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三六九”?多也,經常也!
古人造字紀數,起於壹,極於九。按道家的說法,數字“三”為“數之小終”, 大可包羅天地萬物;而“三”的三倍數“九”作為個位數中最大的“陽數”,自然為“數中帝王”“道之綱紀”。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三”和“三”的成倍數在無形中暗示著量之眾、權之重、位之崇。
先說“三”。老子雲:“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與“三”關聯的字詞,多為泛指。儒家鼓吹“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三省”無非形容勤於反省,而絕不是壹日三次作檢查。
漢字中有壹類“品”形字,同壹字根三足鼎立,以“三”寓“多”,實屬“妙手偶得”。且看與“五行”有關的品形字:“鑫”——“金”多,生意興隆,商家對此情有獨鐘;“森”——“木”多,林廣,不免給人“陰森”之感;“渺”——“水”多,水面遼闊;“焱”——“火”多,光芒四射;“ ”—— 俗作“堯”,“土”多,壘“土”成山。
與“三”搭配的詞語,盡管硬摳能“數”出“三”來,然其涵義多已泛化。如,“三才”、“三元”、“三靈”,指“天”指“地”指“人”,實際是泛指宇宙生靈。難怪許慎老先生(《說文解字》著者)幹脆把“三”釋為“天地人之道也”。至於“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其確指恐怕連最權威的史學家也只能“語焉不詳”。(《辭海》***列出七種說法)世言“三皇”,原不過是虛應故事,敷演壹下那無從考證的遠古帝史罷了!
對事物壹無所知,謂“三不知”;勸人謹慎行事,謂“三思而行”;稱贊某人對某事大有研究,謂“深得三昧”。其他如“三緘其口”“三令五申”……只要“三”作修飾詞,詞義大可籠而統之“泛指”了事。至此,感受壹下杜甫的詩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我想,秋風的無情,詩人的無奈藉“三重茅”壹詞就足以讓人驚嘆。
三的倍數為“六”。在民間“六”是個吉祥數字。擇偶要講“六合”(男女出生年月日幹支六字相適合),迎娶要用“六禮”,仿佛如此壹番便能“六六大順”。
在詞語的大家庭裏,“六”與“三”壹樣,名似“確指”,實為“泛指”。如“六畜”(馬牛羊豬狗雞)、“六谷”(稻黍稷粱麥菇);中醫所說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六味”(苦酸甜辛鹹淡);佛教所言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欲”(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廣而推之,無不是指“壹切的壹切”。形容雞犬不寧,可說“六畜不安”;形容手足無措,可說“六神無主”;形容鐵面無情,可說“六親不認”;形容修行到家,可說“六根清凈”;吳地方言還有“六脈調和”壹說,意為萬事順心,通體舒泰。
至於“九”,這個“帝王”之數,其“高大全”的寓義更是顯而易見。中國古稱“九州”,先皇鑄“九鼎”鎮守。(“壹言九鼎”,份量之重,於此可見壹斑)宮殿立“九層之臺”,迎賓設“九賓之禮”。
天為“九霄”,地為“九泉”。壹人得道,雞犬升天;不識時務,打入地獄。人治的社會裏,皇帝便是全部的法律,做官的作民的,壹不小心,觸犯龍顏,那麽“誅連九族”——斬盡殺絕,也就不是什麽天方夜譚。對於生死,哀傷者會唏噓:“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臺。”而高昂者,如屈原,則會上下求索,無怨無悔:“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九曲回腸,九死壹生,千古衷情誰人能解?
“三六九,百千萬。”漢字表意,會字如同會友,而悟字則更似參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