也不會下河去抓魚蝦。因為普通的災難對於南方人來說,還沒到非要下河抓魚吃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