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意境教學的幾種方法
江西省樂平市界首中學倪小平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最集中的表現就是意境。壹般認為,所謂意境,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理解古詩詞的意境美壹直是古詩詞教學的難點。下面結合我個人的教學實踐介紹壹些理解古詩詞意境的方法。俗話說“壹本書讀壹百遍,就能看出什麽意思”,可見“讀書”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同樣,我們也不能忽視“讀”在學習古詩詞中的作用。“讀”是理解古詩詞的基礎。教學中怎麽讀?第壹,壹定要讀正確的發音;第二,壹定要讀對節奏;第三,要讀懂自己的感受。在讀出詩歌的感情和意境後,學生可以發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的美。“讀出感情”不是壹次就能完成的。閱讀不只是單純的閱讀,閱讀要在理解的過程中穿插閱讀,在理解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對閱讀的要求。通過知人來理解詩歌的意境,不僅可以局限於詩歌的內容,還可以意識到作者的生活基調,這對理解其作品的思想感情很有幫助。例如,從陶生平簡介中可以看出,陶是壹個談名利、享樂、鄙薄官場、不願與統治者勾結、熱愛自然的人。他的詩也表明了這壹點。比如他的詩《飲酒》的第五部分,表達了詩人隱退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愉悅心情,也反映了詩人對爭名奪利的官場生活的鄙夷。再比如柳宗元的詩《江雪》,是他貶謫永州時寫的。當時,變法失敗後,豪族地主集團加緊迫害革新者。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下,作者依然敢於抗爭,讓我們覺得漁夫其實就是柳宗元的化身。如果老師能通過介紹背景材料來教學生,我覺得詩歌的意境不難理解。把握了詩的眼,引導法文本有了文的眼,詩有了詩的眼。古詩詞教學時,如果能抓住詩詞之眼,就抓住了關鍵,有牽壹發而動全身的奇妙效果。例如,在講授柳宗元的《江雪》時,學生掌握這首詩的意境並不困難。比如在教李賀的《雁門》時,抓住“報金臺,托玉龍為妳而死”這兩首詩,就不難理解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愛國思想了。探索詩歌中的“空白”,運用想象創造意境,方法很多。在古詩詞中,最常見、最典型的表現虛實結合意境的方式就是空白的運用和處理。中國傳統水墨畫總是在筆墨之外留白很多,但很多詩詞並沒有把所有的字都留在後面,講究處處留白,使得詩詞呈現出虛實結合的特點。如李賀《雁門太守行》詩說,“烏雲壓城,明光照月”,面寫“烏雲”“明光”。事實上,它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不僅渲染了壹場沈重的戰爭。再如李白《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中的詩:“揚帆遠航,碧空盡,唯長江流不息”。其實也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今天故人離我而去,我們什麽時候再相聚?他在孤獨的船上孤獨嗎?祝他壹帆風順,壹路平安!兩句話,十四個字,飽含著詩人對朋友深厚真摯的情誼!遊戲法初中生思維不夠成熟,重情輕理的特點明顯。教師在學習古詩時,不妨抓住這壹特點,采取表演小品、編故事、搞沙龍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學小高潮,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學習,達到延伸到課外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七步詩的時候,引導學生根據詩的背景布置場景,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曹丕和曹植,把七步詩演得像小品壹樣。這樣的表演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加深了對這首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