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紀說,唐人“在春日做春餅,用青蒿、韭菜、辣蓼芽包好”,互贈,迎接春天。
宋·陸遊有句詩:“春節在春天裏是新的”。
據記載,宋代宮廷的薺菜春餅是“翠綠紅綾,金雞玉燕,極為精美,各值萬元。”
春餅薄如蟬翼。這裏記載的是在平鍋上抹上細面,即成極薄而透明的餅,用來包裹薺菜餡,然後油炸而成的春卷(又稱春卷)。春餅和春卷在古人眼中是春天的象征。
北京人吃春餅,用白面粉卷成圓餅,然後烘烤。清代《調鼎記》記載,春餅的制作方法是“用火腿、雞肉等物搟面團,或四季炒白菜,供顧客食用。將腌制好的豬裏脊肉、蒜花、黑棗、核桃仁、洋糖(白糖)碾碎,卷成塊。”這是清朝的吃法。但現在演變成了春餅配甜面醬和卷蔥。
立春時節,大蔥的嫩芽又香又脆,尤其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嫩蔥最先出芽,寓意“咬春”。
除此之外,我們還講究吃和煮,就是用時令菜的心,比如韭菜、菠菜,切絲,這叫炒和煮。
有的地方還講究吃春餅裏的肉絲肚、醬雞等熟肉。
吃春餅講究用菜包著吃,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寓意吉祥。吃春餅的時候,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把烤好的春餅放在蒸籠裏,邊吃邊帶,為的就是吃壹頓熱飯。
明清時期,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盤變成了小巧精致的春卷,不僅是民間食品,也是宮廷糕點之壹,成為雍容華貴的廳堂,深受乾隆皇帝賞識。
春卷是清代滿漢全席128道菜裏的九種小吃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