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壹篇描寫丹陽蓮湖四季景色的美文

壹篇描寫丹陽蓮湖四季景色的美文

在丹陽的歷史上,蓮湖和丹陽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江南歷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蓮湖對丹陽及周邊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運河文化帶的歷史名湖,蓮湖江南水鄉的秀美風光,對於提升丹陽的知名度,擴大在江淮地區乃至全國的影響力,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解放後,國營蓮湖農場多次因科學種田、水稻育種、畜牧水產養殖受到省和國家的表彰獎勵,為這個不存在的歷史湖泊留下了新的輝煌。今天,如何利用好這張歷史名片,讓這座歷史名湖重新煥發出應有的光彩,繼續為丹陽的社會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壹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1.蓮湖是江南歷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

與中國其他著名湖泊相比,蓮湖最大的特點是它不是壹個天然湖泊,而是壹個人工湖。是1700多年前為解決丹陽地區的洪水和農田灌溉而修建的水利工程。據史書記載,是“西晉廣陵年間,陳敏弟謝忱攔馬嶺溪灌溉雲陽”。《丹陽縣誌·水》載:蓮湖形成時“周四十裏,被句容高黎山八十四派、丹徒長山之水所淹”,周長四十裏,面積103000畝。到了唐代,刺史魏將此湖破壞並擴大到方圓80華裏。原本是水利工程的人工水庫,形成了壯觀的人工湖。當時丹陽在歷史上叫屈阿,所以叫“屈阿後湖”。然後叫“開家湖”“丹陽湖”。蓮湖的形成,使丹陽及其周邊丹徒、武進、金壇等縣數十萬畝農田受益,從而使以丹陽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經濟繁榮起來。

隋朝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全國經濟中心逐漸向江南轉移,而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封建王朝每年都通過運河從東南調運大量的谷子,大運河逐漸成為封建王朝南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大動脈。蓮湖毗鄰大運河,在江南鎮江和常州之間。由於該地區地勢較高,丹徒和丹陽的運河經常被淺水堵塞。根據歷史記載,楊迪皇帝的四人龍舟高45英尺,寬50英尺,長200英尺。要想讓這樣的龍舟暢通無阻,渠寬、水深、彎曲半徑都要符合它的要求。由於蓮湖是壹個人工湖,湖底很高,與大運河僅壹堤之隔,有人提出了“利用蓮湖的水來幫助水運,這是壹個絕妙的主意”的重大舉措。

到了唐代,練湖的管理逐漸納入官方體系。唐光德二年(公元764年),柳巖調任練湖使。唐朝永泰年間,擴大湖泊蓄水,禁止修築湖堤和過度開墾湖田。幹旱時把湖水抽到河裏。“禁止汲水灌溉,河流才不會幹涸”。並且對練湖水的管理極其嚴格,明確規定“竊(泄)水之罪,不如殺人”。嚴禁圍湖造田。在引湖入唐的基礎上,宋代對練湖進行了多次整治。在惜春統治時期(公元1174—1189),該湖進行了三次疏浚和開墾,其中最大的工程涉及126397名工人,8800米和21365438錢。北宋是中國船閘大量出現和使用的壹年,並在鎮江修建了京口門。北宋167年間,連胡三次修繕。南宋152年間,蓮湖共修復8次。宋代是練湖節水功能最有效的時候。“湖水放壹寸,河水漲壹尺”,也是運河水運最發達、最繁忙的時候。元朝統壹中國後,雖然政治中心從汴京(今開封)、臨安(今杭州)遷來,但經濟中心仍在江南,尤其是糧食主要取自江南。為了加強對練湖的管理,元朝增加了湖兵(最多時達65,438+000余人)管理練湖和修築湖岸,並任命鎮江的魯大·魯花(官名)共管練湖,同知(官名)負責練湖鬥門的開關。

