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繁重的賦稅文言文

繁重的賦稅文言文

1. 繁重的賦稅對勞動人民的傷害之大反映這種情況的古詩句有哪些

那個,妳知道杜甫的《石壕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這首詩是杜甫在戰亂時期寫的,大概意思妳應該明白吧?就是委婉的批判當時黑暗社會、苦難的戰爭,表達作者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其中有壹點包含妳那個意思,妳明白嗎。

2. 繁重的賦稅對勞動人民的傷害之大反映這種情況的古詩句有哪些

那個,妳知道杜甫的《石壕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這首詩是杜甫在戰亂時期寫的,大概意思妳應該明白吧?就是委婉的批判當時黑暗社會、苦難的戰爭,表達作者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其中有壹點包含妳那個意思,妳明白嗎

3. 古文中表賦稅的有哪些詞

《後催租行》

宋 範成大

老父田荒秋雨裏,舊時高岸今江水。

傭耕猶自抱長饑,的知無力輸租米。

自從鄉官新上來,黃紙放盡白紙催。

賣衣得錢都納卻,病骨雖寒聊免縛。

去年衣盡到家口,大女臨岐兩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復驅將換升鬥。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催租行》

宋 範成大

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蹌裏正敲門來。

手持文書雜嗔喜:“我亦來營醉歸耳。”

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

“不堪與君成壹醉,聊復償君草鞋錢

4. 關於古詩中的“徭役賦稅”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裏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

《河北民》是王安石古詩中的代表作,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當時,遼和西夏結成聯盟,經常侵擾中原,所到之處,“俘掠人民,焚蕩村舍,農桑廢業,閭裏為墟”。而北宋 *** 卻采取茍安政策,搜刮民脂民膏獻於遼和西夏,以求得暫時的安寧。廣大人民尤其是黃河以北的平民百姓深受邊患、賦稅、徭役等壓榨之苦。這首詩便是當時黑暗社會的真實寫照。

觀田家·微雨眾卉新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壹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山閭裏。

詩中通過對農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具體描述,深刻揭示了當時賦稅徭役妁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

觀刈麥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5. 請翻譯壹篇文言文

(甲)唐莊宗喜歡打獵,很多次踐踏老百姓的田地。

何澤於是潛伏在草叢中等候莊宗,攔住莊宗的馬勸說道:“陛下還不能夠統壹天下從而停止戰爭,因而征收繁重的賦稅以及勞役老百姓以供應軍隊的糧餉。現在田裏的莊稼快熟了,為什麽妳卻放縱遊獵毀壞眾多的莊稼?這樣老百姓如何能夠繳納租賦,官員如何監督老百姓耕種呢?陛下如果不聽我的勸告,請妳賜我死於妳的馬前,這樣後世就知道這是陛下的過失了。”

莊宗大笑著同意了,於是停止了打獵。 (乙)後唐莊宗(李存勖)在中牟打獵,他和隨從們乘坐的馬踐踏農田,損壞了莊稼。

中牟縣的縣令攔住莊宗的馬向他勸諫。莊宗大怒,命令把他拉走殺了。

這時有位名叫敬新磨的伶人(演戲的人)帶領其他伶人追上了縣令,把他捉到莊宗面前,列舉著罪狀責備說:“妳身為縣令,難道沒聽說天子喜歡打獵嗎?妳為什麽要放縱百姓,讓他們去耕種田地來交納國家的賦稅呢?妳何不讓妳的百姓餓著肚子,空出這片田野來讓天子馳聘追逐呢?妳真是罪該處死!”於是請莊宗趕快派人行刑,別的伶人也都七嘴八舌地附和。莊宗大笑,赦免了中牟縣令。

6. 孔子收過稅的文言文出處

苛捐雜稅必然失去民心——孔子故事之六四

周朝的時候,實行井田制,分為公田和私田兩部分,其中的公田繳納收成的十分之壹作為賦稅,十六井的土地就繳納出戰馬壹匹、牛三頭。

季康子想要改變這種方式,而根據土地多少來征收賦稅,而且想讓壹井的土地交納原來十六井的土地才繳納的賦稅。他想要聽聽孔子的看法,於是,就派冉有去詢問孔子。孔子沒有做任何回答。

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名叫求,字子有。事後,孔子私下對冉有說:“冉求,妳過來。妳沒有聽說過嗎?前代的君王根據土地的肥沃與貧瘠(ji3)的情況分配土地,根據勞動者的體力強弱來征收賦稅,而且根據土地的遠近來調整賦稅的多少;對於商賈所居住的地區,在收稅的時候,根據他們的獲利有多少,又根據他們的財產有多少,來決定稅收的數量;在安排服役的時候,要看壹看各家成年男子的情況,而且要照顧到年老的和年幼的。這樣就有失去妻子的鰥(guan1)夫、失去丈夫的寡婦、失去父母的孤兒和身有殘疾的人四種需要照顧的人,只有在發生戰爭的特殊情況下才有可能征收他們的賦稅或服役,沒有這樣的特殊情況下,就免除他們的壹切賦稅和勞役。有戰爭的年頭,每壹井的田地,也只是需要繳納六百四十斛(hu2)莊稼稭桿、二百四十鬥(dou3)餵馬用的草料和十六鬥糧米,不超過這個數量,前代君王認為已經足夠了。如果季康子想要遵循前代君王的方法,周公的書籍之中已經明確記載了;如果他不想遵循這種方法,他自己想要怎樣就怎樣,又何必再來向我詢問!”

(《國語·魯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