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贊頌武侯的詩句

贊頌武侯的詩句

1. 關於武侯閣的詩句

關於武侯閣的詩句 1.關於武侯祠的詩詞

1.諸葛丞相廟(《蜀誌》壹作武侯祠)

唐代:武少儀

執簡焚香入廟門,武侯神象儼如存。因機定蜀延衰漢,

以計連吳振弱孫。欲盡智能傾僭盜,善持忠節轉庸昏。

宣王請戰貽巾幗,始見才吞亦氣吞。

2.諸葛廟

唐代:杜甫

久遊巴子國,屢入武侯祠。竹日斜虛寢,溪風滿薄帷。

君臣當***濟,賢聖亦同時。翊戴歸先主,並吞更出師。

蟲蛇穿畫壁,巫覡醉蛛絲。欻憶吟梁父,躬耕也未遲。

3.喻東軍

唐代:韋莊

四年龍馭守峨嵋,鐵馬西來步步遲。

五運未教移漢鼎, 六韜何必待秦師。

幾時鸞鳳歸丹闕,到處烏鳶從白旗。

獨把壹樽和淚酒,隔雲遙奠武侯祠。

4.詠懷古跡五首·其四

唐代: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壹體君臣祭祀同。

5.古柏行

唐代:杜甫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

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崔嵬枝幹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大廈如傾要梁棟,萬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翦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

誌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6.武侯廟古柏

唐代:李商隱

蜀相階前柏,龍蛇捧閟宮。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

大樹思馮異,甘棠憶召公。葉雕湘燕雨,枝拆海鵬風。

玉壘經綸遠,金刀歷數終。誰將出師表,壹為問昭融。

2.關於武侯祠的古詩

《題籌筆驛武侯祠》

年代: 宋 作者: 孫應時

北出當年此運籌,悠然欹臥與神謀。

三軍節制馴貔虎,千裏餱糧捷馬牛。

漢業興亡惟我在,蜀山重復遣人愁。

驛前風景應如舊,江水無情日夜流。

《和宗人尚書嗣復祠祭武侯畢,題臨淮公舊碑》

年代: 唐 作者: 楊汝士

古柏森然地,修嚴蜀相祠。壹過榮異代,三顧盛當時。

功德流何遠,馨香薦未衰。敬名探國誌,飾像慰甿思。

昔謁從征蓋,今聞擁信旗。固宜光寵下,有淚刻前碑。

《沔縣謁武侯祠》

年代: 現代 作者: 老舍

淡泊於今尚若斯,清流疏柏武侯祠。

三分未竟賢臣誌,壹表應憐庸主師!

大漢衣冠余百劫,中原烽火似當時;

死而後已同肝膽,海內飛傳蕩寇旗!

《侍飲寶子山遊忠武侯祠》

年代: 宋 作者: 程公許

壹郡最高處,元戎領客遊。

雲根棲萬井,城角帶雙流。

日薄樓臺暝,風悲鼓角秋。

臥龍千古恨,煙靄隔神州。

《武侯祠》

年代: 宋 作者: 李石

風弄波濤鼓角喧,蜀江猶有陣圖存。

綸巾羽扇人何在,眼看群兒戯棘門。

《武侯祠》

年代: 宋 作者: 張瓚

帝城誰送應商金,故壘蕭蕭歲月深。

山勢北來連鳥道,水聲東去作龍吟。

西風老樹惟寒鵲,落日荒郊只暮砧。

不有少陵詩句在,草堂何處***追尋。

《沔縣武侯祠》

年代: 明 作者: 趙貞吉

定軍山前逢故老,百年誰識荒山道。

青騶結蓋重問津,壹來吊古壹傷神。

時乖不動蛟龍氣,野曠空令鳥鵲馴。

白馬綸巾墮清漢,星光夜入銀河爛。

玉立烏橋壹羽毛,締觀塵世如秋毫。

向時聚沙聊戲劇,今古悠悠俱辟易。

玄菟長護戰旗翻,山鬼深藏馬行跖。

襄陽耆舊盡雕殘,蔡水東流不忍觀。

椒漿若下雲中奠,應記從軍舊鄉縣。

僰雨羌雲滿笛風,三聲猿落郁林東。

蒼涼薄暮無所見,遙想當時龐德公。

《諸葛廟》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久遊巴子國,屢入武侯祠。竹日斜虛寢,溪風滿薄帷。