明朝時期,北方更加依賴南方的財富。明代繼承唐宋之法,利用蓮湖蓄水進行經濟運輸,並多次修繕蓮湖經濟運輸工程。明朝文健三年(公元1421),鎮江知府劉琛主持蓮湖綜合整治,政府也頒布禁令,禁止郝敏侵吞湖灘。弘治、嘉靖年間,多次處理侵湖活動,還田還湖,方便蓄水。明朝萬歷年間,縣令吳■錢在練湖中修建了壹道山脊,以湖為上下,並在山脊上修建了三道閘門,將水從上湖引至下湖。在胡夏和運河的交界處,修建了三門壹石來調節運河的水量。並立了壹塊“秦禁”的石碑。元明時期,侵湖與復湖之爭不斷出現。為了維持練湖對運河的供水,政府不斷加強管理,從采取“增畝加稅”的經濟處罰,到依法實施嚴厲的處罰和處理。輕的遠離邊境,重的送進監獄處死。這些措施的運用遏制了侵湖活動。

到了清代,由於蓮湖蓄水量逐漸減少,節水功能逐漸減弱。盡管清政府非常重視大運河和蓮湖的整治,並采取了許多對策,但運河堵塞和漕運衰落的大趨勢難以避免。同時,水利與農業的關系不能得到妥善處理,更不用說生態平衡的長期發展,由於水資源的減少和大量灘塗的出現,再加上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康熙十九年,吏部尚書和江蘇巡撫穆以“富民固本”為由,將蓮湖改為農田,增加農業稅收。此案壹開,眾人紛紛效仿,下遊蓮湖相繼被吞,蓮湖水面更是萎縮,輸水水源枯竭。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南巡,官民申練湖修害,修練湖益。康熙聽了這話,壹枚壹枚的發行錢幣,開發蓮湖進行水上交通。唐聞戰,壹個著名的人在我們的縣,主張天府湖應該被放棄。他寫了幾篇《湖的排演》的文章,被城裏的大蟑螂唐討厭。他與鎮江市政府部門許暗中勾結,匿名發帖誹謗鎮江市政府。不久唐被捕,關在丹徒縣監獄和尚焦山手下。後來我寫道,化州的楊應山先生平反出獄了。唐出獄後,恰逢朝廷捐湖,他繼續為湖奔走,並寫下了練湖歌的記錄。康熙四十七年,我縣鄉紳和湖濱居民在夏蓮湖中央的高山上建了壹個碼頭和亭子,以感謝皇帝恢復湖泊的好意。蘇州太守陳鵬的四字碑“永永遠遠”掛在亭內,這就是著名的“神恩亭”和後來的“胡鑫亭”的由來。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在蓮湖金壩、東港築堤蓄水,築壩2880尺,將27座古涵洞改為水閘,並新建壹座石閘。“水運為民地、鹽、利”。此外,張官渡門被重建和搬遷。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和江蘇省政府也非常重視歷史上最重要的江南水利工程——蓮湖。民國25年(1936),在省水利廳的主持下,修建了蓮湖五孔閘。蓮湖五孔閘的修建,為蓮湖蓄水灌溉和丹陽市邊緣水系的維護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作為丹陽水利工程的形象代表,其宏偉的閘體和開閘時的轟鳴聲,為古老的蓮湖又增添了壹道著名的風景,成為丹陽又壹處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

打開清本、臺本、蓮湖農場先後出版的《蓮湖誌》,看看史籍中關於蓮湖修繕重建的“碑文”。我們壹定會感受到,蓮湖不僅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江南水利工程,而且有著輝煌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丹陽最重要最珍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國三十六年(1947),由於鐵路和公路的發展,大運河這壹黃金水道的重要性逐漸下降。此外,由於航道疏浚,練湖節水功能完全退化,湖面日益縮小,中國紡織工業總公司的舒先生申請造湖,建成江南最早的養殖場,從而掀開了練湖的新壹頁。

2.蓮湖是運河文化帶中著名的歷史湖泊。

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封建社會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建成後,極大地促進了運河兩岸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尤其是加速了以前相對落後的江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迅速發展成為壹個國家的經濟依賴和文化先導區。因水而興,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獨壹無二的運河經濟帶、運河城市群、運河文化帶、運河風光帶。蓮湖是大運河經濟帶的重要水利工程,是運河風景帶江南水鄉最典型的代表,因此逐漸成為運河文化帶的歷史湖泊。

