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金榜題名的詩句如下:
《送人赴舉》
明·李夢陽
寶劍動連星,金鞍別馬鳴。
持將五色筆,奪取錦標名。
《登科後》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
高考與青春相伴,唯有努力奮鬥、堅定執著才能不負青春。
待來日登科後,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
高考,經過十幾年寒窗苦讀,等來了收獲的季節,所有的付出迎來回報!
金榜題名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該成語的本義是指科舉時代考生考中進士,榮登殿試錄取榜單之上,後泛指考試被錄 取。在句子壹般作謂語、賓語、分句。“金榜題名”不宜寫作“金榜提名”。
自隋唐創立科舉考試以來,讀書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壹條正途。據統計,從隋唐到明清的壹千三百年間,產生過百萬名以上舉人,十萬名以上進士,七百多名文武狀元。“狀元”壹詞,在唐代曾稱為“狀頭”。
因為參加禮部試的常科考生,考前必須到禮部報名投狀,即填報履歷。殿試錄取後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狀頭”。
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確規定“狀元”為壹甲頭名進士的專稱。殿試是科考的最後沖刺,也是最榮耀的壹場考試。
由皇帝出題,閱卷大臣打分。獲得前十名的考卷,呈送皇上禦覽,欽定後被賜予進士,但這還不是終審名單。
按清朝規例,殿試之後,新科進士要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立於百官之後候旨。皇上駕臨太和殿,宣讀考取進士的名次,稱作傳臚或臚傳,其實就是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
這種方式成於宋代,明清時最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禮,傳出的佳話很多,怪事也不少。比如,以相撲、抓鬮決名次贏得狀元者有之,因能吃饅頭感動皇上而中狀元者有之。
以書法博得皇帝賞識被欽點為狀元者有之,因顏值不高落第者有之。更為奇怪的是,還有些考生,僅僅因為名字好聽與否,或是僥幸名列前茅,或是無緣金榜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