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需躲避小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還辭別什麽呢?
壹、原文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二、譯文
劉邦出去後,項羽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麽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需躲避小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還辭別什麽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
三、出處
《史記》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
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賞析
《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壹個相對獨立的片斷,它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長達五年的鬥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這樣說,是因為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鬥爭和會後余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
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於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
三、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百度百科-鴻門宴