上世紀90年代,央視播出了壹部歷史專題片《談運河》,其中在談及大運河的歷史功能和文化價值時,提到了運河文化帶中最著名的歷史湖泊,其中就有蓮湖,並將蓮湖與太湖、洪澤湖、西湖、玄武湖相提並論。在談到消失湖的實踐時,陳鐸那鏗鏘有力、深沈而又惋惜的話語還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耳邊。

《幼學瓊林卷壹地理》中有這樣壹段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衡山、中嶽嵩山,為天下五嶽。饒州的鄱陽,越州的草,潤州的丹陽,鄂州的洞庭,蘇州的太湖,是世界五湖。這裏的“潤州丹陽”指的是鎮江的練功湖。中國人喜歡用“五湖四海”、“三山五嶽”來表達中國的遼闊。”《遊學瓊林》是明代以後兒童入學的必修教材,可見當時蓮湖在世界上的普及程度和獨特地位。應該說,此時的蓮湖不僅是丹陽著名的歷史湖泊,也是江南乃至全國著名的歷史湖泊。

蓮湖作為壹個著名的歷史湖泊,並不是因為它的水域遼闊或者地勢險峻。除了上述提到的重要水利工程外,蓮湖在大運河的水上運輸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還有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在湖形成後逐漸展現出了美麗的田園風光,從而成為江南水鄉文化和田園文化的傑出代表。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毗鄰大運河,交通便利,吸引了歷代包括皇帝在內的無數文人墨客來此遊覽,由此產生了許多歷代名人軼事、詩詞歌賦,對蓮湖的繁榮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和放大效應。

古代帝王中,從南北朝時期的齊梁皇帝,到宋文帝的劉義隆,再到清代的康熙乾隆,都曾多次遊湖。特別是甘龍六下江南,兩次練湖,即興作詩,留下千古佳話。壹個被各國皇帝多次重視和遊覽的湖泊,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大型湖泊。

文人士大夫中,有南朝的顏延之;唐代有李白、陸遊、許渾、李華、權德輿;宋代有楊萬裏、、、、葛;元代有薩都拉、宋■等;有明朝的蔣寶、張震、丁洪陽;清代有王世貞、栗鵬、徐錫聯、於震、孔任尚;有壹大批著名的詩人和作家,如現代革命家彭艷。特別是明清時期,練湖、唱湖詩達到了壹個高峰,幾十位詩詞作家留下了近百首優美的詩詞歌賦。壹個被名人謳歌了壹千多年的湖泊,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湖泊。

在1700年的歷史長河中,圍繞著蓮湖的變遷,留下了相當數量的碑刻,留下了三本《蓮湖誌》,從而使蓮湖這個並不壯觀的人工湖躋身於中國歷史湖泊之列,增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

對於丹陽來說,練湖不僅帶來了運河文化帶上歷史湖泊的光環,更重要的是丹陽人民農田水利的受益者,也是丹陽人民遊玩休閑的後花園。城市因水而興,丹陽城市的發展與蓮湖的繁榮緊密相連。蓮湖的蓄水灌溉功能使丹陽的農業有了相對穩定的水資源。大運河上蓮湖的節水功能,使丹陽受到歷代帝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倚重,從而大大提升了丹陽的知名度和歷史地位。

蓮湖美麗的田園風光是丹陽人的避暑勝地,蓮湖豐富的水產資源是荒年丹陽人救災的支撐。蓮湖及其周邊村落經過湖濱居民和丹陽人民的加工提煉,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深化了蓮湖文化的豐富內涵。如蓮湖起源中的“金臉盆”傳說、丹陽封缸美酒傳說、蓮湖二十四景、道教碼頭、湖中亭子等都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記;“梅子與丁郎”的故事,成為丹陽最美的民間故事。張官渡、龍城、東港、涓、花園村等很多村落,幾乎都有自己的傳說和故事,這在中國農村並不多見。

