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節日到來,民間親朋往來,佳肴盛餐,醉飽方歸。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壹天,囤裏要添糧,缸裏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壹年順當富足。填倉節的活動有搬運填倉、點燈祀神、祭奠倉官等。
節日由來:
由來壹:
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裏,顆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樣征收皇糧。因此,連年饑荒,餓殍遍地,尤其在年關,窮人更是走投無路,凍餓而死的不計其數。這時,給皇家看糧的倉宮守著大囤的糧食,看著父老鄉親們相繼餓死,實在無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張,打開皇倉,救濟災民,把皇家的糧食讓人們搶運壹空,救了壹方災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這天放火燒倉,連同他自己也燒死了。後人為了紀念這個無名氏倉宮,每到這壹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
據有關史籍記載:
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日,作面湯蒸飯食之,平明以細灰散布門庭內外諸處,作囤形,謂之打囤。分置五谷少許於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謂之填倉。
因此,舊時北方民間人家,每當填倉之日,清晨,只聽家家戶"嗒!嗒!"壹片響聲。但見上年紀的人用簸箕或木鍬鏟上篩過的炭灰、柴草細灰,在門前用木棒敲打,撒成壹個圓圓的囤形相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以及上糧囤的梯子,並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谷倉救倉官的深情厚意。這樣,填倉佳話就世世代代地流傳了下來。
由來二:
據說,填倉節與女媧氏補天有關。
相傳在遠古時期,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洪水浩蕩,猛獸巨鷹橫行撲食難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這時被稱為人類始祖的女媧氏,采來五色彩石日夜冶煉,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後,正是正月廿五這壹天,終於把破裂的天空修補好。女媧氏又斬斷巨龜的四條腿,用來支撐天的四方,並且殺死猛獸巨鷹,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為了紀念女媧氏,人們就在正月廿五這天吃烙餅煎餅,並要用紅絲線系餅投在房屋頂上,謂之“補天穿”。
蘇軾曾有:“壹枚煎餅補天穿”的詩句,故正月廿五又稱為“天穿節”、“天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