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評價過曹操,他是這麽說的:
臨危制變,料敵設奇,壹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這話的意思是說:臨危處理急變,料敵設置奇兵,作為壹位將領智慧有余,作為帝王則才智不足。
李世民說這話是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親征高句麗時,路過鄴城,於是李世民寫了壹篇文章來祭拜曹操,其中就有這句對曹操的評語。
李世民評價曹操這話,是站在帝王的角度來說的,曹操雖然沒有名正言順地成為帝王,但在東漢末年的曹操就是實際掌權者,後被追封為魏武帝,也算得上是曹魏的開國皇帝,皇帝評價皇帝,是有***同價值觀的。
李世民的意思是曹操作為將領南征北戰是有智慧的,並且綽綽有余,但是作為帝王來說,曹操是不足的,那麽李世民所說的帝王術,曹操是否真的欠缺呢?或者換句話來說,曹操作為帝王是不合格的嗎?
帝王術其實是壹門專業的學問,古代壹些有作為的帝王都有過深入研究,同時壹些著名的學者也提出過不少關於帝王術的理論,比如戰國時期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就是壹種帝王之術,其變法主要內容是強調帝王的統治之術,包括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等內容。
帝王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治民。
所謂的治民就是統治人民,統治人民包括很多方面,包括賦稅、徭役、對待百姓的態度,這些都關系到百姓的生活與生存,曹操是怎麽做的呢?
東漢末年是亂世,亂世是要打仗,所以賦稅和徭役是必須的,任何壹個開國皇帝都需要後方源源不斷提供糧食與兵員,比如像劉邦,讓蕭何管理後方,讓百姓提供穩定的賦稅與徭役,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曹操也是這樣,曹操在兗州打敗了青州軍後,收降了近百萬青州兵及其家屬,抽了壹部分精銳作為作戰部隊,其余的家屬曹操讓他們屯田,如果官府提供耕牛與土地的,官府收取六成的糧食收入,如果官府只提供土地的,官府與百姓均分。
這個賦稅收入在和平時期算很高了,但在亂世來說,並不高,亂世中很多人吃不飽飯,餓死的人不計其數,曹操提供土地與耕牛,還提供種子讓人種地,壹方面穩定了人口,另壹方面能讓人種地生產糧食,對於穩定社會都是有好處的,這方面曹操沒有問題。
但是,曹操對待百姓的態度是非常殘酷的,重點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屠城,二是殺降。
曹操早年為了替自己父親報仇,攻打徐州時,每攻下壹座城池,就是屠城,《後漢書》上說曹操屠殺了數十萬百姓,泗水為之不流,這是很嚴重的屠城行為,而且不止壹次,光是史書記載的,就有14次之多,還包括曹操手下軍隊的屠城行為。
再比如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曹魏為了備戰,加大了百姓的賦稅與徭役,激發了宛城的兵變,宛城守將侯音、衛開等人反叛,殺了當時縣令及功曹,然後曹仁率軍平叛,殺了叛軍後,又是屠城,可見屠城在曹操治下的地盤上,非常普遍。
百姓反抗賦稅與徭役是很正常的,但動不動就屠城的行為,雖然能恐嚇壹時,但絕對讓百姓對曹操離心離德。
曹操對待百姓的態度除了屠城,還有殺降行為,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俘虜了袁紹手下軍隊七八萬人,這些人全部被曹操坑殺,不管出於什麽目的,曹操這樣的殺降行為,讓他的政治影響力直線下降。
壹個心懷天下的政治家,是以天下百姓為己任的,如果將來統壹天下,這都是自己的百姓,殺了這些人,不等於殺自己百姓嗎?而且殺降行為讓後面的戰爭變得難打,所以曹操盡管在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但收復整個河北卻用了7年時間,這嚴重影響了曹操奪取天下的時間進度。
以開國之君來說,雖然劉邦、李世民都曾屠過城,但史書記載的數量很少,都只有壹次,而且是早年打天下的時候,看看後期的劉邦與李世民,基本上沒有屠城行為了,劉邦進入秦朝的都城還能約法三章,保證百姓的財產與生命安全,李世民也是很愛民的帝王,他的很多文章中都強調百姓為本,這是李世民與曹操的區別。