夏蓮湖心崗胡鑫亭,在清代更為著名。先後修建了神恩閣、文昌閣、關帝廟、劉猛將軍廟、蓮湖書院,以及紀念時任江蘇省省長林則徐對蓮湖整治作出重大貢獻的活體祠堂。當時湖中亭臺樓閣,亭臺樓閣倒映碧水,百年古黃楊郁郁蔥蔥,在丹陽人心中無疑是人間仙境。民國時期,由省水利廳修建的氣勢恢宏的蓮湖五孔門,傲然挺立在胡鑫館東側的湖岸上,西門古運河旁。開閘放水時的巨浪、水花和轟鳴聲,至今仍深深地留在老壹輩丹陽人的心中。可惜的是,蓮湖的這些名勝古跡,在歷史的變遷和動蕩中,被戰爭或人為的破壞,給丹陽人留下了無數的遺憾。

第三,蓮湖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和近代史上的輝煌成就。

近代以來,最令丹陽人感到光榮和自豪的是,抗日戰爭初期,丹陽人組織了以關為首的抗日自衛團,後改編為新四軍前進縱隊,為新四軍落實黨中央關於新四軍東進北進的偉大戰略決策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戰果輝煌。在抗日自衛團中,有壹支重要的骨幹力量,就是魏永義、朱連義組織發動的蓮湖柳巷抗日自衛團。魏永義、朱連義後來成為新四軍的重要領導人。

隨新四軍北上後,蓮湖成為新四軍從茅山根據地到蘇北根據地地下運輸線上壹個非常重要的基地和中轉運輸站。這裏不僅有幾個交通警察,還有張官渡地下交通臺,為新四軍1940 6月巧妙跨越大運河,通過滬寧線做出了重要貢獻。地下交通臺負責人張九寶,1943年6月被漢奸出賣。被捕後,他英勇不屈,壯烈犧牲。

解放後,蓮湖農場成為新中國在蘇南最早的國營農場。蓮湖農場成立後,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迅速發展成為國家級稻麥良種場,為丹陽及周邊地區農業發展在農業機械化、科學種養、畜牧、水產養殖等方面發揮了突出的示範作用,多次受到省政府和國務院的表彰。不僅、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蓮湖視察指導工作;包括國家元首在內的國際友人也曾多次到農場參觀學習;還有壹批像陳永康這樣的國內知名農業專家在農場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指導。農場還受國家和省農業部門委派,向非洲友好國家派出農業技術人員和醫務人員,指導水稻種植和醫療服務,為丹陽人民爭了光。“文革”期間,省委“五七”幹部學校第六大隊來到丹陽,大批省級、局級領導在蓮湖任職,給蓮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改革開放以來,蓮湖農場勇於解放思想,較早突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積極與地方經濟融合,主動將農場融入丹陽板塊經濟發展和改革創新的大潮中,進行了壹系列艱難的改革,加快了農場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轉型,使農場經濟發展與丹陽經濟發展相適應, 這為2006年農場整體轉移到丹陽奠定了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和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為蓮湖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移交丹陽後,蓮湖整體建設和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成為丹陽最具活力的地區之壹。

縱觀蓮湖形成後1700多年來蓮湖與丹陽的歷史發展軌跡,不難看出,歷史上丹陽城雖然呈螺旋式向東南發展,但丹陽的根基在西門。西門曾經是丹陽歷史文化發展的起點,而西門外的蓮湖是丹陽歷史上壹顆璀璨的明珠。中國的古代城市大多因水而興,因水而生,因水而興。蓮湖的形成和大運河的貫通,無疑對丹陽從壹個小村莊發展成為江南名城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練湖是丹陽歷史文化中的瑰寶。丹陽因練湖而富庶美麗,聞名天下。如果說丹陽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蓮湖無疑是丹陽歷史上壹張具有珍貴價值的歷史名片。

壹個城市沒有經濟繁榮就沒有活力;沒有歷史文化的積澱,壹個城市無疑會失去靈魂。以蓮湖為代表的丹陽水鄉文化,以六朝石刻為代表的六朝文化,是丹陽人民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丹陽人民永恒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蓮湖是丹陽人的夢想。我們需要“齊梁皇帝故裏”的美譽,我們更應該熱愛丹陽人民千百年來創造的蓮湖水鄉鄉村文化。這就是我們丹陽人練湖情結的歷史根源。

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蘇州有太湖,南京有玄武湖。我們丹陽人應該自豪地說“我們丹陽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