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壹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壹次,在妳生命的告終,第壹次,我不會記得,是聽妳說的。
第二次,妳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有無窮無盡的笑聲,壹遍壹遍又壹遍。
回蕩了整整三十年,妳都曉得,我都記得。
2、矛盾世界
快樂的世界啊,當初我們見面,妳迎我以微笑。, 而我答妳以大哭,驚天,動地,悲哀的世界啊。
最後我們分手,我送妳以大哭,而妳答我以無言。, 關天,閉地,矛盾的世界啊,不論初見或永別。
我總是對妳以大哭,哭世界始於妳壹笑,而幸福終於妳閉目。
3、天國地府
每年到母難日,總握著電話筒,很想撥壹個電話。給久別的母親,只為了再聽壹次,壹次也好。
催眠的磁性母音,但是她住的地方,不知是什麽號碼。何況她已經睡了,不能接我的電話,這裏是長途臺。
究竟妳要,接哪壹個國家?我該怎麽回答呢?天國,是什麽字頭?, 地府,有多少區號?那不耐的接線生,卡撻把線路切斷。
留給我手裏壹截,算是電線呢還是若斷若連的臍帶。 就算真的接通了,又能夠說些什麽,這世界從妳走後。
變得已不能指認,唯壹不變的只有,對妳永久的感恩。
擴展資料
母難日三首賞析:
詩人余光中為紀念六十四歲的母親而寫的。壹九五八年, 他的母親孫秀君長期過度勞累而得病,同年七月四日故於臺北,時年五十三歲。
余光忠和母親的感情相當深厚,年幼時隨母四處避難,兵荒馬亂的逃難在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今年六月,余光中大女兒山山出生了,這個身體虛弱多病的外婆最希望的是看到家裏增添了活潑可愛的孫女,於是取名字“姍姍來遲”之意。
而母親再也沒有看到過。親情是偉大的,也因為如此,才留下了這永遠的思念!
這是壹組贊頌母親的詩,通篇文筆細膩地刻錄著思念,未提及“母親”二字卻讓人心領神會。回看余光中先生的逃難歲月,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作《今生今世》這首詩了。1937年,他的母親孫秀君單獨帶著年僅9歲的余光中為躲避戰亂開始了漫長的逃亡生涯。
他們曾躲進廟裏的神龕內兩天不吃不喝來躲避日軍的魔爪,這段記憶給余光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曾回憶“火光中,凹凸分明,陰影深深,莊嚴中透出獰怒的佛像。火光抖動,每次牽動眉間和鼻溝的黑影,於是他的下顎向母親臂間陷得更深。”
母子相依為命的逃難生涯使余光中對母愛有更深刻的理解。“她領著我逃難,母子***難,這也增加了母子的感情。所以我有可能是新詩人裏面寫母親寫得最多的壹位了。”
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對母親、對大陸有著不可磨滅的依戀。這世上母子的緣分,都是自哭聲中始,從哭聲中滅。這兩次忘情的哭聲,便註定了母子二人今生今世血濃於水的牽絆……
寫作背景:
母難日三首是詩人余光中在64歲時為了紀念母親寫的。1958年其母孫秀君積勞成疾,同年7月4日故於臺北,時年53歲。余光中對母親的感情相當深厚,幼年隨母四處逃難。
兵荒馬亂的逃難歲月中在小小的心靈烙上很深的印。這壹年6月,余光中長女姍姍出生。其實這孱弱病重的祖母最希望的是看到家中添個活潑可愛的孫女,遂取“姍姍來遲”之意。
而母親卻再也看不到。親情是偉大的,可這期間更偉大的是母親的愛!《母難日》在平淡的語言中,漸漸激起心中的波瀾,然後這波瀾充盈妳的肺腑,深深的感嘆母愛的偉大。
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
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並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壹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
翻譯集 13 種;*** 40 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記憶像鐵軌壹樣長》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等,其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等。
廣泛收錄於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2017年8月,寶玉陳杯·百年新詩貢獻獎頒獎典禮,余光中獲得百年新詩貢獻獎——創作成就獎。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於臺灣逝世,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