總體來說,曹操的治民是:恩威並濟,暴力輔助,李世民的治民:是黎民為本、勤政為民,這是兩人的差距,所以李世民敢說曹操是“壹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
2、治吏。
所謂的治吏就是管理官吏的手段。東漢末年是士族豪強的天下,地方上士族豪強的力量左右著政治局面,曹操想要在政治上有所突破,就必須利用士族豪強的力量,所以曹操的政府中有大量來自士族豪強的階層。
比如潁川荀氏的荀彧、荀攸,潁川鐘氏的鐘繇,潁川陳氏的陳群,河內司馬氏的司馬防、司馬朗、司馬懿,弘農楊氏的楊修,清河崔氏的崔琰,此外還有郭嘉、程昱、王朗、蔣濟等等出自士族的人才,盡管有著眾多來自士族的人才,但曹操對於士族豪強仍然持打擊並不重用的立場。
曹操殺害了不少出身士族的名士,比如邊讓、孔融、許攸、楊修、崔琰、沮授、華佗、陳宮等人,也引發了不少叛亂,比如陳宮引發的兗州之亂,就是曹操打壓當地士人的結果,引發陳宮不滿而發生叛亂的,再比如太醫令吉本、司直韋晃、少府耿紀、金祎發生的叛亂,是因為忠漢反曹。
曹操在政治生涯中,壹直沒有徹底解決士族豪強的問題,曹操所提出的用人唯才也是用來打擊士族豪強的手段,但效果不佳,因為整個天下除了士族豪強,出身寒族的人才是很少的,曹操不能治服管理出身士族的官吏,也是曹操不能統壹天下的原因之壹。
另外,曹操手下掌控兵權的清壹色是他的宗族,也就是譙縣曹氏及夏侯氏,曹操手下的三大戰區司令分別是:曹仁、夏侯惇、夏侯淵,曹操的精銳騎兵部隊是曹純掌控的,還包括曹真與曹休,這等於是曹操牢牢地用自己人控制了兵權。
亂世之中兵權最為重要,曹操這麽做也無可厚非,但這樣的做就讓曹操有點局限了,無法讓其他將領出頭,比如於禁、張遼、樂進、張郃、徐晃等名將只能是曹仁、夏侯惇、夏侯淵的部將,論能力,於禁、張遼、樂進、張郃、徐晃等將並不比曹仁、夏侯惇、夏侯淵差。
夏侯淵是白地將軍,夏侯惇毫無戰功,只有個曹仁勉強算得上名將,戰績只有守城拿得出手,進攻沒有特別出色的戰績,這只能說明曹操還是把親信放在能力前面,看看劉邦,手下有漢初三傑,韓信、張良、蕭何三人都不算劉邦的宗族,只有蕭何勉強算親信,但是劉邦有魄力給韓信獨自的兵權,讓韓信攻城略地。
再說李世民,李世民手下有很多名將,比如李靖、李勣、尉遲敬德、屈突通、侯君集、秦叔寶等人,都不是李世民的親戚吧,曹操不敢用外姓將領獨自領兵,但李世民敢,壹方面是駕馭部將的能力,另壹方面是自信,有管理官吏的能力,這兩者曹操都比李世差弱壹些。
3、集權。
所謂的集權就是中央集權,這是任何封建統治者都在做的事,曹操也不例外,但是曹操的集權有壹個很大的問題沒有解決好,就是漢獻帝的問題,曹操早年挾天子以令諸侯,能利用天下的名義為他帶來政治正確與人才匯集,但到了後期,漢獻帝就成為曹操沈重的政治負擔了。
就連跟隨曹操多年的荀彧也是忠於漢朝的,除此之外,還有上面講到的發生在許都的太醫令吉本、司直韋晃、少府耿紀、金祎的叛亂,還有發生在鄴城的魏諷謀反案,這同時也是曹操借反曹的機會大開殺戒,殺害朝廷中忠於漢朝的大臣。
因為有漢獻帝在,就有忠於漢朝的人在,整個朝廷之中有很多反對曹操的人,所以曹操在外征戰時,不敢遠離政治中心太久,曹操的後方反而成為了他的政治擔憂與負擔,時刻擔心會出問題,這個問題壹直到曹操去世,也沒有解決。
這讓曹操在外征戰中畏手畏腳,就連曹操拿下漢中張魯後,也不敢繼續南下攻打益州了,這已經不是當年的曹操了,變得畏懼與膽小,也就讓曹操失去了統壹天下的機會。
再看看李世民,依靠戰爭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成為秦王和天策上將,成立了自己的領導班子,在玄武門之變中,快馬斬亂麻,迅速除掉了政治對手太子李建成,然後李世民就成為唐朝的實際控制人,掌控了政權。
從這壹點來看,曹操是不如李世民的,曹操沒能很好地處理漢獻帝的問題,給自己的政治留下隱患,僅僅擔心後人的責罵,還親自寫文章澄清沒有篡位之心,實際上曹操就是做著篡位的事情,但不敢邁出最後壹步,這都是曹操不如李世民的地方。
當然了,曹操在歷史上也的確是壹個有作為的帝王,只是他所處的時期政治環境更復雜,有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導致曹操沒有統壹天下,曹操在軍事、文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只是在帝王權術方面,曹操確實不如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才能說出那句話:壹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