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關於“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探親,相約秋後自覺歸來處死,結果如何”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只有壹句話。
沒錯,《資治通鑒》裏就用了壹句話: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壹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換成大白話就是:去年放的那390名死囚,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已經全部如期回到了監獄,李世民壹高興,赦免了他們。
可是,這麽回答不夠標準的五百字啊!沒辦法,為了湊字數,大鵬分析壹下李世民,為什麽會做出這壹驚人舉動。
李世民上臺以後為拉攏人心,提倡以人為本。他認為“仁義,理之本也;刑罰,理之末也。”所以在法律制度上進行了很多改革。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探親這事,咱就不說了,這絕對是假釋制度和罪犯離監探親制度的先嘗先試,是人道主義的體現。
大家可能也在影視劇裏見過,古代官員審案喜歡搞刑訊逼供,講究的是“人是苦蟲,不打不成;人是木雕,不打不招。”
那時候講究的是有罪推定,不少嫌疑犯因此而被屈打成招,也有不少嫌疑犯因為沒有招供,而被活活打死
李世民當政之後,就在《唐律》中明確規定:不得嚴刑拷打,刑訊逼供。壹旦有人因刑訊逼供而死,法官以殺人罪論處。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進壹步完善了死刑復核制度,他要求,死刑要經過中書省、門下省和六部九卿的***同審核。
為什麽李世民這麽重視死刑復核工作呢?跟壹起精神病人犯罪有關。換而言之,大開殺戒之後,李世民後悔了。
河南人李好德有間歇性精神病,疾病發作時,經常胡言亂語,對皇帝和朝廷大不敬,結果就被官府給抓了起來。
具體負責處理此案的大理丞張蘊古經過調查,認為“好德癲病有征,法不當坐”,即按照法律規定,精神病人可以減免處罰。?
李世民聽完匯報,決定不再追究李好德。張蘊古壹看,自己的法律主張得到了認可,特別高興,竟將案情透露給了李好德。
禦史權萬紀發現了此事,立馬上書彈劾張蘊古: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張蘊古老家的父母官。張蘊古包庇李好德是徇私枉法。
唐太宗認為自己被張蘊古耍了,壹怒之下,當即命人將張蘊古拉到長安街市上斬首示眾,隨手把李好德也給殺了。
倆人血跡還未幹,唐太宗就後悔了。張蘊古泄露朝廷機密確實有罪,但罪不至死,根據唐律最多判壹年半徒刑。
唐太宗由此認識到,問題的癥結在死刑執行程序上,為了避免再犯錯,遂下詔“自今有死罪,雖令即決,仍三覆奏乃行刑”。嘛意思呢?就是從今以後,處決死刑犯,即使是皇帝下令斬立決,執法部門也必須反復上奏請示三次,得到最終核準後才能執行。?
公元631年,李世民又下令將三復奏改為五復奏,從今以後,在京師地區行刑要五次復奏,在地方州縣行刑要三次復奏。
從此,唐代死刑復奏制度正式確立。後來就發生了文章壹開頭提到的,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探親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