君臣當***濟,賢聖亦同時。翊戴歸先主,並吞更出師。

蟲蛇穿畫壁,巫覡醉蛛絲。欻憶吟梁父,躬耕也未遲。

《蜀相廟》

年代: 宋 作者: 汪元量

我謁武侯祠,陰郎草淒淒。

當時南陽結廬學龍臥,深山大澤無人知。

胡為蜀先主,三顧前致辭。

欲煩恢復天下計,先生籌策天下奇。

浩然出山來,凜凜虎豹姿。

乘時既得人,上曰真吾師。

已曉關與張,二子不復疑。

孤有孔明在軍中,如龍有水相因依。

歷數既有歸,破賊當自茲。

可憐復漢社稷心未已,當時三峽圖壘空巍巍。

先生有才過曹丕,中原恢復未可知。

惜哉軍務勞,壹心死無私。

出師壹表如皎日,千古萬古鴻名垂。

3.武侯廟完整詩句

武 侯 廟 杜 甫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題解〕 武侯:指諸葛亮。

諸葛亮於後主建興元年(223年),封為武鄉侯,省稱武侯。武侯廟:指祭祀諸葛亮的廟。

其廟有多處,如襄陽、成都、南陽、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廟。這裏指夔州武侯廟,在今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西。

張震《武侯祠堂記》:“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 這首詩作於唐大歷元年,當時詩人流寓夔州。

這首是詩人瞻拜武侯祠而抒發的感慨,高度贊頌了諸葛亮衷心輔佐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生精神。 〔作者〕杜甫:七壹二-七七○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三十五歲以前主要是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

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759年),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壹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

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大歷三年出峽。漂泊鄂、湘壹帶,貧病而卒。

詩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

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回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壹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

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有《杜工部集》傳世,《全唐詩》卷216-234,編詩19卷;《舊唐書》卷190、《新唐書》卷201有傳。

〔品析〕杜甫的晚年窮途潦倒,在成都住了幾年後,便扶老攜幼,舉家東遷,到哪兒去,沒有明確的目的,“漂泊西南天地間”。途中在夔州滯留。

詩人無所事事,壹天來到武侯祠,看到壹片破敗荒涼的景象,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詠懷五絕詩。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這兩句寫詩人瞻仰武侯廟所看到的壹片蕭條破敗的景象。上句寫廟。

詩中“丹青”,指廟中的壁畫;“落”,剝落、脫落。從“遺”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來祭拜的人很少。

想當年諸葛亮為蜀漢的創建和鞏固,傾註了畢生的心血,而諸葛亮的遺廟竟是這樣的景象,詩人頓生感慨。再看下句,詩人站在武侯廟放眼四望,周遭環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涼。

“空山”,指白帝山。詩人用壹個“空”字,似乎是說這山上什麽也沒有,空空如也,說明人跡稀少;壹個“長”字,說明草木無憂無顧地生長,倒很茂盛,進壹步反襯出武侯廟位於壹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麽的令人感傷! “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這兩句由武侯廟寫到諸葛亮,對諸葛亮的出山輔佐劉備以及後主,贊嘆有加。詩人似乎還能聽到諸葛亮作《出師表》辭別後主的聲音,可他壯誌未酬,病死軍中,在也無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陽啊!上句“猶聞辭後主”,“後主”,指劉禪,劉備之子,小名“阿鬥”,劉備去世後接任蜀帝,在位41年(223-263年),諸葛亮死後,他任用宦官黃皓、佞臣譙周而亡國。

“猶聞”二字,寫出詩人瞻仰諸葛亮遺廟,思緒萬千,諸葛亮的所行所為,在詩人的腦海裏翻騰,壹下子拉近了詩人與諸葛亮的時空距離。詩人感到,諸葛亮真是偉大,走出南陽,輔佐了先帝,又輔佐後主;壹生操勞,最後病死北伐軍中。

於是詩人認為諸葛亮衷心輔佐後主,是最值得大樹特樹的,於是寫下了這兩句千古名句。“辭後主”,蜀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兵漢中,實行伐魏,臨行上《出師表》,向後主劉禪辭行,告誡後主要親君子,遠小人,表明自己的壹片忠貞之心。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在《後出師表》中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忠義之心,溢於言表。

下句“不復臥南陽”是上句的繼續,由於諸葛亮將壹生獻給蜀漢事業,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陽了。“南陽”,郡名,在今湖北省南陽市,市西有臥龍崗,諸葛亮曾躬耕於此。

“不復”二字,既寫出了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之情,將壹生獻給蜀漢事業的偉大功業和奮鬥精神;也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贊嘆之情和無法功成身退返故鄉的惋惜之情。 這首詩虛實相生,融情於景。

詩的前兩句寫武侯廟的荒涼破敗,寄托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淒涼的哀惋,也為後兩句的抒懷作鋪墊;後兩句觸景生情,感嘆諸葛亮大業未成,而長眠他鄉,誠如詩人在《蜀相》詩中所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

神於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

4.歷朝歷代詠武侯詩詞 全壹點

八陣圖·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書憤·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楊慎所引的武侯廟·楊慎

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曰又曛。

舊業未能歸後主,大星先已落前軍。

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雲。

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陳]陸瓊

《梁甫吟》

臨淄佳麗地,年少習名倡.

似笑唇朱動,非愁眉翠揚.

掩映隨竿轉,和柔會瑟張.

輕扇屢回指,飛塵亟繞梁.

寄言諸葛相,此曲作難忘.

[晉]桓溫

《八陣圖》

望古識其真,臨源愛往跡.

恐君遺事節,聊下南山石.

[唐]李白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誌吞鹹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詠懷古跡五首》之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象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松柏巢水鶴,歲時伏蠟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壹體君臣祭祀同.

《詠懷古跡五首》之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壹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誌決身殲軍務勞.

[唐]李商隱

《籌筆驛》

猿鳥猶疑未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如何?

他年錦裏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

《武侯廟古柏》

蜀相階前柏,龍蛇捧閟宮.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

大樹思馮異,甘棠憶召公.葉雕湘燕雨,枝拆海鵬風.

玉壘經綸遠,金刀歷數終.誰將《出師表》,壹為問昭融!

[唐]溫庭筠

《經五丈原》

鐵馬雲雕***絕塵,柳陰高壓漢宮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唐]白居易

《(尚不明)》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賢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外便為霖.

托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壹覽淚沾襟.

更多這裏有:

/f?kz=86876333

5.描寫樓閣的詩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註釋

這年的時光什麽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6.關於樓閣的詩詞

覽亭臺樓閣閱千古詩文 ———樓閣詩賦遙想 亭臺樓閣,或聳立於青山之上,依附於江河之畔,或點綴於園林之中,生落於繁華之地,似壹種裝飾依壹分山水,亮壹道風景,星移鬥轉它們又成為歷史遺邇,文化名勝,著名的亭臺樓閣往往融歷史文化,逸聞故事,自然景物於壹體,眾多文人雅士被其吸引。

他們登高遠望,追右探勝,有所惑,遂凝化為詩文? 愛晚亭 青磚青瓦,石基飛檐,古色古香。四角微微翹起,似大鵬展翅,即將淩空凹曲的屋面,避免了造型的冷峻,優美的鑲嵌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仿佛自己成了天地的壹部分,寄於了人對自然的無限留戀,停車漫步,楓葉紅滿天,二月花開,寄情與愛晚,壹語中的,品味這飛不起的“翼然”。

八鏡臺 氣勢磅礴,光彩奪目,登臺遠眺可“南望五嶺,東關七閩”藍群山之參差,俯之奔流,雲煙出沒,草木暮雨,邑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桃源世外!如此贛州城明文遐邇的樓閣文化,紅色圓柱,翠綠碧瓦,飛檐層層,四面如壹,臺形長分,安置“雙龍之護欄,又似浪花翻卷。大氣復然”!關於亭臺樓閣的詩句 黃鶴樓 何時黃鶴重來,且自把金尊,看洲諸千年芳草,今日白雲尚在,問?落紅城五月梅花!心遠地寬,把酒憑樓聽玉笛梅花,此時落否?我辭江去,推窗寄概,問仙人黃鶴,何曰歸來?天下江山第壹樓,的文量書香誰堪比擬?的壹句崔顥的壹句“茍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讓其聲名始盛家喻戶曉,千百年來,無數文個量客在此登覽聖境,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是黃鶴樓成為久寫不衰的主題。滕王閣 帝子長洲,仙人歸館,將軍武庫,學士詞宗,滕王何在?剩高閣千秋劇憐畫棟株連,都化作空潭雲影,閻公能傳,仗書生壹序寄於東南賓主,莫輕看過路才人——王勃,落壹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風月無邊,坐落在自然之中的滕王閣,好似永遠表示著“我復登臨,目極湖山千裏而外,奇文***欣賞,人在水天壹色之中”的蕩氣回腸。

亭臺樓閣,集數千年來詩詞文化,聚了世中文人墨客,***賞其建築之偉岸,意境之深幽。關於亭臺樓閣的詩句(二):亭臺詩詞賞析 中國傳統亭臺樓閣的造型多種多樣,其審美價值主要並不在於這些建築本身,而在於通過這些建築物欣賞到四周廣闊空間中的自然景象而那些著名的亭臺樓閣往往融歷史文化、軼聞故事、自然景物於壹體,眾多文人雅士被其吸引。

他們登高望遠,追古探勝,心有所感,形成了大量詩文,這些文學作品往往寄寓了相思送別,遊子懷鄉、思婦懷人、壯士悲歌、文士不遇等情感,而且許多名篇對後人產生了強大的精神感召力,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遺產的壹部分。 相思送別。

陶潛有“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戊申歲六月中遇火》)。李白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菩薩蠻》);“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行送別》)。林景熙有“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溪亭》)。

王實甫《西廂記》裏有“遙望見十裏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現代人最為熟悉的當數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等等。

從這些詩詞裏可以看出,大多數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亭”,已然成了離別相思的象征。孤亭幽思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菩薩蠻》中寫道:“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壹帶傷心碧。螟色入高樓。

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

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北宋柳永的《雨霖鈴》壹詞中有“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清人廖鴻還為此亭賦詩壹首:“天涯淪落孤亭在,本是浮生作是觀。觀盡淒清西湖月,水光尤為美人寒,壯士悲歌,文士不遇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人孤獨於幽州臺上,放眼山河,思緒萬千。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

這種悲哀常常為封建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有,因而獲得廣泛的***鳴 《蘭亭集序》中王羲之“仰觀宇宙之大,俯 察品類之勝”,遊目騁懷之後感受到“情隨事遷”,“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這種對人生短暫的感慨撥響了古今文人墨客的心弦,引起了長久的***鳴。

關於亭臺樓閣的詩句 遊子懷鄉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 杜甫的《登嶽陽樓》,作者在遲暮之年登上了慕名已久的嶽陽樓,既看到了“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氣象,又感慨“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的淒涼落寞,但更為可貴的是作者面對“戎馬關山北”,而“憑軒涕泗流”的憂國情懷,深深地感染著後人南宋詞人柳永由於遊宦他鄉,事業難成,而思鄉、惜生,在登臨之際對生命意義和反思比誰都多